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问题与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资源不足
由于艺术类专业教育机构近年来扩展过快,然而机构的教育资源不足(师资,设备,经费等条件),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近年来,各类高校(综合性大学、理工、财经、农林等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顾自己是否具有办艺术类专业的条件,仓卒上阵,纷纷都开设艺术设计类专业,其结果是教育资源的匮乏,降低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标准,同时,由于各校录取分数线攀比下降,降低了生源素质。
(二)现有师资队伍的职业素质较低
第一、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的年轻教师,本身就是在扩招的背景下进入大学学习,所受的专业知识教育不扎实,又缺少实践工作经验,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较严重。因此,他们常常表现出课堂讲授流于表面,无法深入,实训环节流于形式等。学生很难学到实际的操作经验。第二、教师缺乏工作责任感,“上课来人,下课走人”,教师的工作重心不在教学上,而在自己的公司或工作室,将学校作为“养老的保障”,教学工作以应付为主。学生在课余时间很少有机会与专业教师进行接触和交流。第三、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按《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江苏省教育厅,2008)要求:“每个专业至少要聘请4—6名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但事实上,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达不到这个要求。在艺术类高职高专的教师岗位上缺失活跃在专业领域里富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艺术设计精英人才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综上所述,生源质量差、办学条件不足,师资职业素质较低,课程设置不规范等诸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提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质量的障碍。
二、对高职艺术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采用“三模块开放式”教学模式
“三模块开放式”教学模式是指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由职业素质模块,通用职业能力模块和专业职业能力模块组成,每一个模块下由相应的课程系列来保证,三个模块的课程系列综合构成课程体系。职业素质模块下设道德与人品、身心健康两个子模块,培养学生有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爱国精神、爱岗敬业等优良品质。通用职业能力模块下设文化知识与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三个子模块,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语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专业职业能力模块下设专业知识应用与岗位群工作能力两个子模块,培养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工作的能力。在专业教学计划的执行中,采取“开放式”(“三明治”式)或“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开放式”即是在学校“低投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方式,以期达到最优的效果。第一学年至第二学年上半年,学校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分专业方向。第二学年下半年,学生根据兴趣和将来的就业设想到单位实践。在此期间,学校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为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技能课和专业选修课(可以在晚上周末等时间),以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第三学年,学生回校,根据个人的实践经历选择毕业设计的主题,做有针对性的设计研究。这一学年,学校开设拓展能力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工作室式”即是在学校有相对宽裕的资金和场地投入的前提下,将学生分在不同的工作室,进行专业教学,在“做中学”。由工作室的负责人承担教学考核的任务。“工作室”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承担一些社会性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使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引进激励机制,改革考核方法
引进激励机制,改革考核方法,能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师资的素质,也是改变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的有效方法。第一,引进激励机制。例如:学生的所有作品定期向社会展出;鼓励学生通过出售自己的作品来检验和认同自己的艺术价值。这样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和检验。邀请企业参加学生的毕业设计展,学生和企业可以充分沟通,进行双向选择。第二,改革教师的考核机制,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管。对自己有公司(企业)或在社会企业(公司)担任重要设计岗位的教师,可以采取通过指导学生实践课程来完成工作量的方法。例如: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可以将学生带到企业(公司)指派任务,进行学习实践。学校通过定期对学生的作业作品的质量检查来对教师进行考核。学生的作业由全体专业教师进行品评并打分,同时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评分,最终得出两者的平均值,由此确定学生实践课程的成绩。该成绩也作为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参评分数。
本文作者:李莹 单位:苏州职业大学艺术与设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