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制作软件实践教学转型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影视制作领域发展迅速,而影视制作实践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尚不成熟,很多高校的软件教学趋于制作过程的模仿和方法的速成,这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由目的到实现”的创作方法。本文致力于探索影视制作类软件实践教学的新思路,从作品创作的视角研究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脉络和考评机制方面的改革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影视创作;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一、转变教学观念:由工具向实现
影视制作类软件是用户调用、剪辑、处理、修饰影视素材的直接工具,抛开制作需求和创作构想,软件的操作流程、方法和技巧本身并无意义。然而,长久以来,高校影视类软件的教学却过分强调软件的工具属性,而对软件的功能以及指导该功能的艺术理念一带而过。学生在学习期间忙于熟悉新软件平台,往往无暇深入思考,授课教师的引导便显得至关重要。教师要认清软件的工具属性,深刻理解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影视制作的思路和方法,而非单纯的技术速成,在讲授技术操作的同时向学生介绍软件作为工具在创作构思方面的重要作用。教学观念的转变将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环节方面的设计,具体做法如:第一,课程名称要具有普遍意义,如“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音频剪辑”“数字动画合成制作”等等;第二,教师要细致地解读操作流程的实践价值和应用意义,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时介绍跨平台的问题分析;第三,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在制作流程和技术手段中发挥艺术构想和创作理念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模式:由讲授至师承
影视制作类软件教育模式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与师承指导模式之间的矛盾上。传统课堂教学是经典的“一对多”模式,教学目的明确、计划详尽、形式稳定、教师准备充分。而师承教育则是一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师傅对学徒言传身教,提供了“一对一”“手把手”的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改变教学内容,学生也可根据自身接受情况随时提问,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更为清晰直观,实践性和交互性更强,更容易保证教学效果。对于影视制作软件的学习,很多业内人士都承认师承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然而高等院校毕竟以一对多的课堂讲授为主体教学形式,受师资、场地、设备等因素的制约较大,想短时间内在实践教学中实行师承教育模式难度很大。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条件,尽量在实践教学层面转变教学模式,让影视制作类软件类课程的讲授更倾向于师承教育模式便显得尤其重要。这种转变涉及的关键问题有二:一是增加教师数量,若不能及时引进教师可让相关专业的教师学习并兼任;二是灵活组织教学,可以将教学移至课下,以第二课堂、工作室、学生研讨、技术论坛等形式出现,从而降低要求和限制。
三、转变教学脉络:由界面至功能
影视制作软件强大的功能依托于复杂的操作控制,尽管各个软件厂商都力求界面的人性化和友好化,但动辄十几个编辑工具、几十个面板窗口、百余条菜单命令还是容易让初学者觉得无从入手。因此,软件教学的内容结构无疑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以往的软件教学多以软件的界面为教学脉络,即按照工具、窗口、菜单的位置逐项、逐条讲解,这种方式只能说是看似清晰、系统。制作者的实践操作总是从目的出发,将目的转化为软件的功能,继而进行相关操作,界面的位置并不能作为划分操作功能的依据。教师的软件讲授也应当遵循影视创作或制作的脉络,由功能到实现,将各项操作按作用分门别类,注重各项操作之间的共性、特性、关联、继承等关系,并按照应用价值和教学目的灵活调整详略和层次,理出一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线索,进而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计划。例如对于视频编辑软件可采用“基本操作——工程的创建——视频编辑——视频特效——视频切换——视频合成——字幕控制——自动控制和批量处理”脉络进行讲授,不过分要求学生对菜单的熟悉程度,而是强调对功能和实现的掌握程度。
四、转变考评机制:由操作至作品
考核是最能衡量教学和学习成效的环节,影视制作类软件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视音频制作的基本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由构思到实现的创作能力。而成果是衡量实现过程优劣的唯一标准,那么,影视作品作为影视制作类软件操作的成果,影视制作类软件课程的考评应紧密围绕其进行,决不能使考评仅仅停留在软件或操作本身,更不应将本属于实践范畴的技能性知识搬上试卷。实现考评机制转型的关键问题有二:第一,考核要求要“松紧”适度,考核题目既要涵盖所授技能,又要包容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大多数学生能顺利完成,同时也要给予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发挥的空间;第二,考评方式和标准要尽量贴近行业标准,作品的考核要与行业或领域内实际的方法和标准接近,使作品评价更为中肯,一定程度上缩减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长。
参考文献:
[1]孙晨.高校传统摄影教育模式及问题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6):34-36.
[2]孙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摄影创新实践教育模式初探[J].新闻传播,2015(7):38.
[3]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7):91-93.
作者:孙晨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