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特点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特点

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符号,具有人文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蕴含文化与经济两种价值。因此,园林美术设计既可以归类于艺术创作,也可以视为一种泛化的建筑营造工艺,主要表现为通过“园林”这一空间容纳多种美术实体,如植物、古建、雕塑等。立足当前城市化背景,园林是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以一隅之地发挥着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等作用,也是城市人口主要的休闲、养生、娱乐场所,而一个园林项目的最终形态,源自于园林美术设计的巧妙构思、搭配、组合,因此,高校在园林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依据,不断提升人才园林美术设计素养。从学科建设角度出发,园林美术设计是高校园林专业视阈下重要的教学内容,它综合了园林学、美术学两大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实施具有明确的目标性,如“园林素描”“园林速写”“园林色彩”等;具有广泛的教育对象覆盖面,如景观、建筑、环艺等专业的学生。反观我国高校园林美术教育现状,在课程价值定位上普遍存在偏差,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园林”与“绘画”的关系,往往采用培养画家的思维方法培养园林专业人才,不仅课程内容中“纯美术”的理论、概念、知识点等所占比例较高,且在教学组织上也呈现出绘画平面和园林空间的割裂状态,这些都与园林类专业所强调的生态思维、空间造型、实际操作等要求相悖。结合现代社会中园林专业人才社会定位分析,高校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中应明确“独立学科”地位,理清传统美术教学与园林美术教学的异同点,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此谋求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创新。《园林美术(第2版)》(重庆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版)一书由孟庆英著写,作者以高校园林美术教育实施者及研究者的身份,对于园林美术设计的教学内容及形式特点进行了系统且深入的探索。总览全书,具有3个显著特色。

一、体大虑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系统全面

《园林美术》一书开宗明义,将园林美术定义为面向园林人才的“应用美术”,它的主要价值是应用美术原理、技法、审美等展现出园林之美,是园林专业人才具备的基础技能。全书包含三大模块、七小章节,基本涵盖了园林美术设计的全部知识点,且每个知识点讲解深入翔实,非常注重“园林学”与“美术学”的平衡性,可谓“体大而虑周”;整体教学内容组织也较为合理,按照先易后难、从浅到深、由平面到空间的逻辑铺陈,具体由“美术概述”“绘画基础”“素描”“色彩”“表现技法”“配置和造景”“美术字和图案”构成。首先,作者利用多种美术创作形式阐述了园林美术设计内涵,并以“绘画基础知识”展开本质探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全书开篇,作者并未直接切入“园林”相关主题,而是通过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循循善诱,在潜移默化中分析了“美术之美”。例如在“绘画”部分,简介了中国传统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版画等之间的差异,强调每一种绘画艺术形式都有对应的文化渊源,由此形成的艺术联系也会直接、间接地影响到其他艺术领域——如中国传统画追求“虚实相生、师法自然”以及“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种独特的美术理念映射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则以“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意境为追求,而西方油画色彩丰富、立体感强,由此而形成的美术理念作用于园林载体之上,则反馈为“中规中矩、冷峻庄严”的质感——本书进一步利用绘画基础知识,强调在园林美术教学过程中应“透过现象看本质”,书中列举了“形体构造”“形体比例”“景观透视”“空间构图”“明暗变化”等知识点,并为读者配上丰富多样的图片,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其次,作者利用素描、色彩两种美术训练方式阐释了园林美术设计途径。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中,作者向读者传递了一个重要观念:尽管在新媒体时代表现手段不断增加,但手绘仍然是园林美术设计的主流手段。换言之,素描可视为“纯色手绘”,色彩可视为“多色手绘”,这两种美术训练方法对园林美术设计作用各有侧重。其中,素描训练侧重于明暗、形态,学生在掌握几何体素描、静物素描、风景素描等技能之后,能够提升对园林美术设计的布局掌控力,也可以作为积累素材的途径;而色彩侧重于远近、层次,基于色彩逼真生动的表现力,能够很好地还原园林空间的真实形态,增强园林美术设计作品的人文气息。再次,作者利用多种美术表现技法阐释园林美术设计效果图的实现机制。该部分内容集中于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中,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作者将一个完整的园林美术设计项目分割成三部分,分别为“表现技法”“构成要素”和“细节装饰”。其中,“表现技法”包括传统手绘和电脑绘图两种。手绘的优势在于自由度大,能够很好地将园林设计师的创意构思表达出来,且综合水彩、水分、钢笔、彩铅、马克笔等工具,可以提供多种设计风格,但缺陷是效率较低。以“水彩画”为例,在设计过程中需要经历“轮廓勾线→填大色块→填小色块→填装饰色→细节处理”一系列过程,且无法很好地保障比例、明暗、层次等效果。电脑绘图是园林美术设计的重要发展趋势,书中为读者推荐了3Dmax、Photoshop、CAD、Painter等常用软件,利用电脑绘图可以便捷建模、场景渲染,最大程度上节约了设计成本,但不足之处是“艺术失真”,电脑绘图作品容易陷入“恐怖谷理论”陷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官体验,且容易削弱园林美术设计的人文意境;本书对“构成要素”的分析相对简洁,指出中西方园林案例中主要构成要素为“植物+造景”,在实现机制上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细节装饰”以美术字、图案为例。

二、形式新颖、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主次分明

为了突破“纯美术”教学内容桎梏,本书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在每个章节中提供多个教学栏目,以此规避纯粹“美术学”和纯粹“园林学”的分割,构建“园林美术”这一独立学科体系。同时,每个章节中以“基础知识”部分为主,课堂训练、本章小结、拓展训练与考核目标4个栏目为辅,以此做到主次分明,帮助读者合理运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要素。通过详读不难发现,各个章节内的栏目之间也保持着高度相关性,非常契合高校教育模式特征,有利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协同。例如,第一章“美术概述”中,作者在“基础知识”讲述之前,先把本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标注出来,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强调美术及“四大分类”的概念,在能力培养上注重中外美术史作品的鉴赏能力,相对应的,在“课堂训练”栏目中,要求学生根据作品图片来判断背景文化、美术种类,在“拓展训练”中要求写出艺术体验,这种“所学知识”与“所考内容”高度一致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校教育环境下“教与学”的平衡。此外,“基础知识”作为本书各章节的主体部分,作者为细致全面地向读者传达,在内容设计上普遍采用“图文衔接”的方法。全书容纳了海量图片,几乎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训练环节都附上图片展示,如第一章中讲解“特种工艺美术”这一概念时,用“玉如意”“传统皮影”“布老虎”等作品说明,可以更好地对“特种”的内涵进行界定,它意味着“特种文化、特种地域、特种工艺”。

三、知行合一、园林美术设计理论实践密切关联

作者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园林美术教学不是培养画家,而是培养有园林实践操作能力的从业者。”从全书三大模块的主题来看,彰显出作者“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其中模块1“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可概括为“理论部分”,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可概括为“实践部分”,模块3“园林专业应用技能”可概括为“实操部分”,该书整体架构凸显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值得关注的是,该书通过教学内容的巧妙安排,很好地避免了园林美术设计从理论向实践发展的脱节——其中,模块2“美术基础实践技能”虽然以实践为主,但实践内容却是“园林要素”为依据的美术技能训练,如“风景素描”“风景速写”“风景写生”,这种教学内容相融合的方式,将模块2打造成一个理论向实践发展的“过渡阶段”,且在章节内部,美术理论对园林实践的支撑作用也很明显,以第六章“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为例,该章节在“道路绿化配置”案例分析中,视野并未局限在绿化空间、植物、道路等实体部分,而是借助水粉画的表达形式,先将所涉及到的设计要素逐一分离,通过局部空间展现的途径优化,再一步步拼接成园林美术设计“整体效果图”。这种虚实结合、局部与整体工艺的设计思维,不仅将美术表达技法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也有利于园林建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地参考、借鉴。通读全书,作者在园林美术设计教学内容讲解方面深入浅出、系统全面,在教学形式上锐意创新、知行合一,且全书以“基础知识”为主体,既可以作为高校园林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设计人士参考,具有较高的学术及实用价值。

作者:罗琴 单位: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