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西厢记》是王实甫天下夺魁之作,也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是描写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曲作品。与元杂剧其他作品相比,《西厢记》在思想艺术上有很多创新,使之真正成为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伟大作品。

一、根据内容需要,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传统体制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少女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终被抛弃的悲剧故事,小说赞许张生“为善补过者”,对张生的做法予以肯定,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通篇充满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思想。到了宋金时期,崔莺莺故事进入了许多说唱艺术的领域,北宋秦观和毛滂用一种“调笑转踏”的曲艺形式写莺莺的恋爱故事,这些作品的内容虽然没有超出原作的范围,但对莺莺的不幸表示了同情。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记载:宋金对峙时,南戏出现了《莺莺西厢记》,但剧本已佚失,无法了解其内容。而此时,北方则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董西厢》把爱情悲剧改变为莺莺与张生为争取自由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喜剧,张生也成为忠于爱情的正面人物,崔莺莺被描写成冲破礼教、战胜自我的女性,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体现了反封建的意义。《董西厢》用五万言的巨制,描写这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而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这样丰富的内容,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需要,很好地表现人物情感的波澜,王实甫的《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创造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一本四折的元杂剧,一般都由一个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是宾白。五本的《西厢记》对此有所突破,其第四、五本中,张生、红娘、莺莺均有唱段,可谓平分秋色。元杂剧使用的宫调,不外“五宫”“四调”,《西厢记》使用了其中的三宫三调,用了十八个韵部,多数是一韵只用一次,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显示了《西厢记》音乐语言的丰富性。结构与音乐语言的突破与创新,对安排剧情、刻画人物,都起了很好的作用。

二、根据主题需要,设置了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

《西厢记》始终围绕着有情人能否终成眷属这个主题展开剧情。故事结构采用双线并举的方式,戏剧冲突沿着两条线索向前发展: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这是反对封建礼教、蔑视门阀观念、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同维护封建礼教、维护门阀利益的封建家长之间的冲突,是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这一矛盾冲突贯穿全剧;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冲突为副线,围绕两条线索安排各种情节,两条线索相互制约,相互交错,构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特点。剧本一开始,老夫人作为冲突一方的形象就显露端倪,为老夫人与莺莺之间的关系定下基调。第一本戏一到四折“惊艳”“借厢”“酬韵”“闹斋”,老夫人出面的场合并不多,但她的权威却始终存在,这时的矛盾冲突表现为潜伏的状态。而孙飞虎的突然出现,使剧情的发展顿时激化起来,老夫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当众宣布“但有退兵之策的,倒陪房奁,断送莺莺与他为妻。”张生借好友“白马将军”之力,解除危机。在“请宴”一折戏里,张生婚事有望无比喜悦,但老夫人为维护门第礼教,公然“赖婚”,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双方产生正面冲突,激起莺莺的强烈反抗,和张生、红娘一起走上了叛逆的道路。“拷红”之后,老夫人终于承认崔张的关系,但又有了应举“得官”的附加条件。剧终张生得官,与莺莺团聚,全剧冲突,在妥协中得到解决。这种解决方式说明《西厢记》所提出的问题,即反对封建婚姻制度,追求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获得符合人性的解决的,“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理想。老夫人的赖婚,使崔张的爱情更加坚定,但正当的爱情被迫转为秘密行动,自主婚姻也采取的是违背礼教的非法形式,对当事人来讲,这也是一个摆脱礼教束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张生、莺莺、红娘三人身份、教养、处境、性格的不同,本是同一阵营的三个人之间也出现了矛盾,随着剧情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集中表现在“赖简”“闹简”两折中,分明是莺莺倾慕张生,并以诗简相约,但当张生真正出现时莺莺又反悔了,“无故至此”,“若夫人闻知,有何理说”?这实际上反映的是莺莺作为相国小姐身受封建礼教束缚,想要走出“非礼”的一步是何等的艰难,看上去矛盾尖锐激烈,但由于两人心心相印,目标一致,矛盾冲突往往产生了良好的戏剧效果。

三、根据情节需要,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

曲家论剧讲究“首、身、尾”,就《西厢记》来看,从“惊艳”到“闹斋”是全剧之首,主要人物出场,张生和崔莺莺有情感交流;从“寺警”到“哭宴”是全剧之身,主题思想、人物性格都得到全面展示;从“惊梦”到“团圆”是全剧之尾,交待了整个剧情的结局,解答了戏剧冲突形成的种种悬念。这样复杂的情节,王实甫安排的有条不紊。

1.巧妙曲折的情景安排为了表达莺莺与张生悱恻缠绵的爱情纠葛,《西厢记》往往在一折中设置多种场景,情景交融。如第四本第三折:[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深秋长亭景色,离别场景安排,落日疏林描写,环境背景与人物感情心境融为一体,以景衬情,融情入景,很好的表现了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活动。

2.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西厢记》故事悲欢离合,情节波澜起伏。从初识“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张生对莺莺一见倾心;到对诗:“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莺莺心生爱慕之情;孙飞虎抢亲,张生求白马将军解围,化解危机;抢婚事件之后,崔张兴高采烈,婚姻在望,不料又生波澜,老夫人赖婚,使幸福欢乐变为痛苦忧郁,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红娘传书递简,莺莺赖简、闹简,崔张爱情终在“酬简”中得以实现。“拷红”之后,老夫人被迫让步允婚,但“逼试”又强使一对情侣分开。张生高中后,婚事障碍已消除,郑恒却来争婚,又增添一段波折。崔、张就是在一连串的考验中发展并加深了爱情。王实甫立足于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相互矛盾安排情节,自然浑成,毫无斧凿之迹。虽然写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但却能形成一个高潮迭起、冲突不断的格局。《西厢记》的种种创新,对后代的戏曲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牡丹亭》继承了它的艺术精神和写作手法,《红楼梦》借宝玉、黛玉之口表达了对这部作品的赞誉。真可谓“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参考文献:

[1]《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中国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作者:黄晓玲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