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民办工科院校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构建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从实践性教学的内涵、特征入手,分析当前民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思路。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对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办工科院校教育教学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高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认真研究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和特征,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起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实践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和形式。探索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的策略,对于不断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践性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实践性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订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大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实践型教学环节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并进行综合、运用、转化、创新,逐步培养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化”教学,在有限的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是艺术性与技术性的高度统一,实践性是其天然特征。所谓“实践”是指“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过程,且这一过程要直接导向目标的终极提高“认识”。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的实践教学,究其根本是师生对艺术设计学科专业知识的认知,专业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认识,二者进行的应用型“实战”过程,而非简单的完成某一课程教学计划中涉及的技能、技法操作与训练。“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应用还需要深入研究。
三、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化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实习设施、硬件不足,实习流于形式化以及实习管理缺失等问题。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各种教学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或后续资金投入有限,多数院校将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安排到“实践”条件相符的实验室或实习基地。教学过程中,受于时间限制、设备限制、人员众多等缘故,学生接触到的一般都是表层的知识。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最新理念以及优秀案例设计方法等深层次的、重点知识收获不大,而且碍于传统实践模式,表面上看学生已经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但实质上多数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一定限制,结果造成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二)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目标定位不明确
部分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制订了总体培养目标,但具体某一门课程实践目标模糊不清,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具体目标导向。在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时,缺少清晰的“应用型”培养目标认识与定位,也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
(三)实践教学评价守旧
现阶段,实践教学评价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1.为评价而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状况,以此强化教学效果。但事实上,为评价而评价的做法屡见不鲜,过分重视甄别与选拔功能,却忽略了改进与激励功能,教学评价形式化,其结果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实践教学评价的功能随之削弱。2.评价理念保守,等级区分显著。实践教学评价易偏向重考试、轻教育,重技术、轻兴趣,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教学评价应既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发掘学生的潜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教师应在实践创作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鼓励与支持,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路
(一)培养专业兴趣,加强基本技能
各地民办本科院校扩大招生范围,致使艺术设计专业转变为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工具,大多数学生并非真正喜欢艺术设计专业,更缺乏从事本专业的热情。教师应及时纠正此类错误思想,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专业兴趣,强化基本技能。
(二)实践训练拓展
艺术设计专业应“转变课堂实践训练只是按要求完成练习交作业的观念,教师应多方启发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加深认识,积极思考问题,敢于尝试,参与实际的设计竞赛活动,关注社会需求的设计导入,通过设计解决一些问题或者给企业带来帮助,都是有意义的实践课程训练”。[1]并且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提升在校教育的优势,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项目,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三)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
1.坚持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根据目前人才市场需求,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改变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创造性、灵活性立体思维训练,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建设,合理设置文化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权重,给学生自主选课的权利。再次,以“应用性”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应用实践的针对性,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方向。2.优化知识模块,采用应用型教材与教法,建设特色课程。尽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很多,但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应用性并不强,与行业发展的需求也不够紧密。因此,应对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课程模块化重组,重点突出技能应用型课程,强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应用功能。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加强基础素质与能力教育;其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注重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性,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次,教材的选用要“破旧创新”,其目标为艺术设计专业技能性和应用性,适应教学模式的新需要,依据实际需要设置教材内容。最后,实践教学要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使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丰富多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过程,建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特色课堂。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与考核体系
1.建立表现性质性评价,促进个性发展。表现性质性评价,就是学生完成某一特定任务来测量学生的状态。这种评价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是一种目前可选择的教育评价方法。“以质性评价调整量化评价。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领域、价值观作为评价的内容和范围,是教育活动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适应学生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需要。”[2]实践性专业教学评价不仅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还要重视艺术创作形式、体验过程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发散思维、人文素养等综合水平的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注重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的创作体验,尤其是实践能力的提升。评价不仅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和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表现性质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2.多主体共同评价,注重参与。目前,专业实践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为此,要建立健全多主体评价,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理清评价思路,构建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形成教师自价、学生评价、同行互评等多主体评价体系,使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相互促进,达到“评价主体互动化”的目的。3.构建多层次教学考核体系。通常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考核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观察学生课内课外表现,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二是参考学生自评与互评建议,列入考核范围,这种考核方式在教学考核中并不多见,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三是根据学生作业质量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同时,在教学考核体系中,还应偏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注重学生完成真实或模拟项目的数量及质量,让实践性专业教学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4.建立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学校及专业教师还要为学生建立发展性评价。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学习的观念,提升自身素质,提高专业能力,加强实践能力,强化实践运用,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和信息化运用能力,将艺术设计专业知识放在社会人文情境中去理解。专业教师应该是发展中的老师,面对变化复杂的社会需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指导学生深入实践,提高社会认知能力。5.将在校学生创新创业纳入综合考核指标。开展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应该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和即将达成的学习效果展开。构建评价指标时,注重从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三方面进行遴选:一是综合能力。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所提及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个人和团队、沟通和终身学习等相关能力,以上指标体系重在强调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社会责任感。二是专业能力。“按照‘专业基础课够用、专业课实用’的原则,对于专业基础课程只考查其通过率,而对专业课程加大了力度,不仅指标要多,而且标准较高,同时侧重专业能力的运用以及与社会的互动。”[3]三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在校学生可以从具体情况进行评价:如从在校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等进行考查,设置学生团队合作品质指标;从在校生创业率进行考查,设置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和勇气指标;从在校生在企业实习满意度,设置学生职业操守指标;从优秀在校生创新创业成功案例,设置学生创新创业成就指标等。
五、结语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推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社会化发展的原动力,要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要不断完善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基于民办本科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现状及问题,要勇于探索,大胆建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展育人思想,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建设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以“应用性”为目标,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陈旭辉.高校美术人才专业实践课程创新思路研究[J].文教资料,2014,(19):138.
[2]刘文良.浅析高校美术课程改革评价及趋向[J].美育美学研究,2015,(15):88.
[3]胡剑锋.基于OBE的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J].社会科学家,2016,(12):123.
作者:胡建华 赵瑞超 李海龙 单位:山东华宇工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