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外来艺术形式对二人转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外来艺术形式对二人转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外来艺术形式对二人转的影响

一、清代莲花落是二人转形成的重要源头和基本因素

根据有关材料记载,莲花落与二人转有密切的血源和袭承关系。莲花落种类繁多,流传较广,历史悠久。清代莲花落已在各地流行,在北京与什不闲结合,形成了什不闲莲花落。什不闲和十不闲是凤阳歌的一种演变,它采用的是装男扮女(即旦、丑)的演唱方法,其演唱是边唱边舞、分包赶角、插科打诨,近似二人转的演唱风格。所唱曲调以北京演唱的凤阳歌为基础,结合莲花落传统伴唱的方式,一人演唱,众人帮腔。二人转的竹板,即两块大板、五块节子板,是它的击节乐器,标志着二人转的演唱形式与特点,都来源于莲花落。可见,莲花落这种民间艺术,是形成二人转的重要源头和基本因素。

二、东北秧歌是二人转形成的主要源头与母体

东北大秧歌是流行在东北地区的一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形式,其历史悠久,流布广泛,是较原始的农民喜庆丰收的仪式,吸收了民间艺术的杂耍而形成。各地秧歌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形式又各具特色。二人转的舞蹈,也大都从东北大秧歌中吸收而来,如队形变幻中的[迷魂阵]等,一般都是从抒情慢扭到中速再到跑场。二人转的舞更确切点说,是“扭”的舞蹈动律,是秧歌步的沿袭演变。

三、民间小调是二人转词曲形成的又一源头

民间小调是长期流传在群众之中的口头传唱形式,并在广泛的演唱过程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理想愿望,都给予了深刻的反映。二人转在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小调民歌的许多营养,才使二人转的演唱与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绚丽纷呈。民歌产生的年代较早,隋唐以前就有民歌流传于东北。小调民歌的题材广泛,叙事性很强,常以抒情取胜,适于在二人转正篇演出之前、戏在行进中加唱小曲或返场时再送观众一段。其中有《张生游寺》《月牙五更》《绣花灯》《采茶》等等。这些小调民歌为二人转的说唱性、舞蹈性、戏剧性、滑稽性提供了发展条件,为二人转词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对口相声是二人转形成与发展的必要基因

相声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曲艺艺术,它起源于民间笑话。相声历史悠久,始于汉代,形成的因素较为复杂,是由多种艺术融汇而成。相声的结构分为垫话、瓢把儿、正活和收底四部分。相声的“垫话”如同二人转的“说口”和“小帽”;“瓢把儿”类似二人转的开头,在“垫话”与“正活”间起过渡作用;“正活”是相声的核心,就像二人转的正篇和主唱段一样;“收底”即结尾,是相声全篇最后一个包袱。相声的语言讲究“包袱”,二人转讲究“悬念”“误会”与“有哏”,而且要求甩得响,落地有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采取滑稽、风趣的“说学逗唱”。由此可知,二人转的丑角艺术部分与相声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五、评剧艺术与二人转相辅相成

评剧,曾用名“落子”“蹦蹦戏”“平腔梆子戏”等,晚清时由彩扮莲花落拆出演唱,并吸收河北梆子、影戏曲调而形成。如今戏曲剧种已达三百多个,大部分都是从曲艺中来的。元杂剧就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采用了诸宫调的某些形式,并吸收了宋词、大曲、民谣等逐渐形成的。曲艺虽然形成了戏曲,但戏曲反过来又为二人转带来了影响。所以说,二人转与评戏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是互相影响、学习、借鉴、吸收和补充的两种艺术,在共同促进发展和不断改革完善中,并驾齐驱,相辅相成。

六、皮影杂技与二人转互相学习、借鉴

皮影是较古老的艺术,传统二人转的唱词与皮影的影卷在取材方面有许多都来自同一话本。杂技原是“十样杂耍”,二人转中的绝活“顶灯碗”“耍彩棒”“耍手绢”“拿大顶”“三场舞”等都与杂技密切相关。二人转的表演巧妙地运用了杂技艺术中的某些技巧,为二人转演出增添了色彩。二人转的形成不是由一两种艺术形式发展而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孕育、分化、衍变与发展,才逐渐地造就了这种多源头、多基因、多形态、多属性、多品格的艺术形式。因此可以看出,东北二人转的历史起源与流传、二人转中蕴含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东北民俗生活对二人转表演特色形成的影响、二人转的三个美学特征,即“土”与“野”的本色、“雅”与“俗”的碰撞、“丑”与“美”的交织等,都对二人转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影响。

作者:陈大伟 单位:嫩江县评剧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