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叙事下的形象故事化传播策略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影视作品“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是“文化强国”战略层面提出的要求,既是内宣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外宣工作的重要平台。叙事学为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旨在从影视作品讲什么(叙事内容)、怎么讲(叙事方法)两方面论述影视作品塑造中国形象的故事化传播策略。
[关键词]叙事学影视作品中国故事传播策略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已成为时代的命题和使命。在此背景下,近年涌现出一些以讲述“中国故事”为内容、树立国家形象为目标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在叙事内容以及叙事方式和技巧变化上较以往的影视作品有创新,其背后的叙事逻辑转变值得思考和研究。影视作品的中国形象故事化传播,既可以宣传国家优质形象,加深国人对家国的认识,也是对外传播国家形象不可或缺的部分。
叙事内容:传统与新时代精神交融,传递中国声音
1.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精神表达影视作品是大众娱乐的一种方式,国家形象中传统文化部分的影视叙事内容一直为影视从业者所关注。张艺谋的影片《影》根据历史故事《三国荆州》改编而来,《影》的新美学尝试采用黑白色来表现传统文化中的“道”,表达了古典审美,带给观众新的观影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元素是影视叙事下中国形象故事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近年受大众喜爱、认可的三部影视动画作品为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在设计人物形象时都融入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大鱼海棠》中“鲲”的形象取自庄子的《逍遥游》,这一传统中国元素的影视应用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影视叙事塑造了不一样的文化想象。《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影片中哪吒的形象本就出自传统神话“哪吒闹海”,哪吒追求自由、挑战权威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这些影视作品,以更故事化的形式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起着传播作用,其背后的叙事逻辑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传达民族精神。
2.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诠释影视叙事中对中国形象故事化的建构离不开当下的社会语境。如何在影视作品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新的中国国家形象,不得不谈到叙事学中的“讲述”一词。什么是讲述?传统与现代叙事学对此给予了各种回答,简单可以概括为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影视叙事内容在围绕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形象展开时,内容选择应该兼具亲民化和时代化。亲民化,是表现国家形象的影视作品内容时,选取更贴近人民生活的内容进行创作。“”时期的影视叙事强调以政治为导向,以“三突出”为原则,树立高大的英雄和国家形象。随着时代语境的变化,影视叙事更偏向以柔性的内容表现意识形态。近几年的主旋律大片如《战狼》系列、《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通过具有民族自豪感的叙事演绎,对中国军人形象、国家形象的建构都有着较强的传播效果。但这三部影片仍存在过于强调意识形态的平铺直叙,不够亲民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未能足够考虑海外的受众及媒体。影视叙事重视时代化这一特点在影片《流浪地球》充分表现。该影片是科幻题材,叙事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主题展开,内容展现并传播了国家形象。影片以亲情、友情为叙事线索,传递了中国人永不言弃、舍己为人的精神,最后在时代主题上升华。这样一部科幻商业片,在赢得了巨大票房的同时,也把握了国家价值观,讲好了中国故事,在叙事传播策略上是值得学习的。
3.重视跨文化传播的经验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对同一叙事内容的传播接受度有所不同,这是跨文化传播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影视作品在跨文化传播途径中,既是经济效益的产品,也是传递国家形象、国家价值观、讲述国家故事的载体。在金砖会议中,主席就强调“应该发挥电影节等人文交流纽带,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影视叙事的跨文化传播在内容上要重视由显性的国家形象宣传向隐形渗透转化。以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来看,张艺谋的《英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雄》以战国末期为叙事背景,围绕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展开。导演创新性地使用非线性叙事结构述说中国历史,同时将对历史人物的辩证解读、对牺牲精神的渗透等融入剧情,辅之以宏大、诗意、富有中国古典韵味的画面表达。
叙事方式与策略:讲好中国故事
1.重视不同受众群体的传播方式在拉斯韦尔模式中,受众并不是单向的接受者,是传播的参与者,甚至是传播效果的决定者。不同受众所偏好的影视叙事方式可能不同,这要求在影视作品要重视不同受众的需求。影视叙事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要把握市场、精准定位,提前调研受众心理,差异化、定制化的影视创作,是目前影视行业决胜的关键。《战狼》系列收获巨大票房的一大原因正是引发了人们的爱国共鸣,其较为简单的情节叙事、复古的硬汉暴力叙事风格、个人主义英雄观都为其成为爆款打下了基础。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其好莱坞商业模式的叙事方式也获得了观众的喜爱,平日的国产电影中很难看到这种模式。因此,影视叙事在中国形象的传播中更要重视精准把握国内外受众的群体差异,据此制定不同的传播方案,更好地展现影视作品的主题。
2.多元叙事结构创作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最早提出叙事结构的概念。布雷蒙将叙事的基本序列相互结合产生复合序列,最为典型的是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连式。通常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不外乎顺序、倒叙和插叙的叙事结构。国家形象的故事化若要得到好的传播效果,本质上需要好的故事发声,故事的结构呈现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叙事结构体现了叙事者的信息传递方式,也表现为作品内在所指的接收。影片《我和我的家乡》以5部短片呈现了多元化的叙事结构,助力国家形象故事化的创作。比如在短片《最后一课》中,戏剧化叙事体现得淋漓尽致。随着范伟所饰演的老师在乡间小路奔跑,影片以闪回的叙事方式表现过去同场景老师在雨中奔跑的场景,两个叙事时空的连接,推动了影片叙事的发展,也让影片逐渐迈向高潮。影片采用不同的叙事角度和结构,以“新时代中国”为叙事核心,为世界展示了一个坚韧、奋进、强大的国家形象。
中国国家叙事传播策略的创新
1.多元媒体形态交互,构建国际传播渠道随着媒体形态的多元发展,国家形象、中国故事构建完成后如何对外传播成为问题的重中之重。传统的新闻、学术交流等渠道已不能完全满足国际传播的多元化丰富需求,电影、音乐、戏剧等形式往往更为大众喜爱且传播接受度更高。《流浪地球》《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电影都取得了不错的关注度,证明电影这一文化形式对传播中国形象是有效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多元叙事形态表现国家形象,如何利用新兴媒体技术促进人际之间的二次传播是值得思考和实践的。选择大众更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载体和渠道对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都更有利。通过影视叙事来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国家形象故事化的影视叙事传播应该顺应社交媒体内容生产的技术与话语逻辑,使其能够在全球社交媒体中形成话语结构、建构文化场域、积累感情共鸣,以此推动对话性文化符号的生产。
2.彰显国家地域文化,增加现代化叙事从需求侧而言,媒介语法的改变不仅颠覆了传统的故事生产,也因应着故事需求和故事要素的进化,影像化故事和具有共情能力的故事被用户广泛传播。国家地域文化不仅是对国家历史记忆的保存,也可以将国家具体文化分别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中国形象,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影视叙事的发展,需要让地域形象与国家形象相融,下沉地域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要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潮流,以此展现多元化、新时代特色的地域文化,构建主旋律下的新时代中国形象。随着互联网新技术的发展,如何使用多元形式创作现代化的叙事内容,如何有效促进内容的传播值得业内思考与进一步实践。
参考文献
[1]蒋心一.中国元素在动画电影中的运用研究[J].科技风,2020(26).
[2]朱红芳.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跨文化传播叙事策略[J].传媒论坛,2020,3(21).
[3]张舒.中国主旋律电影的跨文化叙事和传播[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2).
[4]大卫•波德维尔.电影叙事——剧情片中的叙述活动[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9.
[5]姬德强,李子仪.脱嵌:李子柒与加速时代的跨文化传播[J].教育传媒研究,2020(05).
作者:黎杨杰 单位:上海大学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