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后网络艺术中审美形式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后网络艺术中审美形式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后网络艺术中审美形式浅谈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文化的盛行带来了许多有待探讨的新现象,后网络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形式之一,具有依托于网络传播媒介的特点。本文首先梳理了“后网络艺术”与其前身“网络艺术”的概念差别,对其兴起过程与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举例几种在后网络艺术流行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新型审美形式,进而对当代网络艺术创作的转变,包括艺术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与传统审美不同,后网络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网络信息时代的人们不仅仅满足于作为艺术欣赏的受众,而是通过网络这一媒介,用自己的审美经验主动发现艺术并参与创作,后网络艺术以其更强的普及性使艺术融入生活。

【关键词】网络艺术;后网络艺术;审美形态;艺术传播

一、“后网络艺术”概念

进入21世纪后,互联网信息与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从单向联合的Web1.0演变成为可以多极互动的Web2.0,更加注重用户的参与性与分享性。新媒体互联网作为现代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应用的重要体系,使得网络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之路更为开阔,其创作方式也较比传统艺术更为便捷。艺术家玛丽莎·奥尔森在2006年首次开创使用后网络时代(post-internet)这个词来显现自己的艺术形式,其同义词指“网络后的艺术”。“后网络”与之前网络艺术相比,并不是字面意思的时间靠后,而是指它的产生形式,受众对象,创作手段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它所对应的是后网络时代一个共同的艺术语境。后网络艺术与网络艺术相比,网络艺术更多的是依靠新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方式。随着人们艺术眼界的开阔,后网络艺术不仅仅依靠科技手段,而是更多地升华人们的精神意识层次,更加注重意识形态与当代思维在艺术作品中的占比。

二、后网络艺术的兴起与现状

(一)后网络艺术的前身

网络艺术,也称为互联网艺术,是指以互联网为媒介展示,或用电脑技术制作的艺术形式,通过网络提供审美体验。它的内容包含了各门各类需要借助计算机才能实现或展示的艺术,比如浏览器艺术和软件艺术。网络艺术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艺术家发现网络是一种很好的艺术推广工具,不受地域、社会和文化限制,并且反抗艺术界的裙带关系、唯物主义以及审美的束缚。艺术家可以通过像ins、YouTube等类似网站,无需得到机构认可,即可展示其作品。“艺术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具有艺术永恒意义,而非像先前一样制造一个‘物体’”。在20世纪六十年代,国外艺术开始运用新兴的技术融合当代的艺术形式,例如行为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等等。这种跨界融合的新艺术实践一度成为潮流。例如当时著名的韩裔美国艺术家白南准,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当时最先进的媒介“电视媒体“来创作。《电视大提琴》《电视眼镜》是以人体与电视结合的行为艺术,《电视佛》《电视花园》等作品则是综合材料与电视这一元素结合的艺术装置。大众认识到了当代艺术中科学技术占到了重要的比重。时间到了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电话、收音机、电视平台等传媒手段的应用使得传播时效性大大提高,具有即时效果好等特点,艺术家们可以充分利用并以此来进行创作。例如世界首次全球直播1977年在美国上演,此次电视直播节目通过跨区域的互动式卫星接收信号,实现了在全球多国同步的传播。1979年,位于世界各国的十六位艺术家通过通信设备连接在一起,同步创造了行为艺术作品《地球24小时》。这些创作表现出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互动性的链接艺术,其核心具备了后网络艺术的精髓之处。

(二)后网络艺术的审美特点

相比较而言,网络艺术的传播途径和后网络艺术存在着些许的差异性。后网络艺术更多体现在艺术展览上,实物作品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思想。而网络艺术更多借助新媒体方式,通过多种媒介快速传播艺术作品。比如用电脑绘图软件为创作媒介,最终回归到画廊展出;或者在不同应用软件、报刊杂志的内容中展现。网络艺术运用一种全新的科技手段来扩充艺术创作空间,传达艺术家的影响。后网络艺术更多地回归到各种传统艺术思想并与物体本身融合,留给我们更多的精神思考与价值。大多数后网络艺术都具有时下流行的“现成品艺术”的影子。艺术家可以使用现成品作为材料,去除其使用功能,然后通过观念赋予新的含义。网络世界作为一个人人都可参与且门槛较低的创作平台,音乐、图像、文字、动画等等作为媒介给艺术家美带来了引得创作理念与审美形式。比如摄影师ChadPrince擅长挪用手法的艺术创作,由他拍摄的牛仔系列广告(万宝路品牌),主张削弱宣传的夸张性,让艺术回归。艺术家prince在2014年展出了近四十幅作品,形态各异却都命名为《新肖像》。这些作品都来自Instagram的截图,有的是名人、艺术家,或者国际名模社交页面,进行印刷并展览。这一展览使他成为了摄影界后网络艺术的领头者,让现成品艺术哲学的意义更加深刻:“艺术家可以做到对一个物品本身意义的祛除,并将自身所想表现的重新赋予物品新的含义”。在现代,也有一小部分的后网络视觉艺术风格趋向于复古思潮。以20世纪八十年代的故障美学和蒸汽波艺术形式为代表,这个复古潮流起源于人们对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和现代环境更新的不适应,产生了不安全感从而有了想去逃避的倾向。因此在充分体验当下互联网时代的快餐式娱乐与便捷生活时,也会由衷地记忆起曾经的美学思潮。由此可见,后网络艺术更注重将网络与技术作为一种媒介注入艺术的灵魂,而不是把网络艺术化,代表着网络时代的人文主义。技术的先进不再是重要因素,重要的是艺术家们如何在现今的网络环境下寻找自己的审美语言形式。

三、后网络艺术的审美形态类型

(一)赛博朋克美学

赛博朋克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社会主要发展工业与科技,世界处于一片阴霾与紧张的氛围之中。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美国作家BruceBosco在1983年发表科幻小说《赛博朋克》,“cyberpunk”这一词汇首次被创作出来。赛博朋克风格起源于文学小说,大多数内容的架空背景都在一个反乌托邦的强权社会,那里的科技发展迅速,高等机械和人类共处,社会阶级固化严重导致矛盾分生。随之而来的是此类风格的电影被搬上大银幕逐渐视觉化;随着电脑科技的不断革新,在现代的游戏行业,赛博朋克风格也十分盛行。这一视觉审美风格以反乌托邦式的特点,未来感和机械感的设计充斥着画面与荧幕,形成了这种具有视觉冲击力且独特的艺术风格。赛博朋克审美形态也十分鲜明,未来感与科技感是其最大特点,这类的艺术创作中往往蓝色、黑色、紫色作为其主色调,画面充斥着光怪陆离的机械元素,人类与机械相互结合,以阴暗的氛围表现着强大的视觉冲突与张力。这种吸人眼球的艺术形式十分符合后网络艺术中当代年轻一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后网络艺术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去发现互联网文化的价值。后网络艺术不仅提高了当代青年人的审美,也对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事物看法起到了启发的作用。热衷于发扬赛博朋克艺术的创作者,将对未来社会的发展畅想用自己的艺术方式展现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希望能够警醒人们参与到社会发展进步中去。这也是后网络艺术中赛博朋克的精神内核给观众带来的理念。

(二)故障美学

后网络艺术的受众在充斥着数字产品、互联网文化的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他们的价值观与审美与上一代已经截然不同;由此而诞生的全新审美形式即“故障艺术”(GlitchArt),故障艺术的字面意思是指电子产品在显示过程中发生错乱,颜色马赛克等现象,设计师将这种视觉元素提取,融入艺术创作中,追求突发和偶然的视觉动态效果。故障多出现在电子设备、图片影像、mp3音频、各种网络游戏中。故障美学认为这种偶然的错落也具有一定的审美因素,故障美学在2010年开始就受到了艺术界的关注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如今,故障艺术已成为商业广告迎合年轻人审美的主流风格;艺术家通过破坏、打散、重组的方式形成与主流审美的对比,图像不再以追求完整与唯美,通过错乱的雪花纹、显示屏的色彩抖动、像素颗粒的分散等等手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形式。例如近年在国内传播度极高的短视频应用app抖音,其桌面图标的设计元素就是经典的故障美学风格。采用粉色与蓝色的像素错乱元素,并且抖音内部操作界面的图像也具有像是电波干扰故障抖动的视觉艺术效果。同时人们发布短视频也喜欢采用这种打散重组、错乱故障的视觉效果,十分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四、后网络艺术中的艺术活动转变

(一)后网络艺术的展示形式

1.案例分析巴尼·罗格斯的创作与“后网络艺术”相对的概念——“网络艺术”,其特点是作品必须是网络化数字化的,必须以互联网为载体,并以网络的普及性与推广性达到艺术展览的目的;相对来说,在传播载体方面,被定义为“后网络艺术”的一些艺术创作,就相对贴近生活,更多以实物的方式更加亲民。艺术展策展人KarenArcher提出,“后网络”并不单纯指既定的时间观念或是特殊的科技手段,更多地想去表达艺术与网络和谐共生的形态,是一种新型的艺术思考方式。在艺术创作中,后网络艺术启发艺术家的创作意识。这种理性创作思维贯穿艺术传播的整体过程,从最开始的创作灵感诞生、到艺术作品创造过程以及大众对艺术品的不同感官与见解。例如艺术家BarneyRogers的作品《自画像:猫仔骨灰瓮》。作者的创作主题是将自己化为自己去世的爱宠猫咪身上,用喝水的马克杯代指安葬猫咪的墓穴。用这样的手段,将创作者置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尝试。当人们看到这件作品时,不仅可以将自己想象成猫咪,还可以展开联想,将自身住在杯子中。作品《自画像:猫仔骨灰瓮》寄希望于物体本身来表达思想,并不需要过多的文笔去描述,这正是后网络艺术的魅力所在。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留下想象的空间,让观者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欣赏作品,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所有艺术家都希望看到的,作品借助观众的想法发挥了它的更多可能。

(二)从线上网站到线下“时代互动”性展览

何为虚拟艺术空间?其指的是存在于虚拟空间中的一个可供艺术家放置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在该独立空间当中,无论是谁都可以无视地理和空间的限制,使用可以上网的电子设备进行访问。史莱姆引擎当代艺术空间最初是在2017年10月,在方阳、刘树臻以及李汉威等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运营。至于为什么叫史莱姆引擎,那是因为该展览的创始人之一李汉威希望它能有一些不一样的特质。他希望这个引擎是没有特定形状的、流动的状态,并且希望自己能够给展览和当代艺术带来一些新元素。发展到今天,很多美术馆在虚拟空间也能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览,这使观众们在家里戴上VR眼镜就能够欣赏到高清展览,在手机上也可以快速浏览。尽管在虚拟空间进行展览的基本条件已经能够达到,但是这种虚拟空间进行展览的技术的普及程度还远远不够。但无论如何,通过虚拟空间举办展览这种事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趣事。这种后网络艺术的新展览方式的兴起,更加体现了当代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其实,与一般的当代艺术展览相比较,后网络的艺术展览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有效地冲击观众的“艺术自觉性”。笔者在参加线下展览时发现,假如并不是每个作品都会有标签等标志,那么有很大一部分没标签的作品会被观众们所忽视。就比如说有一张白色座椅摆放在墙角,那么会有很多观众认为这是一个供人休息的座椅,想要坐上去休息,后来被工作人员提示,这才知道它是该展览的作品。展览会透露出富有时代特色的互动性。参加展览的作品一般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素材,从每个展品来看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但是从整体观察就会发现他们都有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特征。观众观看展览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与作者之间的一场互动,比如说雕塑作品要看它的材质,美术作品要看它的色彩运用,建筑作品要看它的构建结构。不同的人可以在展览中体会到不同的含义,这也充分体现了当代艺术的特点:“多义、多元、自由”。

五、结语

现今社会与文化艺术已经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审美形式由大众化的趋势,后网络艺术依托信息时代的环境,日益彰显其独特魅力,并逐步形成新的审美形式。一个新的以网络艺术为主流的审美时代已经到来。艺术的魅力不再局限于网络技术,作为当下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和艺术家应该思考利用网络全民化的大环境,把握时代的脉搏,创作出新审美形式的人文主义作品。互联网发展至今,极大地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及审美方式。而在网络发展之初其作为“工具”的角色也随之转化,从仅仅带来新的图像的角色演化为某种已经概念化并有众多信徒的“精神”。这是科学技术革新的结果,更是人类进程中又一个突破。后网络艺术发展至今,许多艺术批判家认为它的真正面目是作为艺术家“艺术营销”的工具。在网络信息泛化的时代,后网络艺术并没有网络作为新兴因素利用的先机,因而将其比喻为艺术营销的噱头并不恰当。事实是,作为有史以来信息最开源的一种艺术种类,迅速地流行及产生影响是后网络艺术不可避免的趋势。后网络艺术的发展早已改变了原先传统艺术创作的模式,无限扩充了艺术分享的界限,“技术性”也早已挣脱其专业层面的绘制而变得大众皆可参与其中。后网络艺术的审美形态在国外已经历数年演化,国内的后网络审美虽刚开始起步,但在艺术机构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发展劲头迅速。科技的持续进步使互联网思维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而后网络艺术审美形态作为一个时代转型期的重要产物,或许将逐渐成为集体文学思维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黄晶晶.论后网络艺术中新型审美形态的现状及发展[D].湖北美术学院,2017.

[2]周璇.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

[3]王雪皎.青年亚文化视角下的故障艺术美学风格探究[J].包装工程,2020,(14).

[4]张欣.浅谈“后网络艺术”的发生与现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5]周璇.大众化:中国当代艺术审美价值取向研究[D].河南大学,2011.

[6]张哲.陈方既的“艺术美”理论观研究[D].聊城大学,2018.

[7]惠欣欣.“艺术终结”的美学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9.

作者:李文源 单位:鲁迅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