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珐华彩传统与艺术形式语言表达差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珐华彩传统与艺术形式语言表达差异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珐华彩传统与艺术形式语言表达差异

摘要:珐华彩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陶瓷,不仅代表着古人优良的制瓷技艺,更凝聚着先人的造物文化与造物思想。在传统与现代的变迁中,珐华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比珐华彩的传统与现代的艺术形式语言的异同,探究珐华彩的审美特性,推测珐华彩的审美发展,以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珐华彩,促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立足于现代社会。

关键词:珐华彩;传统;现代;艺术形式

1引言

现代与传统的概念,不只是时间维度的差异,更涉及到思想维度的改变,而这种观念的变迁,则会通过器物进行传达。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工艺美术史就是关于一部艺术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变迁史,而陶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的形式语言以特殊的方式诉说着历代中国的艺术思想与文化观念。探寻珐华彩的艺术形式语言并进行古今对比,不仅可以窥探珐华彩自身的演变规律,更可以发现珐华彩背后创作的艺术思想观念的变革。从而找寻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处的途径,让现代赋传统活力,以传统予现代根基,让中国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更好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传统珐华彩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的陶瓷作品,大都在保持实用功能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其形式语言大都遵循客观事物的真实性。传珐华彩的创作亦是如此,在造型上大都是日常生活用具,就算是瓶、罐等陈设摆件,也遵循着实用主义的思想,在装饰上无论是植物纹还是动物纹,大都秉承事物的真实性原则进行创作。

2.1造型语言

元代开始出现珐华彩,这一时期的产地主要在山西,以生产珐华彩陶为主,体型厚重,且釉色易脱落,到了明代景德镇开始烧造珐华彩瓷,厚重之感较之前较为减少,且经高温烧制,胎釉结合紧密,色彩易保留,因此现在保留下来的珐华彩精品,大都是出自景德镇所产的珐华彩瓷。珐华彩的产生与琉璃渊源颇深,珐华彩作为低温铅釉陶,由琉璃发展而来,二者在工艺与釉色上有很大的相似性[4]。元代琉璃制作兴盛,且大都用作建筑装饰,因此珐华彩陶瓷作为琉璃的派生产物,这一时期也多用于房屋建造装饰的用途。到了明中期,珐华器从建筑构件走向了庭堂,因此在造型上,碗、盘、碟、瓶罐、香炉、神兽、人物造像、吉祥神兽、文方用品等较为常见。珐华器从建筑构件走向庭堂并非是一个偶然的转向,明代由于士大夫文人的推动,其庭院文化十分兴盛,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瓷器装饰需求,珐华彩本就和房屋建造关联,从屋外之物变为屋内之物是必然的事情,这一时代特征在珐华彩的造型演变中皆有所反映,从中也可看出珐华彩本身实用功能的变化。

2.2装饰语言

珐华彩的装饰纹样以泥浆立线而成,纹样成型后入窑烧成素胎,之后在素胎上施珐华釉,入窑二次烧制方可而成。从中可以看出,珐华彩将彩绘与雕塑技法相结合,其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装饰,装饰技法较为复杂[2]。珐华彩在装饰方面,不论是立线还是设色上,大都遵循客观事物的真实性,珐华彩画面的装饰纹样多采用工笔写实绘画,其以线造型,线条工整、严谨且细腻,其题材多璎珞纹、动物纹、植物纹、山水人物纹、亭台楼阁纹等,到明中期后划刻纹、印纹开始出现,并且模制脱胎器开始使用,狮子、貔貅、香炉、人物等形象都有涉及。传统珐华彩釉面之间的色块有明显的分界,釉色主要有珐黄、珐蓝、珐紫,其色分深浅,更助于表现事物的立体性和客观性。珐华器中最突出的釉色当为葡萄紫和孔雀绿,釉色作为珐华彩的装饰语言,反映了其造物的思想文化观念,葡萄紫、孔雀绿等釉色突出的品种,多用于表现华丽、高贵、神秘等特征。珐华彩最初的产生是作为佛教用具,其釉色受佛教文化影响较大,黄色的华丽、紫色的神秘以及蓝色的神圣,也恰恰契合了佛教的教义。人类通过造物事件以及造物的实践活动,一个独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的世界被创造出来,珐华彩作为人类的造物实践的成果,凝聚了当时人们造物的思想和文化,是古人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

3现代珐华彩的艺术形式

现代珐华彩的发展深受现代陶瓷创作观的影响,注重引入现代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注重以现代的手法和形式对珐华彩这一传统的艺术成果进行创作,其创作主体主要是陶瓷创作艺术世家、受过系统艺术教育的学院派老师以及在读或毕业的艺术专业的高校学生。在进行现代珐华彩的创作时,为了更好的表达自己内心的创作思想与情感,他们采用区别于传统珐华彩创作的艺术形式和语言,以夸张、变形的手法,点、线、面结合的现代设计观念,创作出各类具象、意象、抽象的作品,赋予珐华彩以新的艺术生命力。

3.1造型语言

首先,现代珐华彩创作继承了传统珐华彩以线造型的技法,采用立粉技术勾勒线条、塑造形象。只不过现代艺术家为了操作的简便性可易控性,对此种技法进行了改进,将珐华彩的传统与现代工艺进行结合,不仅使用特制的带状泥浆带做笔,堆出立体的纹饰轮廓,而且使用软笔蘸泥浆在素坯上立线造型,以软笔立线堆饰,便于拿捏下笔的轻、重、缓、急,使创作的形象更加生动。其次,现当代艺术家在进行珐华彩的创作时,为了更好表达艺术家内心的情感与思想观念,结合现代西方艺术手法,将夸张、变形、扭曲的创作手法应用与现代珐华彩的创作之中,使得作品在造型上脱离客观实体的真实性,拥有不同于传统珐华彩作品的抽象美与残缺美。再次,在画面构图上,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的计白当黑、虚实结合的观念,更结合西方几何透视、空气透视、光影透视等构图观,进行画面的构图与成像。现代许多珐华彩作品,在构图上就结合了空气透视法进行画面的构图,来表示空间的远近。空气透视法认为物象与物象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虚、实观念,受尘埃、水分和空气影响,物象的清晰度会随着距离的远近逐渐降低。近处的环境釉色成色清晰,远处的背景与近处的相比,色质有些乳浊,则多了几分朦胧美,使得画面更富有层次感,这种创作手法被更多的应用于现代珐华彩的创作中。

3.2装饰语言

首先,与传统珐华彩作品的创作相比,现代珐华彩在装饰题材的选择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装饰题材上,现代珐华彩更倾向于选择与现当代的艺术社会现象联系密切的事物以及更易表达艺术家自身情感的题材。作品正中向人们呈现了一辆老式的民国老爷车,既有鲜明的工业特征又具有满满的复古气息,与当下正掀起的工业复古风热潮不谋而和,以现代的创作手法表现老式的工业风格,创作出的珐华彩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印记。在艺术作品中经常见到的题材“马”,表达了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马是艺术家经常表现的艺术对象,其作为农耕时代的代步工具,在没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的农业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艺术家在将马作为艺术表现对象时都赞赏有加,表达了他们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其次,在作品的设色上,现代珐华彩在进行作品的设色时,不拘泥于传统珐华彩单色釉的形式,而是借鉴油画的创作,将不同的釉色进行调和与覆盖,使得作品的颜色更加的丰富。而且不同于传统的珐华彩釉色与釉色之间大都有明显的界限,现代珐华彩在进行设色时,借鉴了现代西方的艺术表现手法,色块之间并无明显的分界,任色釉自然流动,作品色与色之间的交融美、色釉自然的流动美,营造出了一个颇具意境的色彩世界,给人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从而使作品与观者心灵产生共鸣。再次,现代珐华彩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借鉴了西方油画光与色的表现语言,色彩是最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艺术语言,其直接作用于观者的视觉结构,现代主义油画在设色上色彩绚丽,极副感染力与冲击力,色彩的形式美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现当代的陶瓷彩绘艺术在色彩上已经不再拘泥传统的表现形式与方法,其不断的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6],因此现代珐华彩的创作在设色上也是不断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语言,油画绚丽的色彩和层次分明的光影,对现代珐华彩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油画的光、色因素,给珐华彩的创作提供了许多创作灵感,艺术家在设色上通过不同色彩之间的结合,不仅可以弥补其他装饰手法的不足,更可以通过色彩的明暗、浓淡更好的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4珐华彩的审美特征及发展趋向

通过对珐华彩的传统与现代形式语言的比较与总结,不仅可以掌握珐华彩的审美特性,更可以看出珐华彩在传统与现代的历史变迁中,形式语言的不断进化与发展以及今后的发展走向,找寻更好的途径不断发展与完善珐华彩的形式语言。

4.1审美特征

珐华彩作为中国优秀的艺术遗产,其最具代表性、最为突出的美感与特征,就是其在视觉上的华丽色彩以及堆线造型的艺术手法,二者的结合给人独特的视觉冲击与感染,更反映了中国艺术作为线的艺术的美感。首先,在色彩的华丽性方面,色彩作为最突出的艺术表现语言,具有极强的装饰美感,而且颜色釉晶莹光洁、色彩艳丽,质感丰富,带给人沉着舒适的美感[7],除此之外,由于珐华彩具有的立线装饰技法,其与颜色釉的结合产生了独特的美感,凹凸不平的立线伴随着颜色釉色彩的流动,二者交相辉映,大大提升了装饰的效果,丰富了珐华彩的美学价值。其次,关于珐华彩的线性审美方面,其主要在于珐华彩的立粉技法,独特的泥浆立粉造成了器物表面凹凸不平的质感,凸起的阳线附着于器物的表面,更加凸显了器物的线性审美特征。彭吉象在《艺术概论》一书中提到,中国传统艺术是线的艺术,尤以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两门艺术门类最具代表性,具有化实为虚、虚实一体和化静为动、时空一体的特征[8]。珐华彩的艺术装饰作为中国传统的优秀技艺,以线造型,秉承了中国传统线性艺术虚实结合的艺术特点。而且现代珐华彩在进行创作时,借鉴了西方点、线、面的设计语言,平面中的点、线、面在陶瓷彩绘构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珐华彩的装饰构成语言中,艺术家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有意识的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将艺术语言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组合,甚至将这些基本要素单独拿出来作为艺术装饰,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丰富了珐华彩的装饰形式和艺术语言。

4.2发展趋向

结合珐华彩的自身的材料特性、装饰语言及审美特征,以及现代珐华彩创作的时代特点,珐华彩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完善自身的发展。首先,色彩的丰富化。陶瓷是一项技艺与科技并存的综合产物,科学的烧制温度和严谨的釉料配方,对陶瓷烧制的成功与釉色的呈现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古代在进行颜色釉陶瓷的烧制时,在釉料的配方及料性的掌握上全凭借陶工积累的经验,而且由于釉料配方的私密性,许多釉色的配置方法都逐渐失传。珐华彩的釉料方法与比例,像珐蓝、珐翠、珐紫、珐黄、珐白等釉料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之中逐渐的失传[5]。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颜色釉在釉料的配成及烧制方面的特点,不仅丰富了颜色釉的品种,而且之前失传的釉色随着政府部门的支持以及科研人员和艺术创作者的努力,一些失传的釉色逐渐重新被烧制出来。随着政府对传统技艺的重视逐渐加深,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预见颜色釉的品种将会越来越丰富,珐华彩的色彩语言表达也会越来越丰富。其次,作品的情感化。中国古代的陶工,在陶瓷形式语言的表达上大都为他人立言,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古代社会工匠的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十分低下,他们在进行陶瓷制作时只是遵照别人画好的纹样进行绘制,纹样设计的目的及内涵并不在他们制作陶瓷时所考虑的范围之内。而现代珐华彩创作的主体,许多是专门受过艺术教育的人,有着较高的艺术与文化素养,这些专职的艺术家,和那些聚焦于传统工艺美术的生产与传承的人员不同,他们具有现代艺术理念和追求,是现代教育培养出来的的美术工作者,强调艺术的语言和风格表现,工艺对他们来说只是工具和过程,注重设计的构思与别处心裁,强调作品的艺术性与设计性[1]。因此,珐华彩的创作在以后将会越来越成为艺术家表达创作思想和情感的载体,其作品的情感化特征也将越来越明显。再次,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珐华彩绘画创作在形式上大都遵循中国工笔绘画的形式,与中国写意画相比,其用笔工整,注重事物的局部描绘,以细密的笔法描绘出具象的事物[3]。因此,传统珐华彩在用笔与设色上,大都遵循用笔工整的特点,设色均匀,遵循客观事物的真实性,而且由于对实用功能价值的遵循,因此传统珐华彩的造型和装饰语言在形式上比较单一。而现代珐华彩的创作,在装饰形式上,其不仅继承了传统的装饰形式,更结合了西方绘画的的装饰语言,将油画、水彩等绘画语言以及现代设计语言融合到珐华彩的创作之中,大大丰富了现代珐华彩的装饰语言;在造型上,现代珐华彩逐渐摒弃了传统以实用价值为基础的观念,为了更好的表达创作情感,将夸张、变形的现代手法应用到珐华彩的造型之上,使得现代珐华彩的形式语言更加的丰富与多元。

5总结

珐华彩在传统与现代的变迁中,其形式语言在不断的变化,但这种变化是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拓展与延伸,使得珐华彩在现代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的同时,秉承了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不至于脱离传统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现当代社会,想要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创新,以珐华彩为例,其需要不断丰富与完善自身的艺术语言表达,以取得在现代社会自身发展的一席之地。我们需要以多维的角度去看待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它既涉及到时间又关乎到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又是东方与西方的交融。在传承民族的同时“各美其美”,以包容的心态“美人之美”,最终才可以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关于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工艺美术诸问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2]涂志浩.珐华彩特色及传承研究[J].景德镇陶瓷,2014(04).

[3]王希.中国工笔画评价标准体系的探究与建构——重绘画性视角[D].天津:天津大学,2015.

[4]魏扬.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珐华彩陶瓷艺术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15110

作者:田云华 单位:田云华陶瓷艺术工作室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