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爨宝子碑的书法艺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爨宝子碑的书法艺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爨宝子碑的书法艺术研究

从原碑的和年代早、质优的拓片看,线条瘦硬挺拔,方圆变化丰富:两端较方,偶尔寓圆,笔锋铺开,棱角自然突出,类似方笔隶书,“不仅表现了刀与笔的交汇之趣,而且大有头角峥嵘的气象”;[3]中间稍细,笔锋裹住,线条圆润含蓄且呈屈铁下弯的走势,具有篆书的挺拔感与婉通感。两头圭角呈方,中间笔势呈圆,整体给人清健、灵和的气息。而年代晚的拓片虽然整体面貌相似,但气息欠佳。线条稍粗,方圆变化不明显,尤其是两头起笔、收笔的犀利之感和中间运笔圆润、挺拔的含蓄之感对比不明显,整体方扁、平直了一些,细微的差别造成气息的远离。很多习爨的人可能由于未曾亲见原碑或优质拓片,或思想观念上的一些偏执,以致造成艺术理解的误区,对原碑的细微之处把握得似乎不够精确,线条过于粗重、方直,显得有些僵化、滞重,缺少原碑蕴藏的清健、灵秀之气。即便像已故的秦萼生先生这样功底深厚、终身习爨的大家,作品中都恐怕未能完美地显现原碑的灵气。

结体多情多姿,天真可爱

《爨宝子碑》的结体中蕴藏着一股原生态的灵秀之气。如果说与其同时代的王羲之书法的妩媚是一种大家闺秀式的典雅、细腻,那么《爨宝子碑》的灵秀则如同清河边的小家碧玉,像精灵一样,天真可爱中透露着婀娜之姿,是一种“芙蓉出水”[4]之美。《爨宝子碑》的结体归纳起来有以下特征:

(一)活泼多变,动中有静

《爨宝子碑》的字体介于隶、楷之间,隶书和楷书都具有森严的庙堂气,横平竖直,隶书取横式,楷书取纵势,字形在统一中求变化,而《爨宝子碑》随意自然,因字取形,在变化中求和谐。它打破了横平竖直、方正的常规结体,形态丰富多变,天趣自然,有的横扁开张,有的修长多姿,有的圆转灵巧。取势也较为自由、活泼,时常舒展飞动,翩翩然如惊鸿奋六翮。[5]但是,无论字势怎样变化,却重心稳定,不失和谐,显得灵动中带有静秀之气。正如白蕉先生所说:“观《爨宝子》,正不必惊其结体之奇,当悟其重心所在。字有重心,则虽险不危。”[6]

(二)参差错落,天然有序

《爨宝子碑》中许多笔画复杂、并列的字却能够巧妙地处理,使之参差错落、天然有序,显得灵巧优美。其笔画长短、错落常常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典型的如“晋故振威将军”之“威”字,很像是小篆中如“帝”字的写法,上紧下松,三横自上而下依次增长成梯形状,女字一横拉长穿插,代替“戈”字的撇,最下方的四笔雁尾像伞一样呈对称式的两边依次展开,长短参差。整个字看似对称优美,实则调皮至极,十分机灵。类似的结体如“春”字、“君”字、“感”字等,均有参差错落、天然有序之感。

(三)颠倒反常,巧拙呼应

《爨宝子碑》的结体往往颠倒常理,不合法度,其反常的处理制造了拙与巧的矛盾,使之对比呼应,增添了字的意趣,烂漫可爱。如上重下轻、上松下紧通常是结体的忌讳,而在《爨宝子碑》的字中却时常出现,像“德”字、“质”字及“衣”字底结构之类的字等,上部分宽博硕大,有压坠之感,而底部却轻巧数点,看似失衡,却上衬下应,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感。《爨宝子碑》中的字还时常东倒西歪,增减笔画,有失法度却在拙与巧的呼应中显得多情多姿,趣味丰富。

(四)收放自然,淳朴含蓄

《爨宝子碑》不同于隶书的紧凑、精密,也不同于北碑大开大合的特点,其结体任其舒展却不刻意张扬,能收敛而不显拘谨,因此给人自然大方而又淳朴含蓄之感。这样淳朴的书风与云南本地域特色的人文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云南地处西南边陲,为偏远高原地区,山水居多,自然风光秀美、奇特,民风淳朴,自古是多民族文化聚集之地。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孕育下的云南民族,其性格特点不同于北方人的豪放、厚重,也不同于江南文质彬彬式的温雅,是一种淳朴自然、含蓄之气。了解这样原生态式的地域民族文化,再观察《爨宝子碑》的艺术特点,我们就不难发现其结构中收放自然、淳朴含蓄之美。

章法字字意别,空灵贯通

《爨宝子碑》的章法并没有整饬划一的雕琢痕迹,而是“字字意别”,[5]变化、呼应自然,间距疏朗,给人空灵、贯通之感。一是诸体相融,自然和谐。《爨宝子碑》的书法隶楷相融,保留篆意,行草意味也时常渗入,各种字体随意融合,如同大自然的交响乐章。隶楷相融是其基本的特点。此外有的字还保留篆书的写法,如“呼”字、“驾”字、“物”字等,在转折处尤显篆意,使整体增添古韵和通达之感;有的字加入行书的写法,甚至用草书的简写,如“吏”字、走之底的字、“与”字等,笔画简洁,映带生动,使整体增加了自然和灵气。二是大小错落,呼应相连。在处理字的大小关系中,《爨宝子碑》并不像唐以后“大字促之令小,小字展之使大”[5]的平衡处理方法,而是任其自然,甚至反其道行之。如碑额“晋故振威将军爨府君之墓”数字中,“晋”字、“军”字、“爨”字明显较大,尤其是“爨”字笔画较繁,因此自由放大,使之舒展、放松,而下方的“府”字为避其锋芒,收紧缩小,使之紧凑、凝练,两字的大小差距近一倍,放在整体中却和谐互映。仅仅十五字的碑额,有大有小,融为一体。正文中大小相参,同样丰富,在整体上呈自然有律的变化,形成对比错落、相互呼应的关系,不但突显单个字的意趣,而且使全篇相连,合成一气。三是疏密有致,空灵生动。刘熙载《书概》中说道:“章法要变而贯。”[7]《爨宝子碑》诸体相融,大小错落,字形奇特、多变,常常左右伸张、东倒西歪,如果用较为整饬、紧密的章法安排,反而显得字与字之间相互挤压、排斥,显得冲突、凌乱,给人压抑之感。适当拉开字距,字与字之间有了气息流动的空间,产生了黑白、虚实变化,整体疏密有致,显得空灵生动。

结语

综上所述,《爨宝子碑》书法在朴拙中蕴藏着清健的骨格和灵秀之美,这种柔美并非人工修饰的精雅、妩媚,而是源于自然、天真淳朴的灵秀之气,具有原生态之美。(1)用笔方圆结合,骨肉适中,屈铁下弯,圭角展露而又圆润含蓄,是一种自然的刀笔交融的趣味,在刚健之中蕴藏秀润。(2)结体富于变化,打破常规,任其自然,姿态灵动,情趣丰富,淳朴含蓄中见灵秀。(3)章法空灵贯通,字字意别而呼应自然,浑然一气,有如天成。欣赏和学习《爨宝字碑》的书法,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挖掘其新的一面,不能一味地追求拙重的外在特征而失去其内韵,使艺术理解陷入单一、僵化。(本文作者:刘晓东 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