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影视摄影教学 “大摄影”观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摄影教学 “大摄影”观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影视摄影教学 “大摄影”观分析

摘要:影视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相关的教育产业链也随之而生。当今影视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对于学习影视相关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需要迅速适应时代和行业的变迁。从教学层面来讲,影视摄影教学的关键在于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建立影视摄影教学的“大摄影”观。

关键词:影视摄影教学;大摄影观;文学;美学;哲学

近十年来,中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影视工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对于工业链条中的人才缺口需求巨大。在这个大的背景下,国内影视传媒高等教育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有近百所大学开设了“影视”“传媒”或“传播”的院系和相关专业。相比早些年只有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传媒大学两家独大的局面,今天的影视传媒教育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影视工业标准

我们注意到,开设此类专业的院校多数是综合性大学,相关专业也是在传统的二级学科———诸如新闻、传播、美术等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学科内核还是以史论、方法论、赏析为主的课程,与时下影视工业体系相距甚远。还有一部分就是单纯的技术类课程———以一些简单实用的操作为主要教学框架体系,因缺少行业实践的检验,所以存在体系陈旧、深度不够等问题。

(一)影视摄影教学的范围影视摄影教学是影视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是将摄影、导演、录音和剪辑形成一个总体的教学体系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以“画面制作”和“声音制作”为基本教学目标,以具有编导思维和意识、编导能力和技能的影视创作与制作人才为培养目标,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真正体现“一专多能”。从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影视前期的拍摄技术和后期的制作技术。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无论从广义的角度还是狭义的角度,影视摄影教学中缺失的是一种“大摄影”观———将文化底蕴素养和学科交互融合作为教学培养的方针,以制作技术为基石,以制片管理为重要保障,将工业标准作为参照准则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框架体系。

(二)新形势下对行业人才的需求标准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公众号平台曾公布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方案。其中,初试需要考文化素养基础,考试科目为文学、历史、哲学。这条消息无疑是很多人艺考之路上的一个重磅炸弹,使艺术类高考再也不能成为许多人上大学走捷径的一个跳板,但却是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的重要改革举措。笔者认为,这种举措的背后,折射出长期以来艺术类专业培养的一个“顽疾”———学生无法创作出优质的作品,过度关注外在的条件与设备而忽略了从作品中传递情感和价值观的本质。这其实反映出学生在文学、美学、哲学素养方面的缺失,没有创作的根基,所拍摄的作品逻辑混乱,缺乏深度,没有情感。“大摄影”观正是要针对这些短板,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适应未来的创作和影视工业体系的革新。

二、大摄影观中的基石作用

(一)文学对影视摄影创作的影响文学一直是最古老的讲述故事的载体,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摄影技术和录音技术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人类的历史就是通过文学为载体流传至今。作为影视行业,影视文学就是整个创作体系的基础。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多数的剧本改编自小说。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就改编自莫言的长篇小说《红高粱》,获得巨大的成功。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历程中,有很多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让人印象深刻,由此可见,文学在影视中的作用非常大,文学的审美是电影审美的一个基础。简洁明了的叙事———逻辑清晰、语言简练、修辞得当,对于影视相关专业的同学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文学不仅对剧本有影响,其修辞的手法同样影响着摄影镜头的创作。一个镜头的意境与韵味,是否含有隐喻的修辞,这都是由文学发展而来。影视摄影作为一门艺术有它独特的审美语言———景深、透视、构图的黄金分割、光影对画面的切割等。当摄影机的焦点随被拍摄主体来回切换的时候,当我们所看到的人物时而清晰时而模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前后景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差距巨大的时候,这种文学中所出现的排比、对比、夸张、隐喻都在镜头的运用中有所体现。

(二)立意的哲学借鉴讲好故事、拍好镜头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作品来说,最重要的是传递情感与价值观,也就是说,你想表达的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先锋派电影运动,就是在以尼采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思想理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很多电影流派中的无序性,成为了另外一种电影的表达方式。无论在拍摄阶段还是剪辑层面,他们通过对哲学思考的借鉴和转化,深深地影响了摄影技术潮流的革新,也大大提升了电影的深度。比如法国的新浪潮电影,其中的手持拍摄与剪辑的跳切处理,直接植根于现代主义思潮之下,能够更有效地揭示出人们精神层面的状态和深层次的内心活动,比如《四百击》《筋疲力尽》。同一时间的新浪潮电影大都有着哲学上的借鉴和思考。美国的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借鉴了柏拉图《理想国》里的洞穴理论,电影中多次出现了隐喻,以“伊”为主的女儿代表了思想的开放,她很想逃出洞穴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她代表了先进、乐观、积极、勇敢;而以“瓜”为主的爸爸角色代表了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他否决一切离开洞穴的想法。“瓜”在故事中出现了多次的自我思想抗争,在改变与停留之间苦苦挣扎,甚至发疯。但是到了最后,“瓜”还是选择放下自己愚昧无知固执的一面,并开始自我学习和创新,最后拯救了一家人,还救活了自己,全家团圆,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三)美学表达纵观摄影的发展史,与绘画是紧密相连的,其构图、光影都是源自于西方美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这幅画作,开创了空气透视、三角构图等全新的绘画技术手段,直到现在都是重要的摄影镜头语言;著名的伦勃朗光,就是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在画作中创立的光影表达方式,至今被用作摄影最重要的灯光造型手段之一。很多影视摄影专业的同学没有绘画基础,或者不了解西方美术史和中国美术史,在讨论构图、光线等问题的时候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在创作上是一大不足。

(四)大摄影观是一种综合创作体系下的应变能力大摄影观是一种综合创作体系下的应变能力。比如,剧本构思困难,这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习层面,很多剧本创作除了有专业的技巧还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作为学生,这方面肯定是欠缺的。但是可以借助于别的方法与方式来弥补,比如说去做调研、借助别人的生活经验、提取大数据样本做改编等,但往往同学们在这一步就止步了,随便提交了一个本子,最终的结果一定不是一个合格的作品。还有一点需要着重强调的是,无论是同学们参与拍摄还是参与项目实践,面临的创作层面之外的问题往往会很多,这其中包括物料、人员沟通、突发事件的解决、备选方案的准备等。我们经常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同学们自己搭建的剧组,往往无法坚持到最后,中间因为人员问题、资金问题、剧本修改问题、物料问题而草草收场的案例层出不穷。根本的症结在于实践少,缺乏对于错误问题的积累,应变能力差。这都需要同学们加强实践,积累经验,提高综合应变能力,使好的创意想法不被这些问题所拖累。

三、结语

笔者认为,“大摄影”观对于影视摄影教学是一个全新的框架,虽然在很多的院校当中,也有相关体系的设置,但基因却不同,这个基因就是“影视工业标准”和“学科衍生”。“大摄影”观完全是以市场为导向,确保参照工业标准去执行,而建立的一套综合的教学体系,在这个框架体系下,不仅是文学、美学、哲学等的融合和促进,还需要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学科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未来,影视课程的学科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影视摄影的教学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峻.观念摄影的艺术特性及其在高校摄影课程中的意义[J].中国传媒科技,2012(08):236-237.

2.李太保.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学改革对中国高等摄影教育的启示[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3(02):77-82.

作者:黄鹏 单位: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