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影视资源进课堂实践思考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资源进课堂实践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影视资源进课堂实践思考分析

摘要:本文以《流浪地球》为例思考影视资源如何有效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把电影引入语文课堂,意在以兴趣带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以一部电影带动一系列相关文本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导向,不能偏重于形式,把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知识的迁移作为教学活动的延续。

关键词:流浪地球;以点带面;兴趣;高阶思维

课标鼓励老师高度重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大事件、影视广播等都可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中学生喜欢追踪社会热点,把时代元素注入课堂,语文课堂自然就会生动起来。影视离不开文学,相较于其它社会热点,进入语文课堂更有优势。影视作品又比文字更为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相关学者和很多一线教师也早已关注到了影视作品的价值,把影视作品作为教材解读的辅助资料,对影视资源进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全方位的阐述。本文则以《流浪地球》为例,尝试把精选的影视作品本身作为教材,思考影视作品如何有效地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今年横空出世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为现象级爆款,既有欣赏性、趣味性,又适合初中生观赏。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说,原著小说两万字左右,初中生能在一小时内读完。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也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本册的名著导读是凡尔纳的长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鉴于这部电影的科幻属性,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以一部电影带动一系列文本阅读,“以点带面”,形成一个科幻小说教学体系。对电影《流浪地球》进课堂的思考,有北京的周群老师等同行珠玉在前,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笔者则从具体的教学过程入手,给大家提供经验教训。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包含了一部电影,以及长、中、短三篇小说。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把电影《流浪地球》作为核心研讨对象,原著小说用来补充说明及拓展引申。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交给学生自学,一来锻炼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二来学生的自学成果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参考之一,帮助老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

一.方法———教学活动的起点

一切的教学起点就从电影生发,教学之初,笔者让学生(初一)利用周末时间观影、阅读原著小说并初步思考。在这里借鉴了北京景山学校周群老师出的一组相关题目:1.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的班级研讨会,讨论哪些问题会比较有意思以及有意义?请写下你的建议。2.科幻小说的内核依然是对人性的观察与思考。你认为小说或电影中哪些情节(包括细节)给你的印象深刻(可能是深深打动了你,可能是引起了你深思……),简述一二,并说说原因。3.比较《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制作一张表格,尽可能详尽地罗列出来。想一想,《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1]学生初次接触这种作业形式,又是在周末完成观影、阅读和思考,完成质量差强人意。笔者反思,限于学情,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产生看电影就是完成作业的消极想法,一开始要尽可能地减少文字任务,至少要达成引发兴趣的目的。也可以选择分层次布置作业,把第一小题作为必答题,后两题作为选答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至于原著阅读,可利用课堂展开,带领学生实践快速阅读的方法。鉴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题目完成情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讨论过程中,把重心放在了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讨论上,顺势引出正确对待科幻小说里的科学设定问题,并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质量有所认知。以下展示部分学生所提问题:生1:电影是怎么解决地球上的氧气问题?刚体洛希极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石头做燃料?生2:你认为在多少年后我们也会遇到电影中的地球危机?我们要怎么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避免出现电影中的灾难?生3:为什么刘启会带着韩朵朵逃出地下城,到地表世界呢?生4:“火种”计划是经过联合国政府严密讨论的专业计划,而“点燃木星”计划很早以前就被联合国政府否决,为什么刘培强执意要实施“点燃木星”计划,哪怕牺牲自己以及整个领航员空间站?最后又是什么让联合国同意了刘培强的做法?第一类问题以天文物理知识为主,这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质疑科学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占比超过1/2。第二类问题提得很随意,科幻与现实不分,与文本基本无关。第三类能针对电影具体内容提问,较为简单。第四类问题质量很高,与电影主题相关,需要学生分析判断,具有较高讨论价值,但这类问题只有寥寥几个。接下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题目进行展示、讨论和分类,基本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幻小说里的科学设定,二是能简单认识自己设计的题目质量如何。日常教学都是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最后引出主题。一旦面对新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独立进行主题探究,鉴于电影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提问,自主探究。教给学生快阅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科幻小说的正确方式,有了这些做基础,接下来就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

二.高阶思维能力———教学活动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文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第二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题目(包括第一环节思考任务):1.听到“流浪地球”这个名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由你来给这部电影命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试着说出你的命名。(初级版)2.如果你的朋友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你将怎样清晰地讲给他(她)听?试着说一说。(初级版)3.电影惜时如金,作为一部科幻片,为什么片头有学生学习朱自清《春》的镜头,长达30多秒?你还记得片中老师的问题吗?(进阶版)4.小说或电影中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简单叙述并说说原因。(进阶版)5.比较小说与电影的异同。(进阶版)这几道题的难度依次递增,也没有设计标准答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说,都能有所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学生最感兴趣且持不同态度的话题,选择一个对初中生来说有挑战性、有刺激性的点,开展辩论会。全班参与,分为正反方,老师宣布辩题,同学们可自主选择各自的阵营。两派中的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参与辩论,通过辩论拉拢更多支持者,扩大阵营,最后以人数多的小组为获胜方。在辩论过程中,因为学生占有资源有限,思考难以深入,老师可逐步补充信息,那么双方辩手必须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策略,防止队员流失。这样的环节设计效率未必高,但能不断刺激学生深度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为了避免学生的思考只是课堂上的昙花一现,辩论赛结束后,可以根据辩论情况,提取关键词,布置话题作文,把学生的思考落实成文字。阅读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思考与认知决定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知识迁移———教学活动的延续

适当地引入优质影视作品,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对科幻小说的热情日渐高涨,也对里面的天文物理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相信这对他们未来的理科学习也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笔者趁热打铁,有针对性地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是续写《流浪地球》,续写电影、小说都可以,部分同学主动参与,并申请利用周末时间查询各方面资料,尽量保证续文里科学设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的问题也来了,续文缺少文学性,平铺直叙,不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后期就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带着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刘慈欣科幻小说情节曲折动人的秘密,学习他的写法。第二个任务是要求全体学生预习《带上她的眼睛》,并提出两到三个问题,几位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初步有了主动探究意识,课余的讨论与思考已经抓住了文本的重点,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开始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作为一个长期任务布置给学生,以提出有效问题、制作思维导图或写随笔的形式展开。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时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法。除了上述影视文学作品,可以继续推荐补充课外学习资源,实现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如物理学家李淼《<三体>中的物理学》、刘慈欣小说系列《三体》《球状闪电》等。

四.小结

影视资源进课堂,要“以点带面”,以一部电影带动一系列文本阅读。把影视作品本身作为教材,要避免上成纯粹的影视鉴赏课。哪些地方要深度讨论,哪些地方轻轻带过,要有所斟酌。影视作品也不可喧宾夺主,泛滥成灾,文字阅读还是中学生的学习重心。

参考文献

[1]周群.‘小破球’,何以能?--以<流浪地球>为载体开展科普与科幻教育的定位与策略[N].科普时报,2019-3-8(08).

作者:陈啸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