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木雕艺术形式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木雕艺术形式的传承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木雕艺术形式的传承

摘要:中国拥有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木雕艺术在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中不断吸取养分,日趋精美完善。在一代代中国人的传承下,木雕成了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又保持自身艺术特点的瑰宝,是我国艺术宝库中十分亮眼的明珠,具有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木雕艺术;传承;创新

一、木雕艺术的发展历程

木雕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小觑的地位。中国的木雕艺术早在汉唐时期就已经存在,考古学家在出土的汉墓里面就发现有许多动物形状的木雕。这些牛、马等动物形状的木雕造型栩栩如生,线条流畅自然,反映出当时木雕艺术者们精湛的创作手法以及优秀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有些木雕是用整块原木雕琢而成,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说明当时的木雕艺术已经日趋成熟[1]。根据考古以及文物资料,如果说汉朝的木雕艺术形式是中国木雕艺术形式的关键时期,那么唐朝则是中国木雕艺术的成熟时期。汉代的木雕主要是以牛、马等动物为创作题材,而到了唐朝木雕艺术题材开始变得多样化,不局限于这些动物,而有了人物以及佛像这些木雕题材。这种转变一方面是对木雕艺术雕琢手法日趋成熟的肯定与反映,另一方面也说明唐朝的人们开始逐渐把自身信仰与艺术融合起来,让其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实体与寄托。这种以宗教神像为题材的木雕也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而后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思维的不断开拓,人们对艺术的理解也逐渐加深,不仅将木雕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满足审美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一些实用价值。明清木雕艺术家们思维逐渐开阔明朗,开始将木雕融入生活中去,将木雕与一些日常用品、家具等结合,木雕至此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随处可见的艺术形式。

二、木雕艺术雕琢方法——以莆田木雕为例

莆田木雕是中国木雕艺术的代表,它开始于唐宋时期,在南宋时期由于木雕的市场需求大,加之当时南宋迁都这一政治事件的影响,也使得莆田的木雕艺术随之发生了变化[2]。莆田的木雕艺术题材多种多样,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木雕艺术也将这一文化吸收引入,让莆田木雕在众多木雕艺术中大放异彩。同时,莆田木雕艺术还加入了一些民俗人文,包括一些民间的神话故事等,这些人们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就这样呈现在木雕上,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除了这些以民俗故事为雕刻题材的木雕,佛像木雕也是莆田木雕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并在唐朝达到顶峰,木雕艺术也有着相同的发展轨迹。随着木雕艺术的不断传承发展,唐朝的木雕艺术已经手法精湛、题材多样,这些雕刻家们将当时人们崇敬的佛教文化作为木雕的题材元素,不仅为传播佛教文化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推广渠道,也为木雕文化的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莆田的佛像木雕以当时的佛像雕塑为借鉴参照,在佛像雕塑的基础上根据木雕的客观特征开始将佛像题材加入木雕艺术中。佛像雕塑的表现形式通常为达摩、菩萨、十八罗汉等人物,而且对这些人物的神态以及衣物饰品的细节处理十分考究,这需要巧妙的雕琢手法技巧[3]。木雕艺术家们对佛像雕塑细细钻研学习,领悟雕塑的雕刻技巧手法并将其运用到木雕中,终于成功地造就了精美绝伦的莆田佛像木雕,让佛教文化得以在又一种艺术形式上展现。总的来说,佛像木雕的雕刻手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直接在一块完整的原木上进行雕琢。这种方法需要雕刻者认真细致且不容出现差错,稍有不慎整件艺术作品就会出现瑕疵,造成无法挽回的失误。在这种雕刻过程中,雕刻者要先心中有数,对整件作品充满信心,从细节入手逐渐去体现整件作品的完整性。这一方法雕琢出来的木雕作品虽然对雕刻者的专业手法要求最高,但是创作的作品造型沉稳大气,浑然天成,是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兼具的实物。第二种雕琢方式是根据木材本身的形状特征进行雕琢,这种方法雕琢出来的作品较第一种更为自然,有巧夺天工之妙。这种方式需要艺术家们有着独到的洞察力以及优异的创造力,根据目标木材本身的纹理和材质,极尽所能地去发挥想象,最大化地呈现出木材本身的形状特点以及纹理特性。虽然有些奇形怪状的木材给雕刻艺术家们的创作带来了一定的束缚和限制,但换个角度来说,这种束缚和限制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的表达,只要雕刻艺术家们独具匠心,敢于发挥自身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能雕琢出别具一格且艺术性与独特性共存的艺术作品,化腐朽为神奇,让作品的艺术价值显现出来。第三种雕琢方法是将大小形状不一的木材按照事先设计好的作品样式进行拼接,使其大致形态与目标样式相符,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细节的雕琢,产生成品。这种创作方式不受木材原始形状拘束,根据设计方案的不同可以雕琢出各种题材各种形状的木雕成品,让木材拥有了全新的艺术生命力。而且这种方式较前两种方式而言其制作流程更为高效,且能有效减少制造过程中的木材浪费,减少了制作成本[4]。以上三种木雕的创作方式都可见于佛像木雕艺术,有些佛像木雕还创造性地对三种雕琢方式进行融合,发挥出不同雕琢方式的优点的同时,最大化地将木雕艺术的人文之美与艺术之美展现出来。无论哪种雕琢手法都将木雕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承发扬。近年来,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日渐交流融合,木雕文化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雕刻艺术家们开始对木雕艺术有了新的见解,开始探索新的木雕艺术创作技巧。

三、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一)木雕艺术的传承

木雕艺术是融合雕琢技巧与中国文化的实体,因此,木雕艺术的传承也应从这两个方面谈起,一是木雕艺术雕琢技巧的传承,二是木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从第一个方面来说,木雕艺术的雕琢技巧是自汉朝以来雕琢艺术家们的不断探索与沉淀而创造的雕刻艺术财富。这些雕琢技巧目前已成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木雕知识。因此,木雕学习者们要秉承一种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对艺术的尊重的态度来学习木雕知识,懂得每一块木材都是有生命力的,需要雕琢者们的耐心、见解力与艺术创作力来进行精雕细琢,赋予它们全新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学习者们要具有慧眼,学会识别每一块木材的价值,并根据不同特点的木材选取合适的雕琢手法来创作。要做到心中自有主题,这样才能将想要表达的主题在木材上得以体现出来,创作出具有价值和生命力的木雕作品。除了木雕技艺的传承,木雕艺术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华文化在这种艺术形式上被中国乃至世界所见证,几千年来的历史积淀在这种独具魅力的木雕艺术上得以彰显。因此,在创作木雕作品时,每一处细节,每一次雕琢都应是中华文化的外在体现,都体现着鲜活的中华文化的精髓。传承木雕工艺,创新木雕艺术形式,让中华文化之大美在木雕作品中得到具象化的表现,让观赏者们透过木雕艺术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中国的木雕艺术彰显中国特色,展现大国风采。

(二)木雕艺术的创新

随着当今世界工业化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的艺术作品要想得到更多人的欣赏与重视,就要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从这方面来说,木雕作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在当今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是一种商品[5]。商品若想得到推广,在市场上流通,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大众的需求,所以必须要知晓市场大众对于木雕作品材质、主题题材以及审美的需要。因此,木雕艺术的推广者以及流通售卖者要紧跟市场对于木雕艺术的需求动向,并在保留传统木雕艺术特征的同时对木雕作品的功能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目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催生了对各种艺术品的收藏喜好,木雕艺术也应适应这一需求变化,发展创新,创作出精美典雅且具有收藏价值和意义的木雕作品来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求[6]。再者,由于当今新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便捷与爆炸性可以为各种艺术的发展提供便利。木雕艺术这一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也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发挥利用好新媒体对木雕艺术的传播推广功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一极具魅力的艺术并对其产生兴趣,以助木雕艺术的传承发展。四、结语当今世界飞速发展,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工艺作品、世界艺术瑰宝得以沉淀保留了下来,木雕艺术就是其一。虽然对传统的木雕艺术进行发展创新会一定程度上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产生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对于木雕艺术的传承绝非坏事。当今许多艺术形式都加入了工业化的生产流水线,木雕艺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应该找准市场化定位,在传承传统木雕技艺的基础之上,融入现代化的元素,创造性地糅合木雕艺术的雕琢技巧。同时,根据人群对木雕的利用需求来制作出审美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木雕,让木雕技艺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吴叶.木雕艺术在工业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23):248,255.

[2]朱贞.木雕的传承与发展[J].经贸实践,2017(15):188.

[3]蔡奇龙.精微透雕玲珑清澈:谈莆田木雕艺术传承与创新[J].艺术教育,2015(12):98-99.

[4]冯巢.浅谈西吉回族木雕艺术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传承保护[J].大众文艺,2015(13):43-44.

[5]林飞鹤.木雕艺术形式的传承与创新[J].雕塑,2013(6):64-65.

作者:王建群 单位:井冈山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