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广播电视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广播电视大学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对成人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神圣使命。本文在界定意识形态教育含义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广播电视大学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挑战,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广播电视大学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并从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实践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加强成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旨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关键词广播电视大学意识形态教育马克思主义
1意识形态的内涵
意识形态(英文:Ideology),属哲学范畴,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是对事物的感官思想。“意识形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德斯图.德.特拉西于18世纪末提出的(《思想的要素》,1796年),表示的是一种“观念科学”。广义上的意识形态,相当于与物质世界对应的精神世界或精神文化。马克思主义从阶级和社会制度等层面出发,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以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为出发点,以一定哲学(或宗教)为基础,以一定价值观为核心,以一定政治目标或社会理想为标识,以一定的话语系统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确立起来的系统的思想信念[1]。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教育,即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以符合特定集团价值(利益)取向的思想体系为依托,以达成特定目标或行动预期为导向,而进行的旨在让人认可和践行特定价值标准的宣传鼓动活动。
2意识形态教育的意义
意识形态工作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信仰工程”,更是一项“未来工程”。党的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习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党中央和习站在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战略部署,不仅指出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意义,也对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根本路径遵循。广播电视大学作为成人高等院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广播电视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人心向背、关乎文化发展方向、关乎国家政治安全。
3电大意识形态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材层面
广播电视大学的课程计划中,思政课程安排是相对缺乏的。2018年秋季学期以前,开放教育专科普遍开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而本科没有专门开设思政课程。就开设课程的教材而言,许多内容陈旧、枯燥,缺乏学科之间的横向拓展。国开网的学习资源过于强调理论性,缺乏延展性、趣味性。从2018年秋季学期开始,开放教育本专科都开设了较为系统的思政课程,并且纳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但是开设的思政课程多是政治的、历史的,缺乏哲学的、法律的、伦理的、经济的内容。
3.2学生层面
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多是成人,他们辗转于学习、工作和家庭之间,“工学矛盾”比较突出,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没有学习兴趣。此外,学生抱有较强的功利目的,学习的主要动机是取得学历并获取一些实操知识,认为思政课程是“虚”的,对工作没有实际帮助,因此多对思政课程和意识形态教育敷衍应付。
3.3教师层面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文明素养、道德水准的主体力量。目前,电大部分教师对意识形态教育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认为意识形态教育是政治教师的事,或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靠政治教师,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参与缺失。广播电视大学安排的面授课较少,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系统全面地将知识点讲懂、讲透。
3.4环境层面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线上学习已经十分普遍,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取海量知识,然而学生获取的知识却是良莠不齐的。借助互联网平台,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乘势而入,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教育形成强烈冲击。西方流行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消极负面思想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较强纷扰,误导着学生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削弱了学生对国家和文化的认同感[2]。加之,成人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往往是“唯理论”“唯分数”“唯任务”,造成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漠视和排斥,一定程度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学校教育中“遇冷”。
4电大意识形态教育的原则
4.1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学生是广播电视大学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有效的教育一定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的充分了解基础上。电大的意识形态教育要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引导学生,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从“要学生学”向“学生要学”转变。
4.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源于实际,脱离实际讲理论不能让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的口号和标签,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准则。广播电视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以案例说服学生、摆事实说服学生,使意识形态教育生活化、形象化、生动化。同时,教师要敢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敏感点问题,敢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化解学生沾染的消极负面情绪,敢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学生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主动占领成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从“理论化”向“现实化”转变。
4.3与时俱进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变化发展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教育方法不适合意识形态教育。电大的意识形态教育要突出时代性,反映当前的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学情,从而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特征、时代精神和时展趋势。当然,与时俱进原则还要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电大的意识形态教育要把准时代脉搏、跟上时代节奏,推动意识形态教育从“陈旧化”向“前沿化”转变。
5电大意识形态教育的对策
广播电视大学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导权,筑牢意识形态教育前沿阵地,努力培养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高尚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夯实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
5.1坚持联系观点,统筹规划意识形态教育课程
广播电视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不能是单一的,必须突出学科之间、教材之间的联动,让思政课程“动”起来。要整合教材和网上教学资源,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在开放教育本科课程中,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内容。国开网的教学资源,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要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趣味性、延展性、实践性。课程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重点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系统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主动阐释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让学生了解党史国情、人文地理,接纳认同优秀传统文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总之,要通过持续优化、整合思政课程内容,夯实意识形态教育理论根基。
5.2坚持发展观点,持续更新意识形态教育理论
马克思主义是动态的、发展的、鲜活的理论,其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社会形势变化从新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用最新理论成果和科技成果来拓展马克思主义的视野[3]。要不断丰富教学手段,改变照本宣科、生硬灌输、只唯分数等思政教育现状。要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教学优势,发挥新媒体等优势资源,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授课,用最前沿的、最权威的理论武装学生。此外,还可采用如看电影、班会活动、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入脑入心。
5.3坚持矛盾观点,科学回答意识形态教育问题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是因为其来源于实践并能指导实践。现实中,有些人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庸俗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恶意贬低和丑化。在高校亦有部分学生盲目追逐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造成信仰缺失、人格扭曲、政治冷漠。这些现象和矛盾的本质,是没有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没有激发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要解决这些矛盾,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责无旁贷。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敢于直面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这些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理性解决这些问题。此外,广播电视大学还要加强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提升理论的研究水平和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意识形态教育质量。
5.4坚持实践观点,纵深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发展
广播电视大学的意识形态教育不能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而应形成多方面的教学合力。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从精神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打造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要继续开展电大杰出校友评选活动,通过树立模范,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要持续净化网络空间,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立场坚定地批驳谬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陈杰,王胜炳.按照与时俱进的要求,创新高校教师意识形态教育工作[J].高教与经济,2005,18(3):46-47.
[2]熊晖.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青年与社会,2014(13):349-350.
[3]刘涛.略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4(2):38-40.
作者:李玉强 欧杨寰 单位:自贡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