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媒体影视类课程思政建设创新探索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下应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大学生思想意识教育,健全高校“大思政”建设体系。本文结合影视类课程,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确保“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高校;影视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课程思政建设结合学科教育,挖掘思政教育元素及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育人全过程,可以促进学生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各类短视频、影视动画新媒体行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移动媒介来获取信息。以数字媒体、影视编导等专业为主体的影视类课程教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教学质量,将媒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胜任新媒体行业岗位;另一方面,影视类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爱党、爱国中学习正能量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能够在影视技术展现中讲好中国故事。为此,要确立课程思政建设地位,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实现学科教学与育人的统一。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及必要性
党的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课程思政建设要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明确育人目标,落实好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整个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思想品格高尚、积极向上的优秀人才。要想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落实课程思政任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养成的关键期,在其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教育人。教书育人,既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要做好“传道、授业、解惑”工作,既要上好专业课,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会专业本领,还要明晰“育什么样的人”“怎样来育人”“为谁育人”等问题。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教师要立足学科实际,落实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任务。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高等教育中,高职院校占据半壁江山。高职人才更加强调技术复合型培养目标,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综合型人才。提升人才素质,要将课程思政融入学科育人实践,教师要依托师德师风建设,用一言一行来引导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教师自身要加强师德学习,提高德育素养,为学生做好表率。同时,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心理问题,利用学科课程教学来解答学生的困惑,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让大学生成为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主力军。课程思政建设与学科的融合,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转变过去的学科教育理念,将思政建设与学科知识、技能培养统合起来,使大学生具备优秀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健全的人格。
二、新媒体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影视类课程融合的方式
影视类课程综合了电影学、艺术学、文学、计算机技术、软件等课程,课程群知识点多,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高超的影视编创技术,还需要领会影视作品的主题立意,为观众创作出符合社会主旋律的有益作品。
(一)依托影视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在影视创编与课程教学中,影视文化是多元的、丰富的。当代青年在观察这个世界时,要敢于探索,有责任担当意识。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影视文化,既要创作出独具特色的影视作品,更要表现和传达优秀的影视文化。影视类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端正大学生看世界的态度,规范大学生处事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2]。影视文化最早起于西方,影视技术的创新推动影视创编方式的变革,影视文化本身展现了人类的拼搏精神和想象力。现代新媒体时代,影视制作者要吸收世界影视艺术文化的精华,为中国影视行业增添新的文化色彩。如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一些深刻的传统文化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应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好的言行举止、道德规范、思想情操等融入影视文化,使学科课程教学成为思政育人的重要渠道。
(二)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专业教学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时,要充分结合时代背景,充分尊重大学生的生长环境,与时俱进,创新思政教育路径。以“影视表演技术技巧”课程为例,影视表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影视表演相关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在与思政课程融合中,教师在落实影视表演基本知识目标时,可以增加“基本素质目标”“职业素养”等知识点,让学生联系影视表演,端正人生观,遵守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发展学生的意志力、心理承受力,使学生从传统文化、艺术修养、人格情操等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在章节内容设定上,如“音乐感受”,可以通过引入不同的音乐活动,使学生从美好的音乐聆听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在“基本功训练”中,“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练习基本功体会吃苦耐劳精神,从影视表演中体会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让学生懂得爱岗敬业的道理。对影视表演的内容,如舞蹈、对白、原创小品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舞台角色意识,使学生通过参演角色体会人物性格,感受人物形象的塑造。另外,影视表演课程还涉及声、台、形、表等专业内容,可以通过引入人文性、艺术性知识,借助影视情境创设,使学生在求知、求新、求变中学会合作,培养集体精神。
三、影视类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融合路径
结合影视类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与学科课程保持恰当对接,促进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以“微电影创编”课程为例,就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进行归纳,把握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引领时代精神,使专业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引领无缝衔接。
(一)剖析教材章节内容,找准思政育人契合点课程思政的特点是隐性育人,要结合具体的学科专业知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结合“微电影创编”课程,需要厘清各章节内容,确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和方向。第一部分,讨论微电影的特点、发展及趋势。在思政教育融入中,以“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为指导,让学生认识到微电影创编要走进人民、反映人民、为人民服务。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微电影的选题、类型、剧本规范。针对选题的引出,要结合当下文艺创作的方向,梳理微电影创作的选题内容。如对于青春成长类微电影,在创编时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青春成长的时代意义,围绕“青春是什么”展开探寻,传达积极向上的青春价值。对于剧情类微电影,要注重家国情怀、家教、家风的融入,要体现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部分,着重探讨微电影创作的前期筹备、中期拍摄、后期剪辑等技巧技能学习。在思政融合中,围绕影视市场,让学生探讨影视创作的人文价值、道德底线,坚守文艺创作原则。在影视编辑与合成中,对案例素材的选择与优化,要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导向,从剪辑技巧、方法上,展现优良传统,传播正能量。第四部分,着重探讨微电影营销策略。从品牌营销、情感营销层面,让学生在确定产品、企业形象时,赋予微电影情感诉求,要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以《猴王世家》微电影为例,该剧创编中,利用简短镜头,揭示百事可乐的百年历史,展现“小家”与“大家”的命运变迁,将“爱家”与“爱国”衔接起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整合课堂教学活动,促进思政教育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建设要注重隐性介入专业课程内容,让学生从学科知识、技能学习中,提高人文修养和职业操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施加有效引导,从学科专业视角,剖析和讨论思政话题,升华学生的理想价值观。如在制作微课件时,教师要把握《微电影创编》课程特色,使制作风格满足育人要求。结合案例讲微电影创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激发来渗透创编实例,这些实例在选题、拍摄、制作中,与时代精神、主流价值观相一致,使学生耳濡目染,获得心灵触动。在课程评价上,要摒弃过去定向评价模式,对于学生创编的微电影作品,将价值理念、创作思想、情感认知、道德素质等纳入评价范畴。在学生微电影创编与制作能力上,加强对学生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诚信品格、契约精神、时间观念、责任意识等的评价,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在微电影剧情分析上,要关注选题、剧情人物关系以及创作者价值观念等要素,通过评价使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关注平凡岗位上的英雄人物,关注儿童、社会生活等题材,使学生从影视作品创编中,加强对自我价值、情感的反思。
四、结语
影视类课程思政教育,在教学形式上要创新方式。如情景教学法,通过搭建影视人物关系,剖析作品表达的主题和人物情感,便于增加学生的理解深度。要注重迂回施教法的运用,鼓励学生尝试、体验,从剧情人物、角色心理、情感认知、表演过程等方面,抓住思政教育契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思政课程近人情、接地气、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彭潇霞.课程思政如何融入《影视声音设计》课程教学[J].记者摇篮,2020(12):60-61.
[2]刘彤.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三个突破口[J].传媒,2020(24):85-87.
作者:刘霦月 单位:重庆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