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解析与重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开启了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以下简称四新建设)的新征程。对于新文科而言,谋划学科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建设,需要以课程建设为核心,课程应作为学科建设的成果体现、应作为专业建设的基础支撑,应位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应发挥关键的枢纽作用。安丰存、王铭玉在《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中就明确提出:“课程作为将学生和专业乃至学科连接在一起的纽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戏剧影视类专业,不仅具有悠久的文科传统,还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并且在智能媒体技术推动下发展迅猛,在新文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应主动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聚焦课程体系建设,以课程体系的重构回应新文科建设,回答好提升质量、内涵发展这一时代命题。戏剧影视领域的学者们充分认识到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纷纷将其作为新文科的重要内容。张燕的观点就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她提出,戏剧影视学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与专业、师资与人才建设的核心之关键,还重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因为只有优质课程体系与品质,才能真正呈现出优质师资的价值能量,也才能真正作用于人才培养的实效”。因而,在此新文科建设推进的关键之年,从课程体系重构的视角深入探索戏剧影视类专业新文科建设,是强化新文科建设思想、深化新文科建设理论、优化新文科建设路径、固化新文科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
一、应然性分析:戏剧影视类专业课程体系隐含的两种逻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一直使用“三层楼”体系,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该体系以培养专业人才为目的,教育学者刘道玉曾发文强调李培森先生关于“三层楼”课程的观点:“一个系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个层次组成的,人们常常形象的(地)把它们叫做(作)‘三层楼’,这是由课程的科学性、逻辑性而决定的,是符合科学规律的,是符合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这种体系与西方尤其是美国大学强调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三层楼”体系重视培养专业人才,而通识课程体系重视培养合格公民,具备相应的价值观念与理性思考能力。当今高等教育中,这两种课程体系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在各自领域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影视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尤其是对于具有优良“三层楼”课程体系建设传统的我国而言,基础课、核心课和方向课的体系更为适合。这一观点也成为戏剧与影视学类教育教学领域的共识,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曾撰文明确提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构建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新的体系,是教育部给予戏剧与影视类学科相关课程制定标准的要求。”课程体系内各课程之间需要保持目标一致性、内容递进性等原则已成为广大学者、专业建设者的共识。但是在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上,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却有很大的差别。以学术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强调教学的学术性,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科体系建构为主要逻辑,即强调课程体系的学科知识完整性、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与递进性。行业背景较强或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则强调教学的行业性甚至岗位性,因此课程体系建设更加注重行业岗位知识能力的逻辑性,强调在“上手快”的基础上的“后劲足”。这两种逻辑的产生、存在、发展都有其丰厚的历史背景,也都符合当前高等教育建设的现状需求。但是在当前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逻辑与行业逻辑应该不断融合,在“三层楼”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
二、实然性分析:戏剧影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019年4月,根据《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在教育部领导下,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评审工作。本研究对各专业申报立项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见下表1)。经对申报单位的数据分析可知,在课程体系上,三类专业均建立了由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三层楼”体系,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课程的传统;但是,不同的专业“三层楼”体系的形状并不一致。其中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体系最为合理,平均看来,学科基础课程约占45%、专业核心课程约占33%、专业方向课程约占22%,形成了较为稳固的金字塔形结构。而播音主持专业,专业核心课程所占比例较高,基础课程、方向课程比例较少,形成了枣核型结构。这一结构的优势在于学生口语表达的专业能力比较突出,但是学科基础知识不够牢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有可能造成“后劲不足”的学生成长态势。从专业建设的主体院校分析,戏剧影视类专业建设主体包括地方院校、综合与师范院校、艺术专业院校三类,呈三足鼎立的局面。例如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三类院校申报一流专业的数量基本持平(见下页表2)。从专业建设的支撑学科看,戏剧与影视学、新闻与传播学、中国语言文学成为相关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同样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各校由于建设条件不同,戏剧与影视学支撑的相关专业建设在影视艺术学院下,新闻与传播学支撑的相关专业建设在新闻传播学院下,中国语言文学支撑的专业建设在文学与传媒学院,大致的比例为2∶1∶1,可见戏剧与影视学依然是该专业的主要支撑学科。总体看来,各类高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科逻辑和行业逻辑融合度较低,综合性(包括师范类)院校体现学科逻辑为主,专业院校更注重行业逻辑,不同类型院校在三类课程建设中存在不同问题。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上,综合师范类院校的优势比较突出,学科逻辑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得到较好的贯彻。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新文科建设,需要体现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加强本一级学科与其他一级学科、其他学科门类的交叉融合。地方院校由于总体水平制约,艺术专业院校由于本校学科资源制约,学科基础课程的交叉性宽底座建设能力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维、知识的广度,影响了学生创新发展、创意激发能力培养,对学生长远发展不利。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上,艺术类院校尤其是戏剧影视专业院校优势比较突出。艺术类专业院校代表了本类专业的最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本专业的能力和素养要求。因而其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凸显了对本专业人才的核心要求始终贯穿着明显的行业逻辑。最突出的就是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其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思路与理念,对全国其他行业高校的专业建设有极大的影响与辐射。在专业方向课程建设上,尚未有某一类高校形成明显的优势。专业方向课程需要强调与本专业前沿技术的对接,既受到本校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水平、师资力量的制约,也受到高校所在地区相关行业技术发展现状的制约。艺术院校缺乏相关工科学科支撑;综合院校尤其是教育部部属综合院校重视学科逻辑,但缺乏行业思维,无法找准行业技术发展核心前沿。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也曾经提出:“在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减少学分总量、精简课程数量的同时,合理增加课程难度和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勤实践。”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与重点也应该落实在课程建设上,体现国家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一贯理念。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对于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课程,戏剧与影视类专业应该建设融合自洽的“三层楼”课程体系,学分学时比例恰当,内容紧密衔接,结构合理,体系完备。两种逻辑的实现既要关注理论课程设置,更要关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既要强调核心课程的自主性、稳定性,又要坚持基础课程的跨学科开放性,还要强调方向课程对接前沿的敏捷性。艺术院校、综合院校、地方院校,需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取长补短,不断深入融合学科逻辑与行业逻辑,共同开展三类课程的“金课”建设,以优秀的课程支撑完备的课程体系,以优秀的课程体系支撑一流专业与新文科建设。
作者:姚争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