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纤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的实践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纤维艺术设计在中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国内各地艺术院校陆续开设纤维艺术设计课程或纤维艺术设计专业。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纤维艺术教育研究相比,国内的纤维艺术教育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作者以吉林艺术学院纤维艺术设计专业为例,结合吉林地方文化特色并融入跨界式及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希望逐步改善现阶段纤维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纤维艺术设计地方文化跨界式以赛促学教学模式
一、跨界式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跨界式是指融合两个以上设计专业学科的特色与精华,交叉多个学术研究领域的设计合作。授课教师应在课前做好知识储备,包括跨界式创意思维方式、吉林地域文化历史及特征、纤维艺术设计的起源与流变、纤维艺术设计中运用的材料及其特性、纤维艺术设计的创作技法。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人文景观和相关艺术品,以及国内外优秀纤维艺术品,并对优秀的艺术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分析阶段:包括艺术品创作的思路、材料的选择及技法应用。通过优秀作品的赏析开阔学生的创作思路,刺激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总结阶段:授课教师需引导学生在汲取吉林地域文化精髓的同时,理解纤维艺术设计是一个创意思维与纤维材料相结合的课程。学生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二到四人结成小组,以团队方式跟随课程的进展。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及市场调研等方式对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学生通过课上理论知识的梳理及资料整合之后分析总结出各自感兴趣的主题、形式、颜色、材料及技法,如拼贴、刺绣、编织等传统表现技法,或是分解、重构、装置、光影等其他艺术相关专业的表现形式等。鼓励学生将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被重视的纤维材料提取出来,以跨界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些常见的纤维材料,探寻新奇的表达方式。草图创作阶段:这是学生跨界式创意思维发散的过程,通过前期对吉林地域文化特征的原始材料进行调研、分析及整合,筛选出学生对吉林地域文化的兴趣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再发展成为纤维创作形式的出发点,最终根据课堂创作要求以纤维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授课教师需阶段性地与学生研讨创作草图,为学生创作出有趣味性、艺术性的纤维艺术作品提供指导。笔者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几种结合不同专业方向的设计方法。
(一)传统元素的概念化
传统元素因受时间或地点的限制,并不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极具吉林地域特色的满族萨满面具、东北窗花贴纸、朝鲜族农乐舞、秧歌等,只有在特定的节日才能见到。学生如果想把相关传统元素运用到纤维艺术设计中,首先要提炼、概括其形式及色彩。其次,选择适合的纤维材料和技法与其搭配,如窗花图案,学生可以根据搜集到的不同样式的窗花形象,从图案形式、色彩、寓意等方面进行提炼、概括、解构、重构,形成一种新的样式组合和色彩表现。再利用棉、麻等纤维材料以平面编织或者立体软雕形式进行表现,最终创作出具有吉林地域特色的纤维艺术作品。
(二)纤维材料的肌理表现
肌理是由自然材料本身的组织结构或人工材料设计而形成的,也是纤维艺术设计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方式。纤维材料可以通过编织、缠绕、拼贴、打结、裁剪等方式作用于纤维艺术品上。因为纤维材料的质地各异,学生通过运用不同表现技法可以创造出长短粗细、厚薄疏密等不同的肌理效果,这种肌理的表现力远胜于单一质感。例如,学生创作主题想要表达东北冰雪特色,首先需区分冰与雪在形式、颜色、质感上的差异,之后在冰与雪的肌理质感表达上要层次分明、突出特征。
(三)纤维艺术设计的立体表现
近年来,国内各艺术院校的纤维艺术创作多以平面方式为主,学生在空间中的创作实践较少。其实纤维材料的种类丰富繁多,具有不同的厚度和质量,学生可以通过运用各种创作技法,使其产生浮雕式的高低起伏,甚至是雕塑式的立体效果。比如学生要利用纤维材料表现萨满面具形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认识到所选纤维材料的可塑性,再结合染色辅助和适合的工艺技法以突出其纤维艺术创作作品的立体感。
(四)纤维艺术设计的主题化
纤维艺术设计自从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生根发芽,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中国遍地开花,全国各地都有开展这种艺术形式的实践与研究。这种发展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风俗习惯、人文特点等不同而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征进行纤维艺术设计,如东北萨满文化衍生出的许多特色的图腾艺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神话故事和神话形象。在纤维艺术设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种吉林地方文化融入到纤维艺术设计当中,不但可以明确学生创作过程中的主题,还可以让更多人感受到吉林地方文化所带来的别样风情。
(五)具象形的抽象化表现
具象形是纤维艺术设计创作中常用的基本造型形式。因为具象形所具有的平衡感、对称性及完整性等特性,被人们所喜爱。但具象形的造型相对简单,如果在较大型的纤维设计作品中直接运用会显得空洞。如果具象形通过解构、重构等方式,把简单的具象形动态化、非正常化处理,最终变形为抽象形,那么其形式就会生动、丰富得多。例如,以朝鲜族农乐舞为形象元素进行纤维艺术设计,学生可以先解构朝鲜族农乐舞中的原始形象元素,再按照一定方式重构其各形象元素,形成一种新的造型形式。纤维艺术设计课程的综合设计创作阶段是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授课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纤维材料进行加工再造,重新解构和组合出新型的综合纤维材料。授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尝试改变纤维材料的使用方式,无论是以空间的软雕形式、静态的悬吊形式或是动态的装置形式,通过跨界式的审美眼光加强学生对纤维材料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不同材质的特征,在纤维作品视觉效果完整的基础上,赋予作品更多的文化内涵。
二、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学生作品的完成是其课程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作品无论优劣都是其辛苦创作的结晶,作为授课教师都应予以积极的评价。首先,授课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提供合适的空间给学生展示其作品,并组织学生进行宣传,邀请其他专业学生或亲朋好友前来参观。这样,学生不仅拥有完整的课程体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纤维艺术设计。授课教师也可以邀请校内外各学科教师前来参观交流,不仅有利于专业课程的完善,也有利于促进各学科之间的有效结合,为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提供可行性建议。展示结束后,授课教师与学生对展示效果和反馈进行交流总结,把各方面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创作带来参考。其次,作为纤维艺术设计课程的后续延伸,授课教师需要挑选出优秀的纤维艺术品装裱,推荐学生参加纤维艺术类或工艺美术类的相关展赛。通过校外的学术交流让学生走出校园,开阔学生视野,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这种艺术形式。这种以赛促学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带动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身的含金量,也会为学校专业打开知名度,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学生[3]。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联系软装家居产品的生产厂家,将学生的纤维艺术作品与厂家讨论交流,研究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空间,为纤维艺术设计创作的实用性开发创造可能。总之,每一阶段课程的设计研究与技术实践都是优秀作品形成的必要因素。纤维艺术设计这门学科需要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将教学、研究、实践三者紧密结合起来[4]。学生只有直接参与纤维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才会体会到棉纤维的温馨、质朴,麻纤维的原始、粗犷,丝纤维的典雅、高贵,毛纤维的柔和、饱满等特性。同时,传统的包裹、缠绕、编织、印染、拼贴等技法,也会因新兴材料与新兴工艺的发展而产生新颖的视觉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创作思路。教师需启发学生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并融入跨界式的设计思维及开展以赛促学的积极办法。纤维艺术设计也只有在这种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才能够大胆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纤维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华柏.地方文化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6(11).
[2]黄晓蔓.高校纤维艺术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13(7).
[3]杨球旺,王洪亮.艺术设计专业“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艺术教育,2011(7).
[4]张翔.传统元素在纤维艺术课程创作环节的创新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4(7).
作者:陈鸿伟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