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市场相关学科浅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11年以来,随着“艺术学”上升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科逐渐走向细分,加之不断兴起的艺术产业的直接推动,艺术市场有关的学科加速成长。目前,国内主要的独立艺术学院和以在京综合高校为主的艺术类二级学院中,在“1301艺术学理论”等一级学科下发展起了相关硕博士点、专业或课程。2021年底,学科专业目录调整,“艺术学理论”更名为“艺术学”,并注明各艺术门类的历史、理论研究。目前,各高校依据各自的发展特色,在艺术市场等学科的建设上,视角各异,相关学科有艺术产业、文化经济、艺术管理、艺术金融、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策划等。一个新兴学科出现后,紧接着面临的就是对其内涵、边界、方法进行界定等次生问题。明晰学科内涵、厘清学科边界固然重要,这既是新学科立足的根本,又是其在当代学科体系中占据一席、形成话语权的关键,更是回应现实产业需求的必然要求。但若从解决具体问题角度而言,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学科细分后,突出了研究重点、提高了研究效率,却也容易将思维局限于门类之内。人类社会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学科之说,多以“哲学”一以贯之,学科划分是随生产力进步和社会分工细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很多学科源于同一“母体”,具备“遗传基因”。被研究的对象也多是社会历史的综合表征,相互无法割裂。随着研究从“跑马圈地”逐渐走向“深耕细作”,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愈加密切。因此,学科交叉逐渐成为当前学界和业界的“时髦话题”。但值得玩味的是,学科交叉的结果常会带来新学科的建立及其内涵、边界的限定,从某种程度来看,这相当于又建构起了一道壁垒,走向了学科交叉的对立面。因此,在建构新兴学科的同时,有必要适时回头,从学科生成规律的视角出发,重新认识和审视相关学科存在的意义。
一、观念之下
卡尔·波普尔(KarlPopper,1902—1994)曾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其中的世界3指除世界1(物质世界、客观世界)和世界2(精神世界、主观世界)之外由精神产物所形成的客观世界,或客观呈现出的主观世界,语言文字、历史资料、艺术作品、学术著作等皆在此范畴。卡尔·马克思(KarlHeinrichMarx,1818—1883)将人的主观能动性归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方面,无论认识还是改造,都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其结果分别对应波普尔所指的世界3和世界1。据此可知,艺术市场等学科实际上属于世界3的范畴,即建构的知识系统。并且,由于其学术指向性,建构的知识系统应以贴近客观历史真实为目标;进一步又可形成如下认识:首先,学科建构(世界3)需依据艺术产业(世界1)的客观情况,并随其不断变化。艺术市场关注的主要是外部性艺术问题,既包括微观管理行为,如观念、人、事、物、空间等要素及其关系;也涉及宏观的艺术体制,在当代主要包括画廊、拍卖行、艺博会、收藏家在内的市场体系和以美术馆、博物馆、策展人、双年展为代表的学术体系。不同时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下,形成了与之相适的社会体制。因此,被研究的艺术市场(世界1)实际上如同“生态系统”一般在不断发展变化,以达到一种自洽的“动态平衡”。那么,作为学科的艺术市场(世界3)自然也随之不断变化。比如,画廊、拍卖行等传统艺术市场形态主要以艺术品为核心,趋向于高门槛、高价值、小众化的圈子文化;今天,艺术市场则逐步下沉,趋向于大众消费和无形的艺术服务,还包括一系列新兴市场形态及元宇宙概念下派生的虚拟艺术体制。这些,都纳入了今天艺术市场研究的范畴当中。正因如此,实践类学科往往相较于产业,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变化”常常也使作为描述、概括、表达客观世界的语言、文字在表达上显得乏力。同样的名称,在不同时代的内涵殊异,比如艺术、美术等词近代以来的语义流转;不同的名称,有时又可能具有高度的共性,比如设计史不同时期先后出现的意匠、图案、装饰、工艺美术、实用美术和艺术设计等词。凡此种种,都启示我们应不时透过世界3关注世界1,而非止步于主观建构的、某一时间点的学科门类之内。其次,学科(世界3)实际上是在一定逻辑和标准下划分的结果。比如,艺术依据门类,横向被划分为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学科。随着各门类逐步走向产业化,其中人与人的组织、分工、统筹、协调等问题就变得越来越重要。据此,若在各艺术门类内部,从纵向逻辑将艺术要素分别提取,又大致可形成内、外两个研究方向。内向观如艺术观念、艺术作品、艺术家等;外向观包括艺术市场、艺术机构、艺术活动、艺术品价格及其市场规律、艺术社交网络等内容。那么,传统的“门类艺术学科”与当今的“要素艺术学科”,划分逻辑不同,有所交叉则是必然。对于不同划分逻辑下的相近学科,与其辨析异同或各自边界,倒不如更多地专注于客观世界的现实需求。况且,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入,不同逻辑的学科交叠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很难如预期般厘清各学科明晰的“地盘”。很多交叉学科即是在现有学科框架下开展研究工作的,学科划分虽不能成为学科建构的标准答案,却是当前条件下推进交叉问题研究的一种重要机制。如此看来,在新一轮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第14个学科门类“交叉学科”体现出了其前瞻意义和合理性,它给潜在的、无法完全独立成学的各类交叉学科提供了发展的自由空间和缓冲地带。最后,艺术是艺术市场等相关学科的核心。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材料、风格、流派、体制、学科如何发展,伟大的艺术作品总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经久不衰。只有存在可以被认同的艺术作品,继而才会有市场及其衍生问题。人感知世界的过程基本上是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方式,在关于艺术起源的讨论中,直觉论、情感论、游戏论等,大抵与个体的感性体验相关。并且,人的感性和理性需求也常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理性的现代人也有感性的一面,社会越趋于现代,越会形成一套理性的社会体制,也越能激发人的感性需求,这便是艺术作品存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也是艺术市场赖以存在的前提。因此,艺术市场固然聚焦外部艺术问题,但也不应忽视对艺术本体的关注。此外,艺术的核心特征还体现在,相较于其他行业程序化、职业化的工作流程,艺术行业往往还更强调艺术组织与管理的创新性。比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设有UCCALab这样的艺术平台,旨在打破业已形成的以展览等为主导的艺术模式,探索多元的艺术合作、艺术活动形态和艺术商业模式的可能性。
二、实践之中
强调聚焦研究对象(世界1),并不意味着学科(世界3)建设的废弛。艺术市场作为一门实践指向性学科,每个时期的社会体制状况,都决定了其不同的面貌。因此,其内涵、边界不断变化自然是常态。今天的艺术产业会成为明天的艺术史,如同我们研究过往社会的林林总总一样。那么,每代人要做的即是做好承前启后的接力工作,新学科建构不易,长期发展则更难。一方面,这依赖于上文所述对研究对象本体的关注;另一方面,仍需要借助学科建设搭建发展平台。不同于面向现实需求而培养的“专业技能”,“学科”更指向求真和对客观规律、主观认知的孜孜以求。因此,一门成熟的“学科”往往会横跨不同历史阶段而长期存在,“专业”则常会新旧更替。那么,我们需要厘清的内容便已然明朗,那便是在内涵、边界、方法等不断变化的学科要素面前,探索一门学科能够长期存在的核心价值。这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方面:首先,研究对象明确,且具备足够的研究体量。很多交叉研究、门类研究得以成“学”,重要的一点实际上是被研究的对象具有广阔的研究潜力和空间。比如,红学、敦煌学等,无论是在文献、图像、考古等领域,还是在数字技术、文创、新媒介呈现上,凡是以《红楼梦》、敦煌为研究对象的内容,理论上皆可被纳入研究范畴,这一点无需赘述。其次,研究方法。上文曾提及,在人类社会早期,并不存在现代的学科体系。步入现代社会后,学科体系才逐步建立并大体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无到有。这一阶段基本形成了以阐释为主要研究方法的人文学科和以实证研究为主的社科、理工学科,这类似各学科占地盘、划边界的过程,因此,各学科具有相对明确的边界和独立的研究方法。第二阶段,由浅入深。当学科初步建构框架完毕后,接下来便是向纵深推进,即学科交叉。实际上,从这时起,新兴的交叉学科很难再形成完全独立的研究方法。比如,视觉艺术史作为一个学科得以独立,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研究对象——图像特有的风格分析方法。因此,早期艺术史写作多聚焦于艺术作品。但是,作为人类物质、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艺术作品与社会同样有着密切联系,与之相关的人、事、物乃至整个艺术体制,逐渐也被纳入了学者的研究范畴之中。今天,研究艺术史问题,更多是综合运用图文互证的方法,服务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甚至还会借鉴计量史学、数字人文、社交网络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如此看来,作为艺术史分支的艺术市场等学科,是交叉中的交叉。这启示我们,在艺术市场这类新兴学科的“时髦”外衣下,还要牢牢掌握历史学、经济学等核心母体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这或许方才是新兴学科的理论根基。最后,建构学科体系。新兴学科的出现,除了服务学理研究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便是为其现实发展创造条件,建构自身的学科体系。前者是仰望星空,后者是脚踏实地,二者不可偏废。学科体系的建构又可有两个不同的维度:第一,学科知识体系,即由艺术史、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实践等板块建构起的艺术市场学科知识系统;第二,学科生态体系,这主要是指服务于学科发展的外部环境,如学科与学位教育、学术期刊、科研课题与经费、考核评价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竞赛评奖机制,这些内容虽不能直接服务于产业问题的解决,却是学科得以立足和长期发展的基础。总而言之,艺术市场相关学科的发展是由逐步细化的艺术学科分类和不断发展的艺术产业共同推动的结果。以艺术市场等学科为例,意在抛砖引玉,这实际上也是各类学科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共性规律。如正文所述,学科及其研究,更多的是建构一套对于客观世界(世界1)的解释系统(世界3)。因此,在学科实践中,可适度平衡并深入理解研究对象(世界1)与学科边界、方法、概念等要素间的辩证关系,力求透过不断变化的现象准确定位新兴学科不变的本质,令其既能建构起来,又能持续地发展。
作者:李兆䶮 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