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资源进课堂实践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本文以《流浪地球》为例思考影视资源如何有效地进入初中语文课堂。把电影引入语文课堂,意在以兴趣带动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教学策略,以一部电影带动一系列相关文本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要以目标为导向,不能偏重于形式,把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重难点,知识的迁移作为教学活动的延续。
关键词:流浪地球;以点带面;兴趣;高阶思维
课标鼓励老师高度重视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大事件、影视广播等都可以成为课外学习资源。中学生喜欢追踪社会热点,把时代元素注入课堂,语文课堂自然就会生动起来。影视离不开文学,相较于其它社会热点,进入语文课堂更有优势。影视作品又比文字更为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相关学者和很多一线教师也早已关注到了影视作品的价值,把影视作品作为教材解读的辅助资料,对影视资源进课堂的价值和意义做了全方位的阐述。本文则以《流浪地球》为例,尝试把精选的影视作品本身作为教材,思考影视作品如何有效地进入中学语文课堂。今年横空出世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成为现象级爆款,既有欣赏性、趣味性,又适合初中生观赏。电影改编自刘慈欣的中篇科幻小说,原著小说两万字左右,初中生能在一小时内读完。刘慈欣的短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也入选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本册的名著导读是凡尔纳的长篇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鉴于这部电影的科幻属性,我们完全可以进行资源整合,以一部电影带动一系列文本阅读,“以点带面”,形成一个科幻小说教学体系。对电影《流浪地球》进课堂的思考,有北京的周群老师等同行珠玉在前,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笔者则从具体的教学过程入手,给大家提供经验教训。这样一个综合性的课程,包含了一部电影,以及长、中、短三篇小说。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把电影《流浪地球》作为核心研讨对象,原著小说用来补充说明及拓展引申。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海底两万里》交给学生自学,一来锻炼学生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二来学生的自学成果也可作为形成性评价的参考之一,帮助老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
一.方法———教学活动的起点
一切的教学起点就从电影生发,教学之初,笔者让学生(初一)利用周末时间观影、阅读原著小说并初步思考。在这里借鉴了北京景山学校周群老师出的一组相关题目:1.接下来我们要进行《流浪地球》小说与电影的班级研讨会,讨论哪些问题会比较有意思以及有意义?请写下你的建议。2.科幻小说的内核依然是对人性的观察与思考。你认为小说或电影中哪些情节(包括细节)给你的印象深刻(可能是深深打动了你,可能是引起了你深思……),简述一二,并说说原因。3.比较《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它们之间有哪些异同?制作一张表格,尽可能详尽地罗列出来。想一想,《流浪地球》的小说和电影,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1]学生初次接触这种作业形式,又是在周末完成观影、阅读和思考,完成质量差强人意。笔者反思,限于学情,为了尽量避免学生产生看电影就是完成作业的消极想法,一开始要尽可能地减少文字任务,至少要达成引发兴趣的目的。也可以选择分层次布置作业,把第一小题作为必答题,后两题作为选答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至于原著阅读,可利用课堂展开,带领学生实践快速阅读的方法。鉴于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题目完成情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讨论过程中,把重心放在了对学生所提问题的讨论上,顺势引出正确对待科幻小说里的科学设定问题,并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质量有所认知。以下展示部分学生所提问题:生1:电影是怎么解决地球上的氧气问题?刚体洛希极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石头做燃料?生2:你认为在多少年后我们也会遇到电影中的地球危机?我们要怎么保护我们的地球环境,避免出现电影中的灾难?生3:为什么刘启会带着韩朵朵逃出地下城,到地表世界呢?生4:“火种”计划是经过联合国政府严密讨论的专业计划,而“点燃木星”计划很早以前就被联合国政府否决,为什么刘培强执意要实施“点燃木星”计划,哪怕牺牲自己以及整个领航员空间站?最后又是什么让联合国同意了刘培强的做法?第一类问题以天文物理知识为主,这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质疑科学设定不合理的问题,占比超过1/2。第二类问题提得很随意,科幻与现实不分,与文本基本无关。第三类能针对电影具体内容提问,较为简单。第四类问题质量很高,与电影主题相关,需要学生分析判断,具有较高讨论价值,但这类问题只有寥寥几个。接下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学生题目进行展示、讨论和分类,基本完成了两个任务,一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幻小说里的科学设定,二是能简单认识自己设计的题目质量如何。日常教学都是教师主导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最后引出主题。一旦面对新的文章,学生就很难独立进行主题探究,鉴于电影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借此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提问,自主探究。教给学生快阅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科幻小说的正确方式,有了这些做基础,接下来就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中。
二.高阶思维能力———教学活动的重点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语文技能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力。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第二个环节的设计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一组题目(包括第一环节思考任务):1.听到“流浪地球”这个名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如果由你来给这部电影命名,你会考虑哪些因素?试着说出你的命名。(初级版)2.如果你的朋友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你将怎样清晰地讲给他(她)听?试着说一说。(初级版)3.电影惜时如金,作为一部科幻片,为什么片头有学生学习朱自清《春》的镜头,长达30多秒?你还记得片中老师的问题吗?(进阶版)4.小说或电影中哪些情节让你印象深刻,简单叙述并说说原因。(进阶版)5.比较小说与电影的异同。(进阶版)这几道题的难度依次递增,也没有设计标准答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话说,都能有所思考。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学生最感兴趣且持不同态度的话题,选择一个对初中生来说有挑战性、有刺激性的点,开展辩论会。全班参与,分为正反方,老师宣布辩题,同学们可自主选择各自的阵营。两派中的任何一名同学都可以参与辩论,通过辩论拉拢更多支持者,扩大阵营,最后以人数多的小组为获胜方。在辩论过程中,因为学生占有资源有限,思考难以深入,老师可逐步补充信息,那么双方辩手必须根据新的信息不断调整策略,防止队员流失。这样的环节设计效率未必高,但能不断刺激学生深度思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为了避免学生的思考只是课堂上的昙花一现,辩论赛结束后,可以根据辩论情况,提取关键词,布置话题作文,把学生的思考落实成文字。阅读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思考与认知决定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知识迁移———教学活动的延续
适当地引入优质影视作品,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经过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学生对科幻小说的热情日渐高涨,也对里面的天文物理知识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相信这对他们未来的理科学习也埋下了一颗兴趣的种子。笔者趁热打铁,有针对性地布置了两个任务,第一个是续写《流浪地球》,续写电影、小说都可以,部分同学主动参与,并申请利用周末时间查询各方面资料,尽量保证续文里科学设定的合理性。但另一方面的问题也来了,续文缺少文学性,平铺直叙,不够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后期就以《带上她的眼睛》为例,带着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刘慈欣科幻小说情节曲折动人的秘密,学习他的写法。第二个任务是要求全体学生预习《带上她的眼睛》,并提出两到三个问题,几位学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初步有了主动探究意识,课余的讨论与思考已经抓住了文本的重点,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开始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长篇小说《海底两万里》作为一个长期任务布置给学生,以提出有效问题、制作思维导图或写随笔的形式展开。老师根据学生反馈时时调整教学方向和方法。除了上述影视文学作品,可以继续推荐补充课外学习资源,实现对课外阅读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如物理学家李淼《<三体>中的物理学》、刘慈欣小说系列《三体》《球状闪电》等。
四.小结
影视资源进课堂,要“以点带面”,以一部电影带动一系列文本阅读。把影视作品本身作为教材,要避免上成纯粹的影视鉴赏课。哪些地方要深度讨论,哪些地方轻轻带过,要有所斟酌。影视作品也不可喧宾夺主,泛滥成灾,文字阅读还是中学生的学习重心。
参考文献
[1]周群.‘小破球’,何以能?--以<流浪地球>为载体开展科普与科幻教育的定位与策略[N].科普时报,2019-3-8(08).
作者:陈啸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