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术展览与艺术市场互助关系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九省通衢的近代都会,武汉地区的商业气氛极其浓厚,除公益性的美术展览外,以销售美术品为目的、商业性的美术展览不在少数。美术展览作为艺术品供给的途径,艺术家可借助展览与受众完成大范围的接触,由此赢得声誉和地位,促进其艺术市场的良好发展。本文主要从供给群体、消费群体和消费方式三个方面阐释武汉地区美术市场的基本概况,继而进一步分析美展与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美术展览;艺术市场;互动;武汉
作为展示、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美术展览会是近现代西学东渐的产物。近现代武汉地区的美术展览呈现出主体多样、形式多元、展品丰富、规模不一等特点,有张之洞、端方等官僚举办的官方展览,有以武昌艺专为代表的学院派举办的学院美展,以及外来画家在武汉举办的个展等。鉴于美术展览会是在商业博览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武汉地区的美展也不例外地具有浓厚的商业色彩。本文以文化菱形理论为基础,通过武汉地区美术市场的供给、消费、市场与展览的关系三方面展开研究。
一、武汉地区美术市场的供给群体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间阎鄙贱之所能为。”[1]道明了擅长作画之人的身份以贵族、文人士大夫为主。近现代武汉地区美术作品的主要供给者亦属于这一范畴,即官民多元的美术品供给群体中包括富含本土文化气息的收藏家、武汉地区学院派的专业美术家,以及全国其他地区的职业与非职业美术家。本土颇具文化的收藏家以时任湖广巡抚的端方最具代表性。《陶斋评权图》[2]向观者再现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端方与4位好友一起欣赏、品评秦权的场景。端方作为湖广巡抚,在1909年劝业奖进会筹备期间,他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在政策及指导方针上极力促进该商业博览会的举办,同时不惜将自藏的古物贡献出来,支持武汉劝业奖进会的陈列,供公众观览、品鉴。以武昌艺专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美术作品生产群体是武汉美术供给群体的主力,如在1921年至1948年间,据笔者统计,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所举办的美术展览会共计30次。这些美展包含学生成绩展览会、抗日救灾美展及武昌艺专教师个人画展等,其所展示的作品皆为武昌艺专师生的创作。学院派的美术作品生产群体在武汉美术展览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此之外,在抗战时期,鉴于武汉的地势之利—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维系四方之作用,全国各地艺术家的作品纷纷前往武汉进行巡展,如木刻、漫画等。是故,武汉地区美术作品的主要供给群体除上述两类外,亦有全国各地其他地区的职业及非职业美术家。
二、武汉地区美术市场的消费群体
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新兴的社会民众成为美术消费的主要群体,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主要包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人、外国人等。万青力在《江南蜕变——19至20世纪初中国艺术史一瞥》中说:“以商贾为代表的新兴市民阶层并不仅仅是扮演着艺术赞助人的角色(如盐商对扬州画家,徽商对新安画家等),而是走上前台,直接参与艺术创作……”[3]说明以商人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自古以来在艺术活动中就占据重要地位,这在供给和消费环节均有体现。作家老舍先生也曾购买画作:“我爱时人的画,因为色彩鲜艳,看起来使我心中舒服”[4],说明文化人是美术消费群体的重要部分。周积寅在其所编的《俞剑华美术论文选》一书中提到:“其时,日本人素嗜中国画,而伪方新贵又附庸风雅,每有展览会,莫不争购一空。”[5]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侵略者为附庸风雅也十分嗜爱中国画。
三、武汉地区美术市场的消费方式
近现代艺术经营机构有古董店、笺扇庄、南纸店、茶楼、装裱店等。画家制定润例后,通过悬挂店铺或者家中、刊登于报纸杂志图书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润例亦称“润笔”“润格”“笔单”,旧指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定的报酬标准,是艺术家对其作品售出的价格标准。以梅社为例,其成员以武昌艺专的教师为主,此时的武昌艺专因老校址在战乱中被毁,需要重建,各类教学设施需重置,处于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梅社将部分社员的作品润例刊登于《武汉日报》上,润例分为书、画、诗文、鉴别四类进行详细介绍,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与公益性质。除此之外,亦有一系列艺术家画展直接对位市场。例如:1934年2月16日刊登于《武汉日报》的《邹碧痕卖画》[6]、1935年4月8日刊登于《武汉日报》的《张肇铭、王霞宙、欧志先画例》[7]等,皆在报刊登出展讯的同时配以作品润例等信息。由此可知,润例也是民国时期武汉地区艺术家进行商业交易的重要方式。画家与书画庄二者也是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依靠。武汉地区美术家与荣宝斋、师竹友梅馆、淳辉阁等书画庄,便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美术展览会上的展品分为卖品与非卖品两种,可供观众参观或购买。展馆中只展不卖的非卖品,以古物居多;对于展卖品,为促成交易,美术展览会不排除使用市场促销手段。所以在1909年,武汉劝业奖进会中的展品便创下极高的交易纪录,轰动一时。四、美展与艺术市场的相互关系美术展览会与艺术市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美展市场化存在诸多进步意义:一方面,不仅可以让艺术家的生活得以改善,其社会知名度等也会因此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使社会大众的审美水平在展会氛围的熏陶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宗真在《艺术家的生活问题》中说:“现在国内有多数的艺术家,还是仗着做教员,维持生活哩。可怜他们是靠着教人没饭吃以便自己混饭吃的。”[8]可见国内艺术家的生活还处于相当贫困的状态,只能靠教书育人来维持基本生活。另外,艺术家很多不是以艺术作为本职行业,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之下,很多艺术家皆非职业艺术家,而只是把艺术作为其副业之一。在如此社会环境之下,美展市场化,无疑为艺术家带来一线新的生机,他们可以在美展上直接销售自己的作品,从而获得生活上的经济支撑。当美展市场化之后,美术家的社会地位随其作品市场价格的攀升而不断提高。抗战时期,武汉地区举办过诸多以宣传抗日救灾为主旨的美术展览会;其中,有名望的美术家通过举办画展来贡献自己爱国救民的一分力量,在提升美术家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艺术家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美术创作的另一大影响因素,即国泰民安。近现代武汉地区的美术展览会历经稳定与混乱多个不同时期,每个时期的美展市场化表现不一。清末,在以武汉劝业奖进会为代表的商业博览会上,美术作品的市场表现稳定且多样。抗战时期,美展多以救国助赈为目的,美术作品的市场表现多元化,呈现出波动较大的状态。抗战胜利之后,武汉的政治局势相对稳定,美术家纷纷在武汉地区举办个展,其美术作品的市场表现趋向稳定发展。美展市场化亦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时人对画展的评论看出当时画展商业性的泛滥:每一次的展览会,便和一爿商店一般地充满着生意经。”[9]对美展参观者来说,也是一种无形引导,其注意力容易被美术作品旁边贴着价格的标签所吸引,使得不能单纯地欣赏、品鉴,抑或被价格的高低引入品鉴作品好坏的误区。商业化的趋势对美术家的创作也造成了很大影响,于潜移默化中限制了美术家的创作思维。更有甚者,美术家、画商、收藏家及艺术批评家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相互勾结,造成整体艺术市场的混乱。
四、结语
在近现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过程中,武汉地区的美术展览与美术市场关系紧密,一方面美术展览是艺术家展示作品、销售作品的平台,可以说是艺术市场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美术展览成为美术趣味的风向标,引导着艺术市场的风向,也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如果美术展览过度靠近艺术市场则不可避免地趋向商业化,这对美术创作与艺术市场都有害无利。因此,如何妥善协调艺术市场与美术展览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始终关注的课题。
作者:文婷婷 单位: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