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艺术设计类木材实验课程结构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该文系统研究了艺术设计类木材实验课程的结构、模式及流程,探讨了如何把材料、工艺及造型融入木材实验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木材实验;课程结构;教学体系
材料,是艺术创作的物理媒介,贯穿艺术创作的各个阶段。无论是何种艺术,都需要和材料打交道,特别是手工艺术,创作者对材料特性的熟悉度和敏感度会直接影响创作结果。但是如今的高等艺术教育往往涉及项目化的课程形式,部分学校对于材料实验、探索以及表现等类型的专门课程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1]。一些学校虽设有材料与工艺的相关课程,但课程设置并不完善,学生即使知道了实验方式、操作步骤,也难以切身感悟材料实验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在后续的学习中,容易停留在无目的、无意义的尝试阶段,难以进入更深层的创作和探索。实验室教学不仅仅局限于专业教学,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材质的审美训练[2],其现实基础是为社会提供新思想和有用的物品[3]。笔者以木材为艺术创作的媒介代表,思考如何建构起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如何介入生活本身,让木材发挥更好的功能[4];如何将当代艺术形式融入民族语境,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一、木材实验课程结构设计
木材实验课程按系统训练、价值丰富、思维拓展三段式结构进行,整个教学计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展开。如:木材表现形式从平面到立体,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由基础向高阶逐步发展;制作工艺涉及从传统手工工具到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呈现出多元化的材料处理方式。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感知木材艺术表现力、运用木材和工艺技法进行设计及发展个人实验艺术创作风格的能力。木材体验为初级木艺课程,教学对象为各专业的大二学生,主要学习木材特性和接合结构,强调木材的感知体验与工艺表现基础;中级木艺课程木材表现主要针对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的学生,教学内容包括手工雕刻和现代车旋技术的运用、木作设计和工艺;高级木艺课程实验性木艺由教师限定创作主题,学生选用木材进行实验艺术创作,注重对学生个人艺术风格的培养。每阶段课程都安排有不同形式的实验项目,形成富有节奏感且贯穿性强的木材实验课程群,使学生在实际的课程活动中真正做到“手脑合一”,始终保持对创作的热情和探索精神。
二、系统训练:木材体验
材料体验基础教学需要构建起从认知到情感的综合方法,认知是情感的前提,情感是认知的归属。认知木材同认知任一物一样,创作者应以旁观者的身份,从自然、客观的视角观察其表象,在可触可视的有形和可嗅可闻的无形之中探寻其特性[5]。
1.表面处理
木材体验教学抓住材料认知最基础、核心的部分——表面处理,以此开展第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改变木材表面形态的入门手法,引导学生在实际体验中发掘木材的典型特性和可能性,以找寻能表现肌理特征的手法为目的,在触觉和视觉倾向上发展学生辨别肌理的能力。内容包括:木材的物理特性、表现特性、心理特性,理解三者的内涵及彼此之间的关联;学生使用现代设备和手工工具,通过锯切、刨削、车削、钻孔、雕刻、打磨、涂饰等手法处理木材表面,独立完成个人的材料板制作。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类型木材的质地,观察不同木材在经过表面处理后的色彩、纹理等视觉效果;体会木材从潮湿到干燥、粗糙到光滑、坚硬到松软的触感;尝试将木材各个加工阶段呈现的形态,如木块、碎屑、锯末、刨花等,通过拼接、粘连等方式置于同一表面,观察、感受其相似性与对比性。表面处理课程引导学生观察和利用材料的密度、硬度、强度、可塑性、触感等固有特性,体会和把握其形态、色彩、肌理等奇妙的外在呈现方式,以此获得不一样的感官和心理体验。这一阶段是从基础到专业再到材料实验的第一步,不强调学生必须完成某样具体的、应用性的木作品,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建立人与材料之间的感性联系,为之后的高阶课程奠定创新性的基础。
2.立体构造
此阶段教学内容主要为讲解木工接合方式,其中穿插讲解木工工具和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现有的接合方式进行重组、改造、更新,利用木材制作独立构件,要求不能使用任何胶水黏合。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木材在三维造型中的表现特性。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必须对木材接合方式有清晰的认知,并能了解木材的硬度、密度、可塑性等物理属性,准确把握木结构的尺度、比例、接合、穿插等关系,甚至对材料力学有一定的认知。这些认知会一直延伸到后面的实践应用和创作课程中。
3.加工基础
最后一个课程项目是木材的加工处理。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用现有的木材进行实验创作,而且要系统地学习木工机械设备和手工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木材从原木到净料的加工过程和成型工艺,熟练操作木材加工工具。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如何规范、安全地进行木工操作,避免木工作业的危险性。在基础木工课程阶段,教学内容涉及木材的表象呈现(外观)、三维构造(结构)、技术基础(制作)[6],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全面掌握木材处理工艺基础,丰富材料语言和表现手法,获取材料感知体验。对于学生而言,在各个感知活动领域里经历的所有基础体验,经过知识的开发、更新与转换,到后期会与其他体验产生联系,并逐步形成个人的表达方式和使用形式[7]。
三、价值丰富:木材表现
通过前一阶段的木工基础学习,学生对材料基础、结构基础以及加工基础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堂教学从材料体验向材料表达延伸。这一阶段的课程系统性地向学生展示木作及木作设计师在众多表现领域的可能性,通过案例分析展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木艺作品。
1.手工雕刻
手工雕刻主题是引导学生运用木材进行雕刻实验,在掌握基本雕刻技巧的基础上,探寻有哪些形状在手中抓握、穿插、按压、旋扭时能产生良好、舒适的手感。这一阶段,学生不需要考虑设计的具体用途,而是要探究设计在何种形态之后会被用作椅子扶手、抽屉拉手等强调手的功能的产品造型中[8]。学生用手表达三维体块,从而加深对立体形态语言的研究和理解。
2.木工车旋
木工车旋类似于陶艺中的拉胚,可以通过轴车削和端面车削快速塑造形体及其空间。课程以国内外木旋大师的艺术作品为案例,通过演示成熟的木旋技术,将木旋艺术与优雅的器物相融合。学生通过木器设计与制作强化对木材成形和表达的认识,丰富木材的质感与造型处理方式。
3.木作设计
木作设计教学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方案。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运用光线、家具、装饰、造型等设计语言,让室内外的空间环境满足人的视觉需求与功能需求,学生作品可偏向兼具应用性与美感的家具作品;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理性设计思维往往强于感性思维,注重对材料特性和工艺手法的掌握,以及为社会进行创新性设计。木材与产品设计联系密切,为其提供了材料、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通过延续基础木工阶段的表面处理和三维构造的结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木材与人居生活之间的关联,设计出灯具、家具以及其他日用家居产品,使作品朝着具有功能性、造型感、设计感等方向发展。木作设计课程以功能性木作设计为中心,重视设计理念、设计方法,通过对功能性木作设计的研究,探索造型与功能、材料、审美之间的关系,将木艺引向对现代人生活的关照[9]。在项目初始阶段,学生要明确木作设计的背景与最终目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厘清实验材料、实验技术以及每一个实验环节,明确作品的难点与创新点,同时记录下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测试与修改环节,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木作成品,学生还要提交一份实验报告,这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养成,使其从更理性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设计,完善实验创作。
四、思维拓展:实验性木艺
前两个阶段的课程意在激活学生的感性和理性思维,使他们能自然过渡到自我的、创造性的艺术创作中。在实验性木艺阶段,教学重点由技艺的应用、转换延展到学生的个人创作上,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寻找合适的木材和工艺技法,以综合、交叉等手法强调独特性、原创性的思想表达[10]。
1.“自我表达”实验
“自我表达”实验项目强调对学生个人生活背景与个性化表达的探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根据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回忆,如某个场景、某首歌曲、某篇诗词,甚至是一次突发奇想的心理活动进行创作[11]。这样的主题创作一方面能让学生比较容易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内容,实现自我了解和身份建构;另一方面能使学生通过分享引起观者的共鸣,这也是一种成功的自我表达。
2.“社会参与”实验
社会艺术要求学生掌握从问卷调查、访问、田野调查到进行思维加工、形成文本报告等社会调研的技能[12],并根据社会调研的成果完成个人的艺术创作。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特定场所或人群进行创作,也可以发掘当下广泛传播的新闻事件,思考艺术该如何反映社会热点。如:在人口老龄化情况出现时,思考艺术与养老的关系;在面对天灾人祸时,表达对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的敬意;等等。该板块教学将学生置于某种社会语境下,可使他们更深刻地进行社会介入与社会参与。
五、结语
木材实验有着与其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强调材料、技法与造型并存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人、自然、心灵三者之间互动的审美体验[13]。木材实验教学具备强大的驱动力,可以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了解材料的本质,发展从多维视角进行创作的能力。木材实验艺术教育在不断深入实验课程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丰富和打磨教学薄弱环节,以木材体验为基础,延展至木材表现、实验性木艺,循序渐进,相互巩固,切实打造模块化的课程群,形成严谨有序的教学逻辑和有机发展的闭环体系,实现课程建设的高级目标。
作者:胡冰洁 华勇 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