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服务乡村振兴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服务乡村振兴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创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服务乡村振兴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创新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造乡村人居新美学,风景园林学科有其不可推卸的职责担当。通过剖析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变”观念、“拓”能力、“优”内容、“搭”平台、“建”机制五方面探索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对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模式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基础,艺术与技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旨在营造生态宜居的优美人居环境。风景园林学科的核心重任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支持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是风景园林学科的基本要求,学科属性决定了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不可推卸的职责担当[1]。同时,风景园林是人类精神与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承担着更为广泛的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美学塑造与人地关系协调重任。不论从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时间发展脉络(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实验—乡村振兴战略)到乡村振兴的内涵特点与基本要求,风景园林学科都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推手,同时乡村振兴又反推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为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是农业大国,乡村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空间巨大。同时,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也使农村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问题。要推动乡村产业和经济发展,实现宜居、宜产、宜游、宜养,环境建设是基础。近年来,风景园林行业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全域景区化等工作热潮,积极开展乡村风貌保护、乡村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有益经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风景园林行业的多元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与机遇。同时,我们也能清醒的认识到模式化、样板化的快速城乡建设,使得乡村风景园林审美传统被遗弃,乡村建设风貌遭到破坏,现代与地方乡村人居美学标准还未形成,现代乡村可持续发展研究和重建工作任重而道远,而传统风景园林教育中对于乡村景观实践与理论教育的不足也使得设计语汇匮乏[2],人才培养无法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乡村振兴首要在于人心的回归。风景园林师的自然审美、乡村审美意识都将在乡村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以乡村振兴为契机,复兴乡村审美,通过风景园林教育模式创新适应时代新需求,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唤人心、归田园、振乡村,复乡美,传承风景园林的“天人合一”传统,同时注入现代文明可持续发展智慧,推动乡村建设进一步雅化、活化,创作出有风度、有品质的新乡村人居美学。这既为乡村发展、校地互动带来新的动能,又可以为地方高校转型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提供机遇与依据。

2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立足时代,培养目标的转变响应不足

风景园林是承载人类文明尤其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学科,学科内涵伴随着资源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化。不同时期不同的行业需要,风景园林教育的培养目标也经历了早期以培养造园师、园艺师为主,近代以培养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和建设人才为主,之后逐步延伸到自然文化区域规划设计与建设,如风景区、森林公园、旅游景区等,当前拓展到广大的城乡人居环境、大地景观等四个时期的变迁,工作范围不断外延。立足时代,地域视野下的城乡景观建设已成为当下与未来发展中重要的专业命题。而城、乡园林景观具有的显著差异使风景园林教育面对新的历史使命、机遇与挑战,传统的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方案已明显响应不足,不能适应行业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恰逢时代与传统共振之际,地方高校风景园林学科的培养定位也需适时而变,以高校转型发展为契机,充分解读城乡特征与时代所需,城乡兼顾,搭建以需求为主导,侧重实践与创新训练、产学研相结合的多元化教育服务平台。

2.2面向乡村服务,专业应用型能力培养不够完善

目前,风景园林培养方案侧重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表达知识、沟通协作等五方面的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面对不同环境类型场地的分析、评价、创新设计与综合表达。学科在培养现状中对于乡村审美、乡村生态和人文景观的调查分析、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的研读、乡村景观设计实践等方面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对于乡村景观设计语汇匮乏,无法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新需求。

2.3以服务乡村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尚不健全

课程体系设置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支撑,而面向乡村服务应用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块尚未形成。结合新的能力培养模块需要,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也尚未建立。要使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系兼具宽度与深度,满足城乡不同尺度与类型下知识结构体系与实践表达能力的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进行由“点”到“面”的调整[3]。针对服务地方乡村建设实际能力需求,构建不同阶段的课程群,递进式融入乡村审美、法规研读、乡村调查分析等专业素养与技能培养,从而使新拓展的乡村景观建设服务应用能力培养溶解在本科四年不同阶段的培养内容中。

2.4缺少校、乡结合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乡村建设相关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主要包括乡村价值、乡村景观评价、乡村规划设计、乡村保护、乡村景观格局、田园综合体、聚落空间、乡村旅游等方面。目前的培养方案中,更多的实践结合城市各类开放空间、建筑内外环境、风景区与度假区等内容,缺少校、乡结合与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服务乡村振兴,还需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目标,加强校、乡之间的结合与互动,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全程,在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层次的乡村实践教学环节。

2.5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应用型人才培养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内外兼顾的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由于相关课程体系与能力培养模块的缺失,无法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学生在地方乡村建设与景观服务方面知识技能的培养情况。面向城乡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论内容和维度(素质维度、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尚未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同时,针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方面,也缺少与乡村、地方项目的合作,更无法联合培养来促使产教融合,促进学校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联系。

3服务乡村振兴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策略

3.1“变”观念———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目标向“地方、城乡”型转变

长期以来,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定位是优秀应用型行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系统掌握艺术设计理论与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能够进行风景园林领域规划设计、工程技术与建设、园林植物应用、资源与遗产保护、创新设计和综合项目管理等方面相关工作人才培养。在突出专业的艺术化特色和“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基础上,结合高校转型发展需要,适时将培养目标向地方服务倾斜,明确“服务中心、需求导向、城乡兼顾、协同育人”的培养理念,立足区域,服务地方,充分发挥高校智库和人才储备功能。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适应时代、高校与行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3.2“拓”能力———乡村审美、法规研读、乡村调研与创新设计三大新的能力培养模块拓展

结合乡村规划建设人才培养需要,依托现有培养方案中的能力结构,拓展出乡村审美、法规研读、乡村调研与创新设计三大新的能力培养模块,并在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递进式融入教学和实践体系。低年级,艺术设计理论建构中融入乡村审美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中年级,现代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学习中融入法规研读、乡村调研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高年级,不同空间类型设计实训中融入乡村创新设计训练。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对于乡村之美的感悟,乡村建设的关注与乡村设计综合能力。

3.3“优”内容———面向乡村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下的课程优化升级

课程群的建设。通过采用逆推式方法来分析新的能力拓展需求,以此来引导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设置。摒弃原有独门独立的课程设置,从课程群角度综合安排协调各项能力的培养与知识体系内容。如乡村审美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需要的专业核心知识为自然形态的认知、乡村形态的构成、乡村审美传统、乡村景观表达等内容,对应的相关课程有形态认知、形态构成、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写生。因此,可将四门课程进行乡村审美能力系列课程群建设,在课程内容中合理植入乡村相关内容,从而实现现有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新的能力培养模块体系化安排,同时与现有课程体系无缝衔接。教学内容的延伸。以往的风景园林教学中对于乡村部分涉及较少,致使乡村景观的发展遇到了设计语汇的匮乏、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难于落地、改造趋于形式化等种种瓶颈[2]。从地方乡村问题出发,在相关课程内容中适度延伸乡村主题内容,突出“时代”与“地域”特征,合理引导新时期乡村景观营造中的“人地”角色定位,同时突出地域差异。教学方式的调整。部分课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改变。以往的教学项目多以城市空间类型为主,设计方式以概念设计为主,落地性不强。采用真实项目化任务驱动模式,围绕给定任务目标开展教学,如近期兴起的乡村民宿,以真实项目为驱动,学生的实地调研、普查、实测、记录、问卷发放、方案汇报和施工营建均与实际相结合,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真切体会实际项目的复杂性与地域性。

3.4“搭”平台———搭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校、乡互动创新实践平台

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低年级进行乡村审美认知与基本技能表达训练,重启乡村审美之眼,发现与呈现乡村之美;中年级进行乡村考察、记录与综合分析实训,挖掘乡村价值,梳理乡村格局、特征;高年级进行乡村景观项目服务和创新研究训练,保护乡村生态、助力乡村产业升级。将实践教学环节融入不同课程群与专业实习环节,将服务地方乡村振兴的应用能力培养落到实处。除在不同年级课程中设置不同层次的乡村实践教学环节外,让学生更多参与教师横、纵向课题,使乡村建设问题研究与对乡技术服务成为“第二课堂”[4]。同时,专业实践环节———认识实习、艺术考察、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中拓展乡村实例。如认识实习与艺术考察,适度安排学生进行不同区域乡村采风,了解地方特点同时对比其他区域差异;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中结合教师课题与单位实际项目“真题真做”,提高学生解决乡村实际问题的能力。

3.5“建”机制———内外兼顾的服务地方乡村建设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立

校内,建立评价体制。周期化、指标化的对师生参与地方乡村建设与景观服务情况及乡村建设知识技能的培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情况反馈指导教学与实践内容调整。校外,通过校、乡项目合作,乡村实习基地建立,通过交流与合作检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果[5]。此外,通过乡村类型专业竞赛,阶段性乡村实践成果展示,对学生从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

4结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转型期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开辟了新思路。充分发挥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优势,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展乡村美育,唤起乡美认知,深入进行培养方式创新改革。以高校转型发展为有利契机,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发展,服务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培养与输送更多服务地方建设的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全面助力乡村振兴,为地方乡村产业的发展、美丽乡村的建设、乡村旅游的开发、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经营方式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国庆.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肇庆学院为例[J].中外建筑,2018(9):199-201.

[2]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4):56-60.

[3]张云路,高梦雪,刘迪,等.应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风景园林专业“绿地系统规划”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4):61-63.

[4]王桉,王娟芬.以实为基,专融并济———以市场岗位细分需求为导向的风景园林课程体系优化与建设实践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1):52-53.

[5]段益莉,江强.新农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规划———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130-135.

作者:张妤 曹福存 黄磊昌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