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互动关系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互动关系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互动关系浅析

[摘要]在19世纪30-60年代的中国,广州十三行贸易口岸出现了许多以“呱”为名称的外销画画家,他们像昙花一样曾经在中国西画艺术市场中绽放,其中,林呱(即关乔昌)是中国19世纪中期最出色的外销画画家之一。本文尝试通过关乔昌的艺术实践阐述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互动关系

[关键词]外销画;关乔昌;艺术市场;艺术创作

一、时代背景及关乔昌的老师

1757年,广州成为乾隆年间唯一一个开放口岸。对具有东方情结的西方人来说,这是了解中国的一个莫大机遇。这一时期,法国流行的洛可可艺术中就出现了许多运用中国元素的绘画作品。例如,法国画家布歇的绘画作品《中国皇帝上朝》《中国捕鱼时光》《中国画园》和《中国集市》中就出现了许多表现中国风的事物;18世纪,英国随团访华的宫廷画家威廉·亚历山大就画过《乾隆盛世图》及一批具有中国乡土风物的水彩画作品。可见,西方流行的“中国热”不仅促进了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而且在无形中扩大了中国的艺术市场。在这种背景下,广州口岸出现了一批各式各样的绘画作品,这些具有中国风物特色的绘画作品被销往欧美国家,具有了商业性质,因此被称为“外销画”。与此同时,广州出现了许多外销画画家,他们大多生于市井,为方便记忆,名字多以“呱”为称谓,其中被称为“林呱”的画家关乔昌就是其中最出色的外销画画家,他又名蓝阁,早期绘画作品主要受外销画画家史贝霖(关作霖)的传统画法影响。英国画家雷诺兹的学生钱纳利来到中国后,关乔昌成为钱纳利的学徒和助手,绘画风格深受钱纳利英国绘画风格的影响。据《南海书画篇》记载,关乔昌是钱纳利唯一的中国徒弟,他可以惟妙惟肖地摹写钱纳利的作品,几可乱真。

二、关乔昌作品的主要类型

北方宫廷画主要为满足清朝统治者的绘画审美需要,而南方的广州作为当时唯一的对外开放口岸,为来自英国的画家钱纳利宣扬他的英国绘画风格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作为钱纳利唯一的中国徒弟,关乔昌受钱纳利的影响颇大。他的作品以具有乡土情结的绘画作品为主,如《乡村乐手》和《中国庙宇外街衢》,这两幅画以19世纪中期中国乡土市井为题材,描绘了市井各阶层人民的生活风貌。画面空间虚实得当,透视比例较好,明暗对比都有效地呈现在画面中,画面人物有老人、小孩、妇女,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气息,呈现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面貌。除了乡土风物,关乔昌的人物肖像画也相当出色。从钱纳利的《乔治·钱纳利的自画像》(图1)与关乔昌的《自画像》(图2)对比中,可以看出关乔昌受到钱纳利画风的影响。在关乔昌的《自画像》中,主体与背景明暗关系对比强烈,光线富有戏剧性,构图稳重,笔触准确,色彩明亮,面目表情细腻自然,反映了其深厚的写实绘画功底。这为他以后在艺术销售市场获得稳固地位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三、关乔昌的艺术实践

外销画作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本身具有审美价值,同时具有商业价值,在满足欣赏者需要的同时为创作者带来了物质利益和精神鼓励。艺术创作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欢迎,离不开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更离不开创作者对艺术市场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作为创作者,关乔昌不仅顺应当时的时代变幻,而且抓住了西方人这一欣赏群体的东方情结。这说明艺术市场制约和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艺术家对艺术市场的形成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说,欣赏群体与创作者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彼此相互联系,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更是难舍彼此。关乔昌作为一位外销画画家,初期的销售对象基本上是暂住中国的外国商人。随着市场的拓展,尤其是19世纪中叶,他的销售对象逐步扩展到西方国家。在受众上,以关乔昌为代表的外销画画家的作品不止针对西方上流社会,也包括中下层阶级,还会销售给本土人士。关乔昌兄弟的画室出售的作品既有“英国样式”,又有“中国样式”,既吸引西方消费者,又出售给当地消费者。这些作品都具有明显的中国元素,而且价格便宜。一位美国游客曾经记录:“这些作品栩栩如生地表现了中国人……题材有山水、船舶、雀鸟、动物、蔬果、花卉、鱼类等,或载于盆或订成册,皆价格便宜……以十二张算,一般售一至二元。”关乔昌具有超强的临摹和创作能力,例如,他临摹过法国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大宫女》,创作的肖像画作品还曾在欧美国家展出,如油画《茶商毛升肖像》《林则徐像》。在19世纪中期,他曾应美国外科医生彼得·伯驾的委托画过许多肿瘤患者的肖像画,部分画作收藏于海外图书馆。由此可以看出,关乔昌出众的写实绘画功底是他优于同时期其他以“呱”字为名的外销画画家的原因之一。关乔昌不仅才华出众,而且拥有很好的经商头脑。在广告宣传上,他利用语言广告迎合消费者心理的营销方式是艺术社会化、商品化的一种早期形式,具有传播速度快、社会覆盖面广、影响效果明显的优点。关乔昌利用报刊文字在艺术市场上广泛招揽生意,开中国艺术经济之先河。1835年,他在英文《广东邮报》上刊登一则广告,用以情动人的文字吸引消费者:“可以向读者保证:如果他们希望在下次彗星光临地球之前的有限时期内永生,毫无疑问,最好是为母亲、姐妹、情人、知己、妻子留下一幅比在他们心目中更英俊漂亮的林呱画的肖像,只要十五块美元,罕见的传真!”①可见,这段能够煽动情绪的文字是针对来华西方男士艺术消费心理的广告策划。此外,自称是钱纳利得意学生的关乔昌经常借钱纳利的名义出品画作并销售到海外。在价格上,为了与钱纳利竞争,他采用薄利多销的模式销售画作,根据1835年左右《广东记事报》的报道:“一幅林呱的肖像画,其标准价格十五元至二十元,而钱纳利的收费标准达到一百五十元。”这种营销模式使关乔昌拥有大量的订单。可见关乔昌不仅具有较强的绘画能力,而且具有较好的经商头脑。既是关乔昌师父,又是竞争对手的钱纳利在艺术市场中失去优势,以致钱纳利和关乔昌师徒反目。笔者认为,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下,关乔昌的商业手法是难免的,根据当时西方人对中国的猎奇心理以及市场需求,降低出售价格,薄利多销是一种必然的经济战略。虽然由于需求量大,画工们机械式地复制加工,使艺术创作数量大大增加,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艺术作品质量的下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关乔昌这类外销画画家的存在加速了西学东渐的步伐,激发了当时艺术市场的竞争,促进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创作,推进了19世纪中国西画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加强了中华文化的输出和自信。

四、结语

笔者认为,艺术市场内嵌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中,艺术创作取材于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艺术家本身具有较强的艺术素养,能够及时捕捉时代信息,并创作出符合当时人们审美心理的精神产品,使人们产生心理共鸣和审美认知。只有这样,艺术市场和艺术创作才可以互动起来。可见,在现实背景下,艺术市场离不开艺术创作,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艺术市场。艺术市场是一把双刃剑,艺术市场给艺术家提供了画作展示、销售的平台,也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动力。在无形中,艺术市场也会束缚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灵感。然而,艺术市场与艺术创作的“联姻”是大势所趋。所以,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关乔昌根据市场需求以“中国样式”和“英国样式”销售自己的画作,并与师父钱纳利在艺术销售上竞争,虽然雇人绘画,但是他推动了当时艺术市场的发展,为当时的艺术市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明清时期油画的发展,并向西方展现了中华文化瑰丽的一面。

参考文献:

[1]胡光华.一种特殊的中西绘画交流形式关乔昌与钱纳利的艺术竞争[J].美术观察,2001(2):73-75.

[2]胡艺.中国清代西洋肖像画研究[D/OL].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3]王镛.中外美术交流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图2关乔昌《自画像》1854年

作者:张曼 单位: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