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思维浅谈

【内容摘要】信息艺术设计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需求相结合,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在信息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现代技术,提升艺术设计能力。当前,社会已经逐渐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艺术设计作为将美学以及功能学两者相结合的专业,为教学提供技术思维的支撑,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艺术设计素质。文章就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思维及其创新策略等展开探讨。

【关键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思维设计本质

一、信息艺术设计本质

信息艺术是信息技术和艺术设计紧密结合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形态的艺术,其突破了传统的艺术形式,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随着现代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很多传统艺术设计逐渐消亡,相关教育系统出现了一些缺陷。艺术的传承和科技发展对当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是文化和科技两者作用的最终结果,而文化通过时间被不断积累和沉淀,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人们不能忽视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思想和眼光。艺术设计只有具备全面的理论,将创作作为发展的核心,将文化融入其中,才能真正得到传承。而信息艺术设计者在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外,还应当充分把握艺术设计创作的核心,即将传统文化融入设计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1]。信息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对学生的要求不尽相同,因此,学生所要感悟的内涵也有所不同。国内的艺术设计主要源自艺术系统与中华传统文化两者的结合。随着西方文化艺术的引进以及国内外相关人士的努力,我国的信息艺术设计教育内容在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方式也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因此,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范围和定义在逐渐确立[2]。现代信息艺术设计教学除了结合科学和艺术两者的内涵,还在很大程度上传承并创新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设计能够反映当下正在流行的一些社会思维和人文精神,能够在迎合市场要求的同时具有一定的文化性。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设计者在追寻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应当将科技与艺术两者进行高度结合。高校也应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人才,不断推陈出新,从而达到艺术设计教学的专业化和先进化等目的。

二、当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问题

当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艺术设计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很多高校也开设了信息设计的相关课程,主要包括工业设计、信息艺术设计、园林设计等,其专业内容十分丰富,要求教师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艺术设计课程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还要令其应用于生活之中,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紧跟时展的步伐是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需求,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信息艺术设计是一个有些枯燥的过程,如果没有教师的适当引导,部分学生很难树立设计的目标,进而对设计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在学生的设计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永远保持一颗对设计热情的心[3]。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在不断突破和创新。然而,信息艺术设计教育依然不够成熟,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这也导致信息艺术设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与产业脱轨。信息艺术设计教育专业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4]。一些高校的信息艺术设计课程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市场要求背离,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实践及操作经验,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社会也迫切需要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很多优秀的艺术设计平台也期待更多人才的加入。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产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很多设计者只是一味地对优秀的作品进行模仿,这也与我国当前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思维的局限性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一些高校对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的划分过于细致,从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综合性,这也导致很多教师没有充分地意识到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前景,以及将数字媒体应用于教学的必要性[5]。

三、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更新教学方式

在数字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信息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首先应当针对传播课题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思维活动,而不是仅像传统的教育一样,通过固定程序化的复制和模仿[6]。设计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中,对作品进行视觉表现非常重要,常见的艺术设计载体是纸质、画板等实体。然而,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教师可以将数字软件技术充分融入信息艺术设计教学中,从而推动学生完成艺术思维和创作方式之间的转变,使数字媒体成为学生查阅资料及累积经验的有效载体。数字媒体也能够用震撼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对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有效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将艺术设计从传统的展示内容转变为传递内容,将创作者与受众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呈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借助数字媒体技术对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阅览,了解作者创作作品时的心情,并加以体会,并获得一定的创作体验。在这一情况之下,学生除了扎实自身的设计基础之外,还应掌握一些绘画软件。与此同时,教师在专业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应当从知识要点向实际操作延伸,或是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强化学生的薄弱之处,培养其独立思考的习惯。这一举措在实际操作训练中能够加深学生对信息艺术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彰显学生个性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在传统的信息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固定的空间和时间,而空间具有一定的有效性,这也导致很多学生只能简单地欣赏一些艺术作品,很难达到当前信息时代对于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7]。因此,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来源,从而实现信息的精细化传播,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空间限制。除此以外,传统的信息艺术设计教育通常是一对多模式,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出现受教育的重复性和普遍性。而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有所不同,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很难满足其个性化需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一对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凸显,而教学内容也由此呈现差异化特点,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言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针对不同的设计方案要求学生解决问题并分析每一个要点的意义,使其在明确自身短板的情况下,向教师寻求咨询,深思熟虑后设计出来的作品才能更具专业性[8]。同时,也可以进行校外教育,校外教育往往没有课堂教育的压力,整个学习过程较为轻松愉快。校外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两者相结合,有助于创新艺术设计的教育途径。

(三)提升学生素质

现代教育理念呈现人性化的特点,其体现在各高校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上。人是具有个体差异性的,因此不能只通过固定的考察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传统的通过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专业能力的方式有很大弊端,尤其是对学习信息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具有优秀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9],之前的考核方式很难兼顾这一点。因此,高校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采用全方面、多角度、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衡量,例如在信息艺术设计考评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按照每一环节的比重来规定考核的分值,在考核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全方位的评价方式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督促其进行自我的反思和总结。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从全面、辩证的眼光出发,认真看待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在考核的过程中也应当根据专业的特点,设计与专业相对的考核方式。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这个信息不断发展的年代,艺术设计教育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放弃一些与时代脱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升自身的教学质量。当前社会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这也意味着信息艺术设计不仅要靠自身的创意,还应完善理论基础。因此,信息艺术设计教育这门学科能将信息与艺术两方面充分融合,借助科学工具进行创作,具有高效性。然而,当前的信息艺术设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将信息技术与艺术设计教育两者更好的融合,不断推动其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陈改花.创新意识在信息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研究,2018(2).

[2]陈改花.信息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思维[J].美术教育研究,2018(1).

[3]张俊磊,钱小轮.数字媒体时代构建新型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

[4]宋立民,于捷,张园园.艺术设计教育培训创新方式研究——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培训项目为例[J].艺术教育,2017(13).

[5]张丽丽.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在包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包装,2017(4).

作者:万语科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