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改革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设计构成”即设计三大构成,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部分组成。《设计构成》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在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现代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和高职院校办学特点的要求,《设计构成》教学已经突显出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在高职院校教学的实际经验,从《设计构成》的课程背景、教学现状、存在问题、课程改革方式、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如何挖掘设计构成教学的潜力,旨在构建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设计构成》教学体系。

关键词:设计构成;艺术设计;课程改革;教学实践

“设计构成”作为现代艺术设计的专业名词使用源于20世纪初发生在俄国的前卫艺术运动,特征是采用简单的几何形式来表达造型的概念。随后“风格派”和“构成主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直到1919年建筑家格罗比乌斯在德国魏玛市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并将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置为包豪斯设计学院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1],《设计构成》课程的雏形就此形成。《设计构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技法训练夯实学生的设计手绘基础,形成以“点、线、面、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构成设计。

一、《设计构成》课程背景

“构成”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早已存在,如《老子》中说:“朴散则为器”[2]。传统文化中的装饰图案、图腾、画谱等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传统图案、图腾的基础,也就没有中国今天的设计符号(或设计风格等),更重要的是能在其中寻得一份文化脉络。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内各级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工艺美术开始向现代艺术设计转型,国外的先进设计理念和教育方式打破了中国设计教育的平衡,传统的图案设计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20世纪90年代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孕育而生[3]。《设计构成》(或“设计三大构成”)课程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三十多年来从简到繁,从幼稚到成熟,从传统到现代。

二、《设计构成》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设计构成》作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其中的很多知识点贯穿于整个设计学习过程,也是大多数人对于设计的初体验。三十多年来,本科院校(含美院等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均开设《设计构成》或《设计三大构成》课程,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和唯一性,但在教学过程、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中又存在同治化的现象。以安徽省为例,由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生源上的差距,《设计构成》课程同治化教学现象对于教学效果会产生本质区别。以下是笔者根据在高职院校任教经验归纳的几点《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缺少关联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设计构成》的课程设置主要还是沿用本科院校的模式,艺术设计学院各个专业均开设《设计构成》。然而课程同治化现象使得教学设计缺少针对性,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匹配度不高。学生无法将《设计构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点运用到特定专业里,导致很多学生在进入大二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到头脑”,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在还没有入门时便过早放弃。究其根本是因为对所学专业在宏观上的认识不够,微观上专业基础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之间缺少衔接和过渡,学生对前期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不知如何转化。

(二)生源质量存在差异性根据安徽省教育主管部门近期的相关数据统计,2019年安徽省艺术类高考美术生总人数为34000人左右,其中只有20%左右的艺考生会选择高职专科院校。然而,安徽省77所高职专科院校中有近8成高校均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或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由此可见,目前安徽省高职院校中艺术设计类专业生源主要以非艺考生或无美术基础的学生为主。由于生源匮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在招生时不得不选择文理兼收,如何在短时间内将非艺考生或无美术基础的学生转变为从事艺术专业学习的艺术生?如何使学生的基本功从无到有就成了高职院校老师首要攻破的难题,即学生专业性培养的问题。

(三)教学安排的仓促性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实行“2+1”或“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设计构成》课程一般在一年级时与公共基础课同时开始。以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为例:2018年以前《设计构成》课一直开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由于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认识不到位,往往把《设计构成》当成公共基础课,无法清楚认识其专业地位,思想上和态度上不够重视。另外,课时少、内容多使得教师不得不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学上难免缺乏延伸性与深入性,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很少,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训练的机会。

(四)教材内容的滞后性高职院校的《设计构成》教材以理论叙述为主,缺乏实践作业和操作示范,设计观念、设计案例和图片素材的更新也比较慢。具体表现在:章节基本是按照构成的基本要素、构成形式等进行安排;教材中的图例大同小异,未能“关注当下、紧随时代”;知识内容体系更新不够,没有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的特点,与市场需求也存在一定差距。教材内容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会产生误解,认为《设计构成》无用武之地,从而忽视该课程的学习。

三、《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我国高职院校基本按照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职业延展课程构成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是保证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基石,同时也能体现学校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

(一)明确教学指导思想第一,确定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机结合,将思政教育工作放在核心位置,理论与技法的传授要紧密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第二,注重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艺术创作,理念要用到实践中,研究要做到产品上。第三,时刻关注行业动态,有目的地进行教育教学。引导学生分析艺术设计行业的基本特质,让学生能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认识专业基础课程和艺术设计专业群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与拓展第一,第一课堂的讲解除了要传授最基本的知识点外,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要求学生勤练习、善观察、多思考,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第二,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各类书画展、设计展或邀请名家学者讲座等,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和所在城市的艺术场所拓展校外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眼界。第三,合理利用校内资源,让有艺术设计才华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翻转课堂或交互式课堂的建设。

(三)课程的整合与精简整合与精简《设计构成》课程教学内容,制定符合对应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重视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相互渗透,开设艺术概论、美学等专业理论课进行辅助学习。合理规划授课时间,采取整时间段的集中式授课,有条件的院校可以采用周课制。以本校为例:《设计构成》总课时108课时(理论:36课时,实践:72课时),周课时6课时。自2018级新生入学以来本校便将原分散式排课调整为集中式排课,即将周课时为6课时的《设计构成》安排到一天(6课时)集中时间授课。这样利用一天时间集中学习,既能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也能保证学生可以及时进行实操训练,从而提高了授课时效性。

(四)探索“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近年来,高职院校对于各项技能大赛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视为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教学改革的趋势。《设计构成》课程中的“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一方面可以把设计竞赛放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课上课下都围绕竞赛内容进行技能学习和实践,教师也可以在备赛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可以直观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分析,也可以促进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了解到更多行业的发展形势,从而提高《设计构成》课程教学质量。

(五)优化教材,丰富教学手段《设计构成》的教材应当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就业方向进行选择,鼓励专业教师结合教学经验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或讲义,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积极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一是通过建立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实操手册等方式,形成实效且时效的考核体系。二是优化PPT通过“一度吸收、二度消化、三度转化”提升第一课堂的展示力,同时构建线上教学平台,形成交互式的移动课堂。三是实现翻转课堂以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旨在占领学生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让学生回归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六)重构考核体系考试(考核)要做到形式新颖、精准评价。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平时考察、期中测评、期末考试、作品汇报展、以赛助评、集中实训等方式来全面考核一名学生,鼓励学生侧重过程,形成一条线性的考试(考核)体系。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性比较强的评价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结语

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永恒话题,《设计构成》课程改革是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上的教学研究,对其课程结构进行优化,重点对课程实践进行分析,探究教学的实效性。《设计构成》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结构、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模式、提倡个性化教学、营造创意空间,提出具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改革思路,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符合。总之,《设计构成》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中重要的一门专业课程,它的教学改革是否科学合理,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陈路阳,蔡笑.《创意设计构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肖虎,吴良勇.《设计色彩》[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3]宋次轩.《设计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

作者:刘捷 刘洋 夏洁颖 单位: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