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西厢记》是王实甫天下夺魁之作,也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是描写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曲作品。与元杂剧其他作品相比,《西厢记》在思想艺术上有很多创新,使之真正成为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伟大作品。

一、根据内容需要,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传统体制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少女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终被抛弃的悲剧故事,小说赞许张生“为善补过者”,对张生的做法予以肯定,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通篇充满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思想。到了宋金时期,崔莺莺故事进入了许多说唱艺术的领域,北宋秦观和毛滂用一种“调笑转踏”的曲艺形式写莺莺的恋爱故事,这些作品的内容虽然没有超出原作的范围,但对莺莺的不幸表示了同情。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记载:宋金对峙时,南戏出现了《莺莺西厢记》,但剧本已佚失,无法了解其内容。而此时,北方则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董西厢》把爱情悲剧改变为莺莺与张生为争取自由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喜剧,张生也成为忠于爱情的正面人物,崔莺莺被描写成冲破礼教、战胜自我的女性,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体现了反封建的意义。《董西厢》用五万言的巨制,描写这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而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这样丰富的内容,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需要,很好地表现人物情感的波澜,王实甫的《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创造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一本四折的元杂剧,一般都由一个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是宾白。五本的《西厢记》对此有所突破,其第四、五本中,张生、红娘、莺莺均有唱段,可谓平分秋色。元杂剧使用的宫调,不外“五宫”“四调”,《西厢记》使用了其中的三宫三调,用了十八个韵部,多数是一韵只用一次,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显示了《西厢记》音乐语言的丰富性。结构与音乐语言的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根据主题需要,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始终围绕着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这个主题展开剧情。故事结构采用双线并举的方式,戏剧冲突沿着两条线索向前发展: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这是反对封建礼教、蔑视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阀利益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是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这一矛盾冲突贯穿全剧;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冲突为副线,围绕两条线索安排各种情节,两条线索相互制约,相互交错,构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特点。剧本一开始,老夫人作为冲突一方的形象就显露端倪,为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关系定下基调。第一本戏一到四折“惊艳”“借厢”“酬韵”“闹斋”,老夫人出面的场合并不多,但她的权威却始终存在,这时的矛盾冲突表现为潜伏的状态。而孙飞虎的突然出现,使剧情的发展顿时激化起来,老夫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借好友“白马将军”之力,解除危机。在“请宴”一折戏里,张生婚事有望无比喜悦,但老夫人为维护门第礼教,公然“赖婚”,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双方产生正面冲突,激起莺莺的强烈反抗,和张生、红娘一起走上了叛逆的道路。“拷红”之后,老夫人终于承认崔张的关系,但又有了应举“得官”的附加条件。剧终张生得官,与莺莺团聚,全剧冲突,在妥协中得到解决。这种解决方式说明《西厢记》所提出的问题,即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获得符合人性的解决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理想。老夫人的赖婚,使崔张的爱情更加坚定,但正当的爱情被迫转为秘密行动,自主婚姻也采取的是违背礼教的非法形式,对当事人来讲,这也是一个摆脱礼教束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张生、莺莺、红娘三人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本是同一阵营的三个人之间也出现了矛盾,随着剧情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集中表现在“赖简”“闹简”两折中,分明是莺莺倾慕张生,并以诗简相约,但当张生真正出现时莺莺又反悔了,“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莺莺作为相国小姐身受封建礼教束缚,想要走出“非礼”的一步是何等的艰难,看上去矛盾尖锐激烈,但由于两人心心相印,目标一致,矛盾冲突往往产生了良好的戏剧效果。

三、根据情节需要,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

曲家论剧讲究“首、身、尾”,就《西厢记》来看,从“惊艳”到“闹斋”是全剧之首,主要人物出场,张生和崔莺莺有情感交流;从“寺警”到“哭宴”是全剧之身,主题思想、人物性格都得到全面展示;从“惊梦”到“团圆”是全剧之尾,交待了整个剧情的结局,解答了戏剧冲突形成的种种悬念。这样复杂的情节,王实甫安排的有条不紊。

1.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纠葛,《西厢记》往往在一折中设置多种场景,情景交融。如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深秋长亭景色,离别场景安排,落日疏林描写,环境背景与人物感情心境融为一体,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2.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厢记》故事悲欢离合,情节波澜起伏。从初识“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到对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心生爱慕之情;孙飞虎抢亲,张生求白马将军解围,化解危机;抢婚事件之后,崔张兴高采烈,婚姻在望,不料又生波澜,老夫人赖婚,使幸福欢乐变为痛苦忧郁,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红娘传书递简,莺莺赖简、闹简,崔张爱情终在“酬简”中得以实现。“拷红”之后,老夫人被迫让步允婚,但“逼试”又强使一对情侣分开。张生高中后,婚事障碍已消除,郑恒却来争婚,又增添一段波折。崔、张就是在一连串的考验中发展并加深了爱情。王实甫立足于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相互矛盾安排情节,自然浑成,毫无斧凿之迹。虽然写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但却能形成一个高潮迭起、冲突不断的格局。《西厢记》的种种创新,对后代的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牡丹亭》继承了它的艺术精神和写作手法,《红楼梦》借宝玉、黛玉之口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赞誉。真可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黄晓玲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