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龙文化在艺术形式中审美品味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龙文化在艺术形式中审美品味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龙文化在艺术形式中审美品味

【提要】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传统文化和形象经各朝各代,历久弥新。传承发扬龙文化,不仅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还可以使华夏民族拥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动力。龙文化的经典性造就了它的流行性,这种流行性体现在它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代结合,与世纪同步。它的流行性使其充分活化,使其活跃在建筑环境、视觉艺术、工业产品等艺术作品中,在当下创造出了不计其数的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形式,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审美品味

【关键词】龙文化艺术形式审美品味

一、龙的起源和发展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唤起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激情,我们常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起源和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都具有源远流长的特征。龙文化从古到今综合了特定的自然要素、社会要素和人文要素,并且逐步演化而形成。龙文化甚至涵盖了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例如政治、文化、艺术、军事等方面。用“众说纷纭”来表达当今学术界对龙的起源研究现状是不为过的。在不同区域、时代和族群,龙所代表的角色含义也不尽相同。如果将龙的原形分类整理的话,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某一类动物或几类动物融合而构成,例如蜥蜴、鳄鱼、鲵、蛇等,以及马和蛇,蛇和猪、鹿等的融合;另一种是非现实存在的动物实体,是某一类自然现象或几类自然现象融合的结果,例如雷电、云雾、风雨等等。从考古发现中也能多次“见到”龙的原形。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北首岭》(1983年)一书记载,从陕西宝鸡北首岭先民遗址中出土一件蒜头壶,壶上绘有“水鸟啄鱼”图像,①该图像是至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中国“龙”图像;辽宁省阜新市查海遗址出土的“石块龙”是最早具有传统龙特征的形象发现;河南省濮阳市出土的蚌壳堆砌龙被誉为“华夏第一龙”;等等。从文献资料来说,《周易》《诗经》等古籍中就能“见到”龙的身影。春秋时期的《论语》中曾记载了孔子对于老子的论述,论述中就已见到孔子对于龙的观点。战国时期的《韩非子》,秦汉时期的《管子》等文献均有龙的记载。龙的形象与文化历经各朝各代,从夏商周到唐宋元明清时期,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发展。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华夏,此时的龙也显现出来相对定型和规范的趋势。秦汉之后的时期,龙被当作帝王君主的标志。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从道德和政治层面对外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利用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在大众百姓心中崇高地位来强化统治。王权神授的真龙天子观,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②帝王穿的鞋履被称为“龙靴”,帝王戴的帽子被称为“龙冠”,等等。龙背后的含义逐渐涵括了威严、权贵、尊崇,龙在华夏民族心中的价值内涵也被推向较高的层面。

二、龙文化在当下艺术形式中的审美品味

传统龙文化不仅在皇族宫禁中存在,在民间大众的生活之中也经常可见,作为具体的形态符号,它已经与当下时代充分结合,活化为建筑景观、视觉艺术、工业产品、陶瓷织绣等等众多形象,创造出难以数计的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现代艺术形式,构建了现代意义上的审美品味。

(一)龙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的审美品味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神异的动物,它也是中华民族的意念图腾、精神图腾,它的出现就象征着神奇、高贵、神圣。正是这些特性,也使得龙与我国建筑环境设计有着不可分割的缘分。传统龙文化在建筑上的应用,以彩画、镂刻和装饰三种方法为主来体现。雕刻方面的种类较多,有圆雕、浮雕等;装饰方面主要是建筑构架和室内家具的装饰;彩画主要是梁枋的彩画绘制等等。③从古至今,龙在建筑环境中可谓时时存在,处处存在。在北京故宫的金銮殿中,殿内大柱上蟠着栩栩如生的金色龙,好不气派。再如太和殿中的大门和窗户,也都雕刻着精致的龙的图案,置身其中仿佛进入龙的世界。在沈阳故宫之中,门柱、内柱以及宫殿的梁枋之上处处可见龙的身影,龙的形态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皇家建筑中可以见到龙的身影,在民间建筑环境设计中也不乏龙的出现。例如山西五台山的龙泉寺,寺中有三件艺术珍宝——牌坊、墓塔和影壁,而这三件珍宝中均有大量龙的元素出现。再例如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庙正殿前的十根石柱均有两条云龙盘旋其上。四川泸县龙吟广场的雕塑设计与建设,很好地保护了龙脑桥,拓展了龙文化,在全国龙文化雕塑建设中较为典型。④龙文化在建筑环境设计中不断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已突破传统上的文化意义,作为新时代的文化要素不断为“中国范儿”艺术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龙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审美品味

随着封建专制帝王的消失,龙的意义也逐渐由吉祥和美取代了皇权帝王的象征,转而回归到了人民大众之中。吉祥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合,它使装饰形式本身与人之间具备了天然的亲和性,产生观照之中的愉悦与美感,使形式的审美因素有时能上升到主导的地位而具有积极的意义。这就是吉祥一类的纹样装饰在淡化思想主题的情况下仍能继续流传的根本原因。⑤龙文化作为主要元素或者装饰辅助性元素,在视觉艺术设计中具有独特的审美品味。华夏银行品牌形象就是龙文化的典型运用。品牌标志的灵感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的玉龙,该形象将玉龙与毛笔书法元素结合,简洁生动而富有中国味道。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也与龙有关,比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人们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江河上的龙舟绝大多数已被龙的形象装饰;超市售卖的粽子外包装、手机电脑显示屏等我们可看到的视觉设计也绝大部分含有龙的元素。电影播放时首先都会看到几秒的龙标片头,“龙标”就是每部电影的“准生证”,每部电影从初始阶段的立项到在影院上映,通常要经过几层把关审查,而拿到“龙标”是非常重要一个环节,可见“龙标”的重要性,这也是龙文化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三)龙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审美品味

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经济和政治的浓缩映照,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传承发扬龙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华夏民族的凝聚力,同时还是我们不屈不挠、攻坚克难的动力所在。将传统龙文化与当下时代相结合,不仅可以设计创造出有内涵的产品,更可以使作品富有传统韵味和现代气息。实践证明,国内设计师在传承龙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拓展,结合实践经验创造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龙文化产品。吉利汽车作为民族企业品牌,在其汽车产品设计之中也不遗余力地使用龙的文化。例如吉利汽车发布了经过完善设计的中国龙跑车美人豹之后,推出了又一款极具中国特色的入门跑车中国龙跑车,车头设计线条丰富,细长的头灯与一对夸张的水滴型中网相互搭配,组成了一副“龙”的脸孔,很有新意。我们居住的街道路旁,随处可以看到龙形路灯,路灯无论从结构造型还是外部装饰上均充满着龙的元素。时代飞速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也随生活水平的提升而提升,在购买产品时人们会越来越注重美,注重产品的“颜值”,例如产品的外观造型、材质用料和装饰纹理等等,而传统龙文化无疑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养料素材。例如微软公司在龙年推出的珍藏版ArcTouch鼠标,龙舟文创设计大赛的参赛作品龙舟积木、龙舟棋、龙舟筷等等,都是龙文化与当下审美观念结合的新型文化元素。

三、结语

传统龙文化源远流长,它早已在国人心中生根发芽,并在全球范围被认可,构建了一种较强凝聚力的龙文化。龙文化的经典性孕育出了它特有的流行特征,在各个时期、各个朝代都能适合环境,与时俱进。将传统龙文化融入当下艺术创作中,利用广泛的艺术形式和象征方式来运用表达,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又在传承中融合时代发展因素,使其成为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元素。传统龙文化的继承发展为“中国范儿”的艺术美注入新的活力,建构了新的艺术审美品味。

作者:苗深远 单位:河南大学美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