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学科竞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教学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集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采用基于学科竞赛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与问题,应从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竞赛宣传力度、拓展学科竞赛内容、组建优秀指导团队、健全竞赛激励机制等方面采集积极措施。
关键词:学科竞赛;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是集科学、艺术和媒体相互交叉融合的新型应用学科,涉及多媒体网页设计、摄影与摄像、FLAH动画设计、数字音视频制作、数字媒体网络传输等多个实践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技能竞赛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1],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彰显学院的办学实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作为高校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中除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设计方法和操作技能外,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为了增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把学科竞赛作为重要的教学模式之一,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类学科竞赛。
一、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科竞赛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高校纷纷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在该专业教学实践中,很多高校积极探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北方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高度重视教学竞赛实践环节,从2008年开始投入了大量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用于购置各类数字媒体软件、硬件设备,创新实验室与创新基地以满足竞赛需求,学院连续三年主办了“卓立杯”校园原创数字媒体设计竞赛。又如,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与动画专业,在随境游戏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Nokia诺基亚移动创新大赛,带领学生以团队为单位组织参赛,在课程结束前将优秀作品选送参赛,获奖作品进行宣传并奖励,调动了学生的参赛激情,学生通过参赛也提高了实践能力。但是调研中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对学科技能竞赛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忽视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这一面向应用的交叉学科专业的特性,未将学科竞赛纳入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对基于学科竞赛的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离。主要表现在:第一,课程设置未将赛学教有机结合。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偏重理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需要学生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等艺术领域中的知识、技能和具体运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例如:手机动漫制作课程,部分高校在教学上侧重于讲授手机游戏策划、创意,而忽视了手机动漫、游戏等的创作实践。二是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往往因老师的专业特长设课。由于数字媒体专业是新设专业,师资力量缺乏,有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更少,有的专业课程往往采取老师能胜任的就开,不能胜任的而特别需要学生掌握的软件实践操作的课程因为缺乏教师就不开设,导致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较弱,这种现象也影响学生的参赛热情。三是课程设置未将学科竞赛有机地结合。由于大一学生主要是打基础阶段,缺乏操作能力而没参赛,大四学生往往忙于离校找工作也没时间和心情参赛,所以真正参加学科竞赛的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但是课程设置往往没有考虑实际情况,没有将课程设置与各类赛事结合起来。第二,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效果不佳。一是没有营造参赛氛围。不能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参赛积极性。二是未能有效重视赛前培训。赛前培训对技能竞赛水平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赛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又严重影响了技能竞赛水平的提升[3]。目前主要存在赛前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不够、忽视学生专业职业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问题。三是赛事安排不够科学。由于缺乏有效组织和协调,教师各自为政,甚至同一班级不同的课程都被教师安排参加同一赛事,让学生疲于应付,影响了参赛质量。第三,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有的学院缺少对组织参赛的教师和竞赛获奖学生的激励措施,没有制订出一系列的竞赛获奖的扶持政策。就教师而言,由于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都较大,而且要经常牺牲节假日和业余时间进行辅导,一旦竞赛成绩不理想,教师要承担很多无形和有形压力。加之学生参赛获奖与否对评职称影响不大,指导学生获奖所得奖金也较低,降低了教师组织学生参赛的热情。就学生而言,由于参赛没有与考试成绩挂钩,也没有把参赛获奖作为每年奖学金、助学金、三好学生等诸多评选的必要条件,更与未来的升学、就业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不愿意耗费较多的时间参赛。
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组织学科竞赛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要让学生成为本行业领域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进行:第一,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注重赛学教结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参考大广赛、互联网+、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参赛时间和大赛项目内容及时进行调整。这些比赛往往有其周期性,如互联网+比赛的开赛时间为三月底或四月初,初赛截稿时间为六月底。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等理论课程设置应在大一上学期,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技术等相关课程可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在教学活动中,应将竞赛与教学相结合,将学、练、赛与教融为一体,以各类竞赛为平台,实现一面教、一面学、一面赛,在赛中教、在赛中学、在学中赛,将“学与赛、赛与教”密切结合,“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二,加大竞赛宣传力度,鼓励学生积极参赛。加强竞赛宣传是提高竞赛认识度、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的重要渠道。院系和专业教师应高度重视竞赛宣传。一是做好新生入学竞赛宣传。从新生入学开始,学院就要介绍各种设计赛事活动,展示学校学生以往参赛取得的优异成绩。二是举办参赛获奖者经验交流会。让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介绍参赛的经验与收获。三是积极营造竞赛氛围。通过校内海报、学院官网及微信群、QQ群等多种形式,宣传学科竞赛信息,形成较强的竞赛氛围。四是做好赛前培训。对重点竞赛、常规竞赛,通过召开参赛动员大会,介绍比赛详情,指导学生选题、制作,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五是注重竞赛表彰,对获奖者通过颁奖大会表彰、宣传栏介绍、学院网页宣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赛激情。例如湘潭大学专门设有学科竞赛网页,每年公布各类获奖的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第三,拓展学科竞赛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赛。一是把课堂教学与设计竞赛有效结合。教师应密切关注各类赛事信息,并将教学内容与赛事有机结合。根据竞赛内容和时间,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和机房实作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竞赛题目,鼓励学生以个人或小团队组合按照比赛要求完成设计任务,将学生参赛作品作为作业完成的方式之一。二是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赛。由于各类设计比赛举办时间并非完全与课程教学进程相符,课程教学内容也不一定与赛事完全吻合,为了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比赛,建议各系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相应的赛事。在扩大学科竞赛受益面和影响面的基础上,认真筛选质量高、影响大的学科竞赛,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优势项目上。三是把毕业设计和设计竞赛结合起来。教师及时推荐当年的设计竞赛信息,鼓励学生将毕业设计与设计竞赛结合起来。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建优秀指导团队。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学科技能竞赛参赛选手的水平。设计竞赛具有知识面宽、涉及学科多、选题范围广等特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又是知识更新很快的专业,对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的广度、深度与实际设计经验的要求更高,要指导学生竞赛获奖,一是学院应提供条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例如,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组织教师参加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四川绵阳知觉科技有限公司等各类专业培训,派遣教师参加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单位主办的各类相关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二是每年定期召开师资队伍建设专题研讨会,找出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三是挑选敬业精神、教学水平、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组成竞赛指导队伍。第五,健全竞赛激励措施,建立竞赛保障机制。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学科竞赛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学院应设立专门的竞赛组织机构,负责学科竞赛的宣传组织、成果认定、成果奖励等工作,对组织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和获奖的学生都要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学科竞赛指导教师的组织和指导是质量与效果的保证。学院应对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年终考核等方面倾斜,并根据学生获奖情况给予不同的物质奖励。对参赛获奖的学生,除物质激励、期终考核加分、综合测评加分、计入学分外,还可以作为年度奖学金评选和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等重要条件。
三、结语
面对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需求和挑战,各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应紧密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构建竞赛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质量。长远来看,建设竞赛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创新、扩大学校及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营造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张蕊华.大学生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以丽水学院机电创新实践基地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7(03):113-115.
[2]张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美与时代(上),2015(03):125-126.
[3]徐敬东,陈德航.职业技能竞赛赛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45-48.
作者:钱默 单位:重庆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