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历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起步较晚,许多概念都由西方与引进。19世纪初期,一批留学归来的艺术家投身于国内的艺术教育事业中,积极筹办建设美术院校,成为国内首批美术学院的骨干力量,如主持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徐悲鸿,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林风眠,组建广州市立美术学院的胡根天和冯刚百,他们基本上都是欧洲学院派的弟子,因而按照西方美术学院的方式,以新型的现代教学体系取代了传统的师徒教授形式,组成中国早期的现代美术教育力量。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在西方、日本留学的有识之士,陈之佛、雷圭元、庞熏琹、李有行、祝大年和沈福文等,接受了西方设计艺术教学思想,归国后积极促进美术学院中设计艺术系科的开设,当时称为图案科或工艺科,“如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工艺图案科,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教育系的图案科,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的图案科”等。此时的“图案”,已具备“设计”的概貌,有对产品进行形态塑造之意,门类广泛,包括装潢、服装、陶工、金工等,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性。这些科系是此后中国设计艺术学院成立的基础,也是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源头。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建国初期——艺术设计教育之雏形
1949年到1957年,百废待兴,新中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有力的保障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稳定。政治上与前苏联关系密切,教育上也有“一边倒”的倾向,学院模式完全采用前苏联的办学方法。为“配合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同时由于“图案”词义的萎缩,逐渐被认同为“纹样”,设计艺术教育中“图案”被改为“工艺美术”。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此时第一所以美术设计为主的学校,成立于1956年,由中央手工业管理总局副局长邓洁任担任院长,雷圭元、庞熏琹担任副院长。设有染织美术、陶瓷美术、装潢艺术三个系科。此后中国的其他地区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院系。其实按照工艺美术学的学科目的,是想让设计服务于生产,不要与生产脱离。然而这在当时工业水平和社会生活还在相对落后的中国,对于大机器生产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使得工艺美术仅仅限于一些传统手工艺,艺术设计教育回到了最初的起点。这个时候的艺术设计教育,仍含有传统手工的意味,题材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多集中于中国工艺的传统门类,面向手工业而非的欧洲机器工业,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而多带有强烈的革命色彩。
2.六七十年代——艺术设计教育之误区
1957年,中苏关系出现裂缝,1958年,中国开始“”运动。此后,从苏联模式在中国遭到质疑到此后的二十年间,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几乎陷入停滞状态,在黑暗中前行。“”运动时各地结合教育改革大搞生产,开办了许多不同性质的工厂。这本来有利于设计艺术在实践中完善,将“设计”与“制造”结合起来,但为符合政治要求,艺术创作题材和表现手法都呈现浮夸风气,艺术设计远离了生产,成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这就使得学院教育体系饱受摧残,艺术设计教育的积极性消磨殆尽,陷入僵化状态,融入到革命文艺的洪流中。虽然艺术设计教育在此时遭受了空前的混乱,但前辈学者们仍有一些艰辛的探索。1961年,以张仃、陈之佛、雷圭元、安性存为主的编选组在一年时间内编选出《图案基础》《色彩指南》《中国漆器发展简史》《中国装帧艺术史》《中国纺织纹样史》和3种稿本的《中国工艺美术史》以及《工艺美术论文选》等设计艺术教材,树立起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3.新时期——艺术设计教育之嬗变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设计艺术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文化思想的解禁和活跃,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设计教育理念及方法被迅速介绍和传播到中国,包括设计教学课程的引进和借鉴,这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教育从启蒙到全面发展并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历史阶段”,七八十年代,关于“图案”“工艺美术”和“设计艺术”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许多老一辈的设计艺术教育家和理论家著书立说,他们以多年来的实践感悟和学术研究使得“设计”一词的概念逐渐明朗和清晰,同时也促成了新型的艺术设计学科的建立。1998年,在教育部的学科规划指导中,正式确立“设计艺术(或艺术设计)”的学科名称。理论体系的完善使得设计艺术有了完整的学科规范,科技的进步也给设计艺术增添了许多新兴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并呈现出多样性的发展态势。
中国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艺术设计在历史的大流中时沉时浮,经历了由“图案”向“工艺美术”,最后到“艺术设计”的转变,这些变故和历程,也正是促使设计艺术教育不断成长的动力源泉。
本文作者:花雨 单位:苏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