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乡村古典园林修复与利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乡村古典园林修复与利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乡村古典园林修复与利用

摘要:对乡村古典园林内涵和现状进行分析,表明在保护、修造过程中存在不受重视、缺乏乡土性和整体性等不足之处,提出在修造过程中应注意保留当地宝贵的乡土文化、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质等观点;探讨如何将乡村建设、发展与乡村古典园林的保护、修缮有机结合,并加以开发利用等问题,以提高乡村古典园林对当地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承载力。

关键词:乡村古典园林;乡村旅游;乡村发展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剧,一些老旧乡村古典园林在乡村改造中被忽视,乃至被人为拆卸用于民房、院落的搭盖,甚至出于其他用地需求而直接予以拆除。作为乡村文化基底,乡村古典园林承载着各地的文化与传统,一旦消亡,对当地乡村文化而言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1乡村园林与乡村古典园林的内涵

中国古代园林巨著《园冶》[1]的题词中提到了一个关键词叫“异宜”。“异宜”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王制》[2]:“民生其间者,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解释为“谓所宜各不相同”。而在《园冶》[1]中则用作“因人、因地、因时各有‘异宜’”,用以形容园林的建造各有“异宜”,因而没有固定的建造法则。《园冶》[1]中例举了南北朝时梁简文帝的华林园、西晋荆州刺史石季伦的金谷园以及战国时齐陈仲子在于陵置的菜园———随着人贵贱贫富的不同,园林也随之异宜,这相应地造成了园林基于其作用与地点、及其造园者的意欲而产生的划分。

1.1乡村园林

乡村园林,顾名思义,意指乡村地区范围内人类因生活、生产需要而对自然环境有意识地进行一定的改造而形成的游憩境域。乡村园林秉持着将自然生产活动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原则,要求具备一定的生产性,即符合乡村以农业生产为基础衍生的功能与实用性;其次则是其生态性,即站在科学的角度,有选择、有节制地进行自然利用与开发,维持当地原有的生态平衡;再就是其审美性,乡村园林具有比乡村庭院更深层次的概念,需通过一定的建置对其进行氛围的营造。而氛围的营造过程则是由园主与造园者的意欲所主导,与当地的物质因素(如山川、地貌、聚落、服饰、人物、街道、动植物等)和非物质因素(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等)进行相互作用、试探、调和。

1.2乡村古典园林

乡村古典园林则是基于乡村园林的概念衍生出2种模式。一种是当地原本就有古典园林或古典园林遗迹,在此之上进行一定的修复、包装从而形成可投入使用、创收的乡村园林景观;而另一种则是人为地进行古典园林要素的堆叠营造,使之成为“仿古”园林。本文主要对前者进行阐述。曾担任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总馆长的热尔曼•巴赞说过:“中国人对花园比住房更为重视,花园的设计犹如天地的缩影”[3]。世界三大造园体系之一的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朝代更迭,在不同的时期展露出与时代相符的风貌,更基于当地地貌、气候、人文的不同,相应地反映出宜时宜地的文化特色。经过时间的推移,有如苏州拙政园、扬州个园等被妥善修复维护的,也有藉藉无名散落在民间各处,随着时间流逝而梁木腐朽、砌石风化的。但在承载当时当地的古老文化与艺术传承方面,二者的作用是无甚区别的。如今正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那些散轶的古园林古建筑作为各地乡村人文的基底,其独具的代表性和宜时宜地的特色也不应被忽视。

2乡村古典园林的现状

现今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乡村新旧建筑混杂、高低不一、古民居老旧、镇区建筑杂乱。一些老旧园林与古建筑年久失修,其作为景观建筑的连续性也随着公路路网等基础设施不断扩张逐渐走向破碎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地处乡村的古园林便需要与当地现实状况达成“异宜”的调和,而不应独立于氛围之外。隈研吾在《自然的建筑》一文中曾详尽概述关于“氛围的融入”一说,提出了“让建筑消失”这一理论。他以德国建筑师布朗诺•陶特为反例,阐述了建筑若是作为独立于世界之外的孤独形态,因为缺乏“融入”将会加剧世界的混乱。对此,隈研吾本人则提出恰当应用与当地氛围相符相合的自然材料以解决这种与周遭氛围的割裂感。而所谓的让建筑消失不是不存在,而是化为了氛围的一部分,有机地存在[4]。同理,乡村古典园林作为乡村的一部分,作为当地乡村人文的基底之一,随着时代的变革,也应当融入当地的氛围,即加深与当地的关联感。现今,乡村古典园林面临着三个较大的问题。

2.1不受重视

中国乡村相较于城市进程而言整体较为落后,这种落后更多地体现在文化素质方面。由于乡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现代文明的接受更为迫切,对于物质层面的需求更甚于精神层面,乃至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有疏忽,最直接就是体现在对古典园林没有进行良好的保护,这是时下对古典园林长远价值的短视。

2.2损毁严重

大量的乡村古典园林历经天灾人祸、时移世易,损坏较为严重。更有甚者被人为拆卸用于民房、院落的搭盖。而散轶的乡村古园林的修缮多是依靠当地民众自行发起,若是群众缺乏意识,对于已损坏的园林没有及时地修缮,随着时间推移损毁更加严重,甚至成为废墟,有的则是出于其他用地需求而直接予以拆除。

2.3修建背离初衷

2.3.1缺乏乡土性古典园林作为乡村文化基底,承载各地的文化与传统,反映出各地的乡土特点。然而现代文明对乡村的渗透导致乡村的设计过于贴近城市,失去了乡村应有的特点。在这种千篇一律的“生产流水线”模式下,古典园林的修复也不能幸免。苏杭园林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成为修复过程中的模仿对象,而一味的复制却使得修复后的园林失去当地的乡土特色。

2.3.2缺乏整体性古典园林中每一个构成要素都服务于整体,是一个有机和谐的构成,某一要素的变更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衡。因而在园林修复过程中,对景观及部件进行一定的修改、更替之前,应首先考虑其整体性,如材质的选用、局部的建置等。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罔顾整体的案例比比皆是。如一些园林栏杆的修建,由原本的石材改作金属材质,仅仅考虑到使用需要,忽视了景观的整体和谐,而与周围原有氛围格格不入。

3乡村古典园林的景观修造

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倡导回归自然、和谐融洽,与乡村建设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论下实现其生产、生活、生态高度统一的需求相符。

3.1保持乡土特色

地处乡村的古典园林在修复过程中应保留当地宝贵的乡土文化,而非一味地比照城市景观进行改建。即使是乡村之间,也不应简单复制、生搬硬套。园林一旦失去各自的乡土特色,便会沦为“千园一面”的境地。古典园林修复还应纳入当地乡村规划,融入整体建设中,为此在修复中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调整、优化,充分体现村庄固有的风貌、特色、肌理、样式,展示独特的乡村精神气质,保护好不同乡村古典园林的独特味道。

3.2贯彻修旧复旧

古典园林作为先人设计的景观,应当尽量在不破坏环境风貌、不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的情况下对其进行规划和保护,在建筑风貌、空间形态等方面保持其历史文化特质。在维护维修过程中,聘请本地工匠,利用本地工艺,采用本地材料,做到“修旧如旧”,坚持“局部微干预、结构不破坏”的修缮原则,力求原汁原味、以存其真。以永泰嵩口古镇为例,古镇龙口厝片区的鹤形路因其独特造型成为嵩口声名在外的一处景点,但经岁月变迁已有多处损毁。为了还原鹤形路,设计师做过多次尝试,用不同来源的泥土和配比,并专门找来木工师傅精心设计打造,最终得以完成。改造后的鹤形路保存了不同历史阶段本地居民建筑形态变化的痕迹,真正做到了“修旧如旧、新旧融合”。

3.3避免高昂造价

古典园林修复在保留特色的前提下,不搞大拆大建,不搞“拆真古迹、建假古董”,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集体智慧共同参与谋划、建设;对一些价值昂贵的材料可选用性价比较高的替代品进行合理置换;在修缮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工艺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以辅助,从而降低修造成本。

4乡村古典园林的开发利用

4.1推动乡村旅游

旅游业被看作是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产业之一。乡村旅游作为现代旅游业与传统农业农村有机融合发展而成的新兴产业,所指向的并不仅仅是开发和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招揽游客,更要以传统园林和人文景观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居民,提供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观光、休闲、体验、度假、娱乐、购物等多重功能的旅游休闲氛围[5],让人们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可以有放松的新去处。古典园林经过修复修造,与乡村田园风光融为一体,顺应游客旅游消费需求,延伸产业链,拓展多功能,加大观光农业、休闲体验、健康养生等新业态的服务供给[5],形成以古典园林为中心的乡村旅游休憩,吸引城市游客休闲体验。游客的旅游过程中必然离不开农业特产的消费,藉此农产品变成旅游特产商品,进一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4.2挖掘文化传承

城市化进程中经常发生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数十年来已有不少地区乡村文化传承渐渐稀缺,被年轻一代贴上“落后”的标签。文化认同危机的本质实际上是乡土文化多样性丧失,以及人们对现代文明的过度推崇所带来的精神危机,这需要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恢复传统习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维护乡土文化多样性,延续民族文化认同感。在游客欣赏古典园林景观的同时,立足传统乡村文化,从内而外引导游客走进历史、走进乡村,透过乡村体验的过程引导游客重新感受传统乡村文化的宝贵之处。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可以举办民俗文化交流节,开展当地历史民俗文化展示活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设立青少年教育基地等,丰富和拓展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优势,唤起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与热情,传承悠久的农耕文化,保存文化基因。

4.3加强品牌建设

在对乡村古典园林景观打造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塑造,加强品牌建设,以品牌的理念带动游客进行引导性消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举办农事活动,如旅游文化节、水果采摘节等,在进行农产品展示、推介和休闲农业体验的同时,以农促旅,推动乡村旅游,加强周边合作,串点成线,打造精品乡村游线路,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增加和扩大当地知名度、知晓率。

5小结

以乡村古典园林为依托的乡村旅游发展,使农村的环境面貌得到改善,服务功能得到全面优化,农民主体地位得到提高,又能促进农民增收,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它彰示我国乡村未来的发展形态的可能性,可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科学而长远的导向。

参考文献:

[1]计成.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2]李土生.中国传统文化散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3]丁强.绿色植被[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4]隈研吾.自然的建筑[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5]福州市农业农村局.规划引领三轮驱动奋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永泰范例”新农村建设[EB/OL].[2019-11-01].

作者:张昊楠 李霞 闵志坤 吴小刚 单位: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