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影视声音制作之声音表达探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影视声音制作之声音表达探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影视声音制作之声音表达探析

【摘要】影视作品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制作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越来越被重视。同时,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之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声音。而有关对中国声音进行表达的方法,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得出,在影视声音制作过程中加入中国传统乐器、进行诗词化的歌词写作以及加入戏曲元素等方式,成为中国声音的重要表达方式。

【关键词】中国声音;传统乐器;诗词;戏曲

在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交流的过程中,影视作品成为重要的途径之一,而其中的中国声音也越来越为大众所熟悉。作为影视作品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及重要的艺术表达手段之一,在声音制作当中加入中国元素也成为影视作品进行中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在影视声音制作过程之中,中国声音的运用和表达方式主要集中在利用中国传统乐器、诗词以及戏曲等方面。

一、中国传统乐器的加入

每种乐器由于其不同的构造和演奏方式,都具有其独特的音色,而中国传统乐器——丝竹金石匏土革木,更是有着其独一无二的声音特点。这八类乐器是按照其材质进行分类,丝通常指代弹弦乐器,比如古琴和瑟等,其声音音域较广,演奏方法多样,不同的演奏方法以及弹奏区域,所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变化多端;竹通常指代吹奏乐器,比如笛和箫等,笛声更空灵清脆,而箫声更悠远飘逸;金通常指代打击乐器之中的编钟,编钟一般由青铜铸成,其声音清脆悠扬,穿透力强;而石通常指代打击乐器之中的编磬,与钟相比,磬的声音清远而剔透,同样都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匏原是指葫芦,由于笙由天然的葫芦制成,所以借此指代吹奏乐器中的笙,其声音相较于笛和箫更加圆润而宽厚;土通常指代埙,埙的声音幽深、悲凉、婉转,而且绵延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色品质;革通常指代打击乐器之中的鼓,由于鼓皮由革制成,所以以革指代,鼓的声音雄浑有力,给人奋进向上的感觉;木通常也是指一种打击乐器——柷,呈方形木箱的样子,木条击打发声。与此同时,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每种乐器都浸入了浓浓的独特的文化属性,每种乐器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发出的声音都能营造出不一样的氛围,带给听众独特的听觉感受。例如,弹弦乐器之中的二胡,营造出的月光如练、清冷凄楚的意境,总能使听众置身于形单影只抬头遥望着月亮,心中充满愁怨的画面之中;古琴悠扬的声音,似乎带着听众走进了那云烟环绕、高山流水的深山密林之中,成为了隐世的高人;马头琴则描绘出万马驰骋草原的辽阔之景;打击乐器当中,编钟和编磬由于其历史悠久,而且原本多出现于贵族宫廷之中,是一种地位的象征,所以总能带给人们高贵庄严的感觉,抑或是使人们仿佛置身于上古的神仙世界之中;而鼓铿锵有力,总能使人联想到恢弘的战争场面。因此,不同的乐声,也被嵌入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在影视声音的制作之中,加入中国传统乐器,不仅仅是利用其独特的音色,更是利用其富含的中国文化,为整部作品的声音融入深厚的中国元素,进行中国声音的表达。与此同时,再配合所营造的意境和画面,声画结合,更是为整个场景和作品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文化的印记。尤其是在古装片的声音制作之中,中国传统乐器的加入更成为一种惯例和基本配置。例如,在《卧虎藏龙》《琅琊榜》《上阳赋》等古装片的声音制作之中,便加入了大量的竹笛、二胡、马头琴、古琴等中国传统乐器。而《卧虎藏龙》之中竹林打斗的经典画面,配合竹笛清脆的声音,将中国剑术轻盈的打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琅琊榜》中,主角梅长苏出场便吹着竹笛,站立船头,从烟雾缭绕的江面缓缓划过,配合着梅长苏的吹奏出现竹笛的声音,冷冷清清,同时也更加凸显这个人物的神秘特性。

二、诗词化的歌词

除了在配乐中加入中国传统乐器之外,诗词化的歌词也成为影视声音制作中中国声音的表达方式之一。歌曲本身就是伴奏乐和歌词结合的艺术,优美的歌词,也有打动人心的效果。而中国诗词本身便具有一定的韵律之美,诗词最初出现时便是配合音乐吟唱的形式而传播的。尤其是宋词,原本就是以演唱的形式出现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曲牌,按照一定的断句排列格式写入不同的词句,就如同现在按照伴奏旋律撰写歌词,进行歌曲创作一样。同时,诗词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伴随旋律唱出诗词,也成为影视声音制作中中国声音的表达方式之一。除此之外,如今在追求高质量、精品化的影视作品的过程中,依据故事内容甚至人物角色特意制作主题曲和配乐也成为了一种趋势。由此,制作时选用诗词化的歌词也成为表达中国声音的常见手段,特别是在古装片的插曲制作当中很常见。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知否知否》便是直接借用了李清照的《如梦令》,不仅与剧名相呼应,也契合了剧情发生的时代——宋代,同时也巧妙地借用了诗词本身带有的一种愁怨情绪,达到了很好地烘托和渲染人物情感的效果,并且与画面呈现的宋代典雅精致的美实现了和谐统一。在《琅琊榜》的声音制作当中,根据每一位主要角色都进行了对应的人物主题曲的创作,而歌曲的歌词部分便是利用了诗词化、偏文言的方式,描述了人物的主要经历以及性格特点,在人物出现的主要场景和画面中播放出来,辅助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烘托整体情绪氛围,使得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立体。

三、戏曲元素的应用

戏曲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声音的代表之一,也被大量运用在影视作品当中。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便是以戏曲场景的方式出现,尤其是在一些以清末民国为故事时代背景的影视作品当中。中国戏曲历史悠久,独具韵味,其中的代表——国粹京剧在清朝徽班进京之后,逐渐被皇室所喜爱和推崇,到清末时期达到了鼎盛,其后在民国时期得到了延续和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京剧大家,四大名旦便是其中的代表。一时之间,京剧获得了全民的青睐,街头巷尾皆可听到悠悠的戏曲之声,同时戏曲也融入了人们平常的生活之中,几乎达到了人人听戏的盛况。由此,清末民国时期,许多底层穷苦人家的小孩便从小进入戏班开始学戏,唱戏成为了一种谋生手段。例如,影视作品《霸王别姬》和《鬓边不是海棠红》,主要角色都是从小进入戏班开始学戏,最后成为戏班老板、戏曲名角,由此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戏曲表演的场景,而伴随这些场景出现许多戏曲唱段,成为影视声音制作中中国声音的表达方式之一。对于这些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戏曲唱段,在声音制作方面,主要依赖于后期制作来完成,大多采用专业戏曲工作者为影视演员进行后期配音的方式。除此之外,在影视音乐的配乐编曲之中融入戏曲的音乐特征,也成为一种利用戏曲元素表达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其一,戏曲音乐有其独特的程式,即戏曲音乐的板式,曲牌的基本结构、腔格、衔接、组合,伴奏与唱腔的结合方式,伴奏的引入、过门,以及惯用的乐句,还有锣鼓、丝弦乐器的运用方式等,都有其固定的模式。其二,戏曲的唱腔受到不同戏曲角色——生旦净末丑的影响,即使是同一曲牌,不同的行当演唱也不尽相同。其三,戏曲由于其师徒相传、口传心授、集体口头创作的主要传承和创作方式,以及同一戏曲类别有不同的流派划分,每种流派的演唱也各具特色,因而更加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同时,戏曲本身就是音乐与表演相结合的艺术,戏曲音乐节奏与表演节奏是相辅相成的,这也为影视作品声音制作当中加入戏曲音乐元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声画的结合也更加顺畅和谐。例如,郭宝昌导演的《大宅门》的配乐之中就加入了大量的戏曲元素,运用了京剧曲牌作为旋律,伴随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发展,配乐渲染情绪,增强戏剧张力,更加深刻地表达出了人物的情感,也令观众有了更加深入的体会。综上所述,在影视作品之中进行中国声音的表达,主要通过中国传统乐器的加入、诗词化的歌词写作以及戏曲元素的应用这三种方式实现。中国传统乐器所具有的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音色融入影视作品配乐,成为影视声音制作之中中国声音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而诗词和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并且诗词和戏曲本身都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因而为影视声音制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直接编写诗词化的歌词,戏曲场景的出现和加入,巧妙地在声音制作中加入诗词以及戏曲元素,都成为中国声音重要的表达方式。由此,可以利用这三种元素在影视声音制作之中的融入,借由其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底蕴,来进行中国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达到在影视声音制作之中进行中国声音表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毛毛.戏剧影视中戏曲元素的运用研究——以京剧为例[J].北方音乐,2020,(17).

[2]徐博.浅谈中国民族特色音乐元素在影视音乐中的应用[J].作家天地,2020,(11).

[3]魏巍.论影视音乐中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J].艺术品鉴,2019,(23).

[4]霍靖.民族音乐与影视的传播[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C].北京: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59-60.

作者:刘璐 单位:山西工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