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浅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浅析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5g移动技术和光纤入户对广播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速度慢,传输信号不稳定,因此经常造成电视节目卡顿,没有4K超高清节目传送等问题,而将5G移动技术和光纤入户则可以解决传统广播电视中数据传输太慢的问题,对提高广播电视效果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5G移动光纤入户融合网络广播电视

一、光纤入户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1.1网络技术的发展

科技进步使得传统的广播电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有线电视网络包括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和光纤入户技术。光纤入户以其稳定的数字信号和高速的数据传输速度逐渐取代了有线电视网络发展,因此在家庭固网中光纤入户占据了绝对的主力。而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设备已经成为信息服务处理平台,用户直接在手机端看视频和视频聊天,因此,广播电视需要和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融合,网络才能跟上时展,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视频和信息供应。

1.2光纤网络

在小区中的应用光纤入户技术在小区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光纤入户提供的数字高清电视业务。数字高清电视是现阶段居民家中主要的电视提供形式,数字高清提供了比以往更为高清的电视画面和更为流畅的电视节目,同时还可以通过优先网络实现电视和观众的互动,观众可以进行电视节目点播、回放等功能,从电视节目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了信息接收的控制方,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主动选择接受何种信息,并且与服务提供商进行互动,而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光纤入户技术带来的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因此光纤入户技术在有线电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专网业务。光纤入户技术在小区中的另一个应用就专网建设,为大型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大型的网络服务,因此广电网会根据不同机构的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类型的专网,为用户带来多节点的信息服务。同时专网还可以提供VPN服务,比如高校可以搭建自己的无线网络,覆盖图书馆、教学楼和学生寝室网络在内的无线联网,为全体师生带来网络的便利,同时也利于学校进行管理,利用专网服务能够极大的降低网络设备的介入成本和运营成本。

二、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的探索

2.15G移动通信技术

5G通信技术是第五代通信技术,是结合无线接入技术和补充技术的集成方技术方案,因此5G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万物互联的概念,构建了一条高效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对于4K视频传输、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在数据传输速度上来说,5G能够达到每秒10G的速度,因此成为移动网络和广播电视融合的条件,对于4K超高清视频的传输起到了数据传输量的保证。未来5G广播类业务可以实现三维立体,4k8k视频传输,多视角视频等业务功能,为广大用户提供新兴的广播电视业务、单播混合等业务,甚至可以使得传统电视节目更有互动性。

2.2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

5G通信技术既有双向性的技术优势,可以实现传统电视节目和观众的新型互动模式,同时也在网支持单向广播的模式进行,能够实现通信资源的智能化模式调动,在单向和互动模式之间根据需要进行互调。传统的单向基站传输范围有限,因此与高功率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有差距,广播线路则在覆盖上有更加广泛的优势,因此5G移动和传统的电视广播能够进行融合网络的组网。融合网络的设计需要具有移动回拨、能够提供私人化定制服务,需要具备对目标用户的覆盖,采用基于5G架构的无漫游网络参考架构来搭建,LPLT采用5G的新标准,同时将HPHT和LPLT一起来部署完成无线通信部分,而有线网络部分则需要将控制面和用户面的功能分开,控制面用5G的服务架构,用户面则用5G的传输架构搭建,融合网络的数据来源由传统广播网络的前端构成,从而完成5G移动与广播电视的融合网络搭建。

结束语:

通过对光纤入户和5G移动通信技术的技术探析,对其应用在广播电视视频传输中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面向未来4K超高清视频传输的压力,实现5G移动通信与广播电视的网络融合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视频和信息供应。

参考文献

[1]张宇,解伟.5G移动与广播电视融合网络[J].网络新媒体技术,2018,7(5):6-12.

[2]苏瑜.5G实现移动通信与电视广播的无缝融合[J].通讯世界,2017,(7):31-32.

[3]李远东.5G实现移动通信与电视广播的无缝融合[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4,(4):21-25.

[4]郭书刚.三网融合及光纤入户技术浅析[J].中国有线电视,2018,(4):540-541.

[5]刘晨龙.光纤入户技术在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8,(4):253,256.

作者:邹雷萍 单位:江西省广播电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萍乡市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