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专业人才培养音乐素养意义与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影视专业学习中,很少会涉及音乐素养的培养。但在学生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没有节奏的意识,很难体会镜头语言的节奏感。这种能力的缺失,使得他们所呈现出来的节目不够流畅、气息混乱、缺少艺术感染力。影视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不同于音乐专业的要求,具备其特殊性。本文将从影视专业自身特点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实现影视专业音乐素养的培养,得以引发大家的思考。
[关键词]音乐素养;节奏;古典音乐
综观各高校影视专业课程设置,很多院校安排了《艺术导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对艺术种类及特性有相对完整概括的认知,继而产生兴趣,有意识接触不同艺术形式,努力提高个人素养。影视专业借助视听语言讲述故事、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无论前期拍摄,抑或后期制作,除基本技法的使用,均会涉及对节奏的有效掌控。对高校影视专业的学生而言,既要让他们养成从视觉类作品中获取营养的习惯,还要特别注重音乐素养的培养。此言从何谈起?音乐被定义为有组织地通过时间来运动的声音。节奏、旋律与和声是音乐的建筑材料,它们的组织形式将影响到每一部作品的色彩、结构和形式。音乐的时间过程即为节奏,五线谱横轴上用从左到右的音符来表示。从最广泛的意义而言,节奏是音乐中时间的组织,节奏将时间划分为长、短段,并由此形成旋律的音高。节奏一词不仅局限于音乐中的使用,即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说,节奏太快或太慢。建筑、诗歌、雕塑、影视等各艺术类别中均会不同程度地与节奏产生关联。
一、节奏在影视创作中的作用
影视创作无论是以假定为前提的故事片、电视剧,还是以真实客观为基础的纪实类作品,都存在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存在画面与音乐之间的有效配合。
(一)前期拍摄过程中镜头的运动分为镜头内部运动和镜头外部运动。镜头外部运动的推、拉、摇、移、跟、甩,这些最基本的拍摄手法,都存在对节奏的把握。起幅———中间运动———落幅,何处为起幅,中间运动速度如何,落幅在哪一位置,看似十几秒的镜头,拍摄过程中的节奏决定此镜头的成功与否。它与所拍摄题材、内容相关,也与后期剪辑过程的使用有关。我们以纪录片为例,一个是历史类题材,事关家国命运,另一题材为表现现代化大都市,人潮涌动,同样是摇镜头,其节奏完全不同。前者平稳舒缓,像一位长者在讲述已逝时光里的往事;后者,则要求节奏明快,动感强,释放出十足的速度与激情。再比如,军事类题材中的特种兵,与同为军事题材的科研人员,其镜头语言的节奏也有所不同。一个需要借助力度与速度塑造人物,一个需要在安静的实验室中,通过各种实验过程完成对人物的塑造。作为摄影师,如果不能体会不同题材在节奏上的差异,便无法准确把握拍摄过程中镜头运动的速度,会导致所拍摄镜头难以满足影片的需要。
(二)后期剪辑中每个镜头时长多少,何时切换,后期剪辑人员要有非常精准的节奏感。有时,一个镜头的长度,相差一秒或十几帧,效果完全不同,或让观众觉得太过急促,或产生拖沓感。这种节奏感的把握非常微妙,借此可区分后期创作者的能力高下。我们以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影片《绿皮书》为例,当主人公托尼与薛利博士从美国南部往纽约赶的途中,家中人们在准备圣诞,两段内容平行进行,节奏却有所不同。家中准备圣诞晚宴,镜头数目、剪辑节奏要快于路途中的片段,凸显出节日里人们心中的快乐情绪,与正在回来的途中,下着雪,路途遥远的主人公的状态形成对比。再比如,载人航天中,问题的排查与即将发射,其剪辑节奏亦是不同,前者重点在如何解决问题,困难是什么,相对缓慢的节奏体现人物内心的焦虑;发射时,则要通过镜头的快速切换,让观众如身临发射现场,感受到极其紧张的情绪。
(三)音乐与画面的配合音乐是影片无法缺少的组成,选择怎样的音乐,何时以何种形式出现,如何做到与画面相得益彰的配合?这些都会考验到导演及后期制作人员的节奏感。适合的音乐对影片观赏性的提升、情绪的渲染、人物心理的外化等均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我们仍以《绿皮书》为例,白人托尼对黑人音乐家薛利博士的称呼由黑鬼到天才的转变,就是因为他感知到了博士弹奏出的音乐的魅力,他虽然没有接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能够感受到音乐中传达出的情感,并被其感染和触动。这一点也成为两位看似完全不可能成为朋友,不可能彼此接受相互影响和改变的基础。所以,这段音乐的选择尤为关键和重要。要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既要让托尼感知到,也要让银幕前的观众与托尼产生共情。《绿皮书》中为了表现薛利博士内心的孤独,他独自一人在阳台喝酒时,用了一段音乐,既与现场情景吻合,又可以将托尼看到这一幕时的心理活动外现。人物心理的节奏与画面的节奏非常贴切。综上所述,我们了解到,节奏存在于影视创作的每一个环节,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取决于创作者的音乐素养。在影视专业培养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学习。
二、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一)了解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是门独立的学科,作为影视专业的学生,为了提高自身音乐素养,需要学习音乐的基础知识。如乐谱、节拍、速度、旋律、音高、调性等相关音乐术语及其含义。唯有熟悉这些术语,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同时需要了解音乐发展变化的历史。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史的学习,有助于自身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行业人员之间的沟通。有个例子可以借用一下。中央歌剧院每年都会邀请国内知名导演参与歌剧的排练,期望通过这种合作,在保证音乐呈现的同时,能让剧情紧凑,人物丰满。比较不如人意的环节是,这些导演多数不懂五线谱,虽然他们都有很好的导演才华,却受限于音乐基础知识的缺乏,与演员、乐队沟通时产生诸多障碍。记得当年曾听一位摄影师颇为感慨地讲过,他去拍摄一场国外交响乐团在北京的演出,现场国外拍摄团队,摄影师人手一份演出的音乐总谱,他们非常清楚地知道音乐的行进过程,镜头运动的节奏切合音乐自身的节奏变化而变化。
(二)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西方音乐的精华,它既代表西方的“严肃”音乐或“艺术”音乐,也可以把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音乐称为“古典主义”音乐,即海顿、莫扎特写出伟大作品和贝多芬写出早期杰作的时期。这些艺术家创作的音乐被认为比例均衡,形式准确,是完美音乐的标准。古典音乐被认为具备持续的审美价值。欣赏古典音乐是一种需要后天练习获得的能力,通过学习古典音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何为节拍,节奏是什么,什么是旋律,和声是如何变化的,为何要有变化?欣赏音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内心,开掘被屏蔽的感受,在音乐中体会它所表达的,人类共有的焦虑、紧张,或安宁等内心的变化。古典音乐的作用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很多经典影片中都有古典音乐的踪影。如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年太空漫游》中使用了理查•施特劳斯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作为配乐,至今广为流传,《肖申克的救赎》中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片段,让身陷牢狱中的人们享受了片刻心灵的自由与美好。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中,美军空军指挥官基戈尔上校指挥机群对越南一区域进行轰炸,极为壮观庞大的机队,伴随着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的歌剧《女武神》的音乐,视觉和听觉震撼感极强。那一瞬间,不知是感慨美军的强大,还是他们的傲慢,或者是他们把杀戮视作游戏的无知无畏……《费城故事》一片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白人律师,一位顶级律师事务所的顶级律师,因患有艾滋病,被老板设计,导致被辞退。丹泽尔•华盛顿扮演的黑人律师,广告出现在地铁中,每天的工作就是为低收入人群争取他们被侵犯的权益。两位看似不可能交集的人生,因汤姆•汉克斯的这场变故相遇。第二天就要开庭,做最后的辩护,决定是否会胜诉。但白人律师却在此时,请黑人律师与他一同欣赏一段歌剧,他最喜欢的玛丽亚•卡拉斯演唱的歌剧———《安德里亚•赛尼亚》的片段。他问丹泽尔•华盛顿,你听到她声音中的心痛了吗?“我把痛苦带给爱我的人,在痛苦中爱来到我心中,活下去,我是生命,我是爱……”这段歌剧在影片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既是白人律师的心声,也是他想在这样重要时刻对黑人律师说的话。起初不为所动的丹泽尔•华盛顿,随着音乐的变化,开始感受到汤姆•汉克斯的内心,他开始明白眼前的这个人。此时,这件官司已非寻常的官司,它关乎一个人的尊严,关乎正义,关乎生命。无法想象,一位对古典音乐完全不了解的导演,能创作出这些经典片段,能将音乐与画面如此完美结合,令其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人们总是认为古典音乐距离自己比较遥远,障碍在于我们对它缺少了解,也许它与我们的灵魂最为接近。华语影坛,王家卫和姜文的音乐素养是公认的。他们二者影片中的音乐总能令人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古典音乐的痴迷者。姜文曾发给日本作曲家梅林茂莫扎特的音乐,告诉他,我就要这样的音乐。他们的音乐素养最终体现在影片中,体现在他们对音乐的选择、影片的叙事节奏、人物心理的发展脉络等诸多因素的掌控中。
(三)广泛接触不同音乐类型作为影视专业未来的从业者,所接触的题材会不尽相同,不同音乐类型的学习,有助于了解地域文化、当地风俗,有助于影片内容的表现。一段高亢激昂的吼秦腔,立马将人们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油泼的辣子,扯不断的面。幽怨婉转的越剧,则让人们想起苏州的园林,扬州的桥。爵士乐响起,则是另一番景象。音乐有着很强的识别性,民族性。唯有对各种音乐类型了然于胸,方能得心应手。就像很多服装设计师会从民族服饰中寻找灵感一样,很多作曲家也会从民族音乐中挖掘素材。日本作曲家坂本龙一,担任电影《末代皇帝》作曲时,搜集了很多中国民间音乐,巧妙地将他对影片的理解,与中国音乐的元素相结合,西洋交响乐与中国的二胡、古筝、琵琶相结合,创作出了获得第60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的电影配乐。《卧虎藏龙》的作曲谭盾,亦如此。在影片中将中国民间音乐素材与西洋音乐结合。大提琴、笛子、二胡、鼓,尤其是大提琴与二胡,在李慕白即将离世的时刻,似李慕白与俞秀莲的对话,似他们彼此的心理外现,非常完美地将影片人物的心理与情绪延伸到画外,延伸到观众心中。
三、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的根源多是观念所致。影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音乐素养方面是被忽略的。大学四年的课程安排中,除《艺术导论》一课中会接触到一点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再无任何与音乐相关的学习。学生几乎没有进音乐厅、进剧院的经历。他们了解最多的就是流行音乐,对交响乐、歌剧、音乐剧、戏曲知之甚少,那些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与他们之间毫无关联。艺术是个人在对审美对象的欣赏中达到美感的最高度,这种美感高度是人在此刻的内在体验,把这种体验外化而成为一种固定的形式,就是艺术。艺术的创作是个人化感受的外化,那种体验非常微妙,要做到恰如其分,需要有着良好而精准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的缺失,致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很难意识到节奏感的存在,无论是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包括如何选择音乐,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等等。它不是故事如何架构,矛盾冲突是否符合人物心理动机等内容,可以言传身教,为何选用此音乐,为何在此处推出高潮,何时音乐应该进入,这些环节,很多时候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它与个人的音乐素养直接相关。就像我无法告诉你苹果的味道,只有亲自品尝后才能明白一样,艺术创作具有独特性、唯一性,它不是机械化的流水线作业,唯有通过提高个人素养,才能感知到那些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结论
影视专业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重在意识的建立,以及相关课程的设置,具有其特殊性。与音乐专业学生的“专”相比,它更需要“广”,突出引导性。这种素养非一时一日之功,兴趣的激发显得尤为突出。唯有让他们内心产生这样的需求感,感受到音乐独特的魅力,才能实现所期待的音乐素养的培养。
作者:路彩虹 单位:三亚学院传媒文化产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