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明清园林设计中山水画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明清园林设计中山水画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明清园林设计中山水画的运用

摘要:山水画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具有十分成熟而系统的绘画形式,同时也是园林设计的灵感来源。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园林构建有所启发,可以为园林设计提供建造素材。历代一些文人欣赏山水画的绘画风格,提取古典元素,分析地域特色,剖析美学元素,并依据画境主导园林的主体设计、构建要素以及园林布景。该文分析山水画元素构造及其相关事例,同时结合美学元素在建筑中的具体体现,探讨明清园林设计中对山水画的运用,以期更好地将山水画应用于园林设计。

关键词:山水画;明清;园林设计

山水画描绘了山脉、河流等自然风光,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独特的美感。山水画是古代画家对山水之美的诠释,也被用于绘制地形图纸与古代园林的设计样图。早在魏晋时期,便有园林设计与山水画元素的结合。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园林艺术也日益精进。明清时,园林设计进入兴盛阶段,许多文人将山水画构造用于园林建造,此时的园林设计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园林建筑呈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内涵[1]。文章通过研究明清园林设计中对山水画的应用,旨在深化山水画艺术,丰富园林设计的创作灵感,加强山水画在园林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一、明清园林与山水画的核心联系

明清时期,文人画家辈出,尤以“明四家”沈周、文徵明、仇英、唐寅为首。其中,沈周擅长山水画、花鸟画,兼具王蒙、院体画风,代表作有《庐山高图》;唐寅对于人物画、花鸟写意画及山水画都十分擅长,代表作有《杏花茅屋图》《落霞孤鹜图》等;文徵明精通文、书、诗、画,师承沈周,汲取云林墨法,形成了笔法细腻、图画缜密、淡雅幽境的山水风格,代表作有《绿荫草堂图》;仇英擅长人物、水墨及白描,笔锋苍秀俊雅,代表作有《汉宫春晓图》《桃源仙境图》。仇英规仿的《清明上河图》,市街、村郊及金明池宫殿细润流美,栩栩如生,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明清的画作以山水为著,园林设计与山水画同出一脉[2]。明清园林与山水画的核心联系主要在于,设计园林之人本擅山水,山水画艺术文人参与园林设计,融山水画创作思想于园林设计,创作园林设计样稿,并参与园林建造,指点园林建设。可以说,山水画家就是园林设计者[3]。古代园林是山水绘画的主体素材,山水画是园林布景的设计来源,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相互促进[4]。以享有盛名的苏州园林中的明代拙政园为例,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王献臣归隐时买下,在建园时请“明四家”之一的文徵明设计园林蓝图,历经十六载方建成。园中主体以水池为中心点,池周亭台楼阁,广植树木。远香堂为中部主体,伫立在水池以南,相望于两山,山水依傍,建筑错落。香洲呈舫形,与倚玉轩相对,两者与荷风四面亭均可赏荷。另有见山楼、玉兰堂等园筑。西部设有水廊与溪涧,三十六鸳鸯馆与扇亭同坐,另有留听阁等相伴。东部以田园风格为主,有远山、竹林、松苑、草坪,筑有缀云峰、芙蓉榭等[5]。可以说,拙政园将山水画的自然之美和山水亭阁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山水画在明清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明清的山水画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甚广,主要以山水画元素构建园林的整体布局、山水意境、亭台楼阁等,不仅影响着明清园林的外观建筑,而且决定着每一处楼阁水榭的细节部分。明清时期的园林设计进入兴盛阶段,许多园林工匠加入建造。以江苏吴江的计成为例,他在园林建造艺术上独具才能,被称为造园鼻祖,著有《园冶》一书。《园冶》有园说、兴造论两部分,又细分为借景、墙垣、选石等十篇,详述了园林设计的具体建设手法,为明清园林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

1.“三远”“三层”“六法”论的运用

(1)“三远”理念的运用“三远”源于北宋,是北宋画家郭熙的艺术观念,指“深远”“高远”“平远”。“深远”指由山前窥山后有深远之感,能于画面看就万千丘壑;“高远”指从下向上仰望高山的意境,能于画面看就气势宏大;“平远”指辽阔景色的平原山水、田园大地,能于画面看就钟灵毓秀、曲径清幽[7]。《芥子园画谱》有云:“凡经营下笔,必留天地。”“三远”理念影响着园林的空间构建,指导园林的整体布局,同时对园林的叠石构建也有所影响。园林大小不同,叠石的设计亦有所不同,构建出园林中的山峰、岩石、壁脉。应用“三远”构建的园林具有层次感,有主有次,有园有林,有山有水。以“三远”理念设计园林,成为明清园林的特色。(2)“三层”理念的运用“三层”理念是针对园林层次而言,旨在增强园林设计空间的层次感,将细节体现于园林建设的布景艺术。造园者以山水画与园林为本,根据“三层”理念合理分配园林设计要素,变通创作方式与设计技巧,将绘画展现于建造中。(3)“六法”论观念的运用“六法”论源于南朝谢赫。谢赫虽无画作流传,但其《古画品录》却是惊世之传。所谓“六法”论,一者气韵生动,二者骨法用笔,三者应物象形,四者随类赋彩,五者经营位置,六者传移模写。“六法”论不仅适用于画作,而且适用于园林的空间设计、整体构图、细节表现等。造园如作画,“六法”论可赋予画作灵韵,同样能赋予园林灵韵,构建园林唯美静谧的意境。如:骨法用笔的运用可使园林峰石叠翠,设计出泉水、池塘的线条美感;随类赋彩可赋予园林建筑斑斓色彩,色调随类而成,将不同的建筑施以不同的色彩[8]。以“六法”论观念指导园林设计,可以让游客移景于林。

2.山水画特殊手法在明清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1)类象、写意的运用文人墨客多用类象法作画。类象法有象征与比拟两种,在园林建设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如上文中提及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园内山岛西亭——“雪香云蔚亭”,雪香即梅花,意在傲骨柔情。园林中部的远香堂,借用荷花香类比出淤泥不染的高尚人格。写意是一种独特的山水画表现形式,通过精炼的笔墨手法塑造景物意象,从而表达情感。写意不拘泥于空间限度,可以随意志形成,描绘事物的本身,体现事物的内涵与审美特征。中国画注重写意,园林设计也重写意[9]。造园者通过对写意手法的运用,可以小见大,塑造出山水园林在咫尺、无限意境在眼余的意境,以点带面,以点显面。如,在有景可依之处植入矮灌木,可以增添韵美而不掩余景。(2)创意画境的运用中国园林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细节建设也散发着多种文化气息。园林设计者与造园者有画家,也有诗人,不乏仕途失意而有远大抱负者。这些人放荡不羁,潇洒风流,将自身的理想抱负寄托于所筑园林,使园林的山水亭阁自带与众不同的审美特点与价值内涵。自古就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意境,而应用创意画境建造园林,也会形成画成园林、园林如画的境界,使园林富有画作的素雅内涵,寄象于景。计成在《园冶》中多次论述山水画融于景的例子,如山石理池、池上理山等。园林设计与山水画同出一源,也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石笋参差于竹林之间,显现春日山林景象;夏荷露于淤泥之间,尽显清洁傲然之美;黄石显于山体之间,显现秋日晚霞之景。从山水墨画到园林叠翠,可以看出明清园林建设中设计者对园林景观的意境处理,也能看出设计非凭空想象,而是以人为基础,以山水画的画境写意,以山石水涧衬托意境,展现山水的自然风貌。(3)透视法的运用透视法可以淋漓尽致地体现事物的空间立体感,透视由近向远,由大向小。画者从不同视角移动,不受空间局限,提取事物元素显现在山水画中。透视法与园林设计、山水画同样历史悠久,宋代的透视法相对成熟,《清明上河图》也运用了透视法[10]。明清的园林设计也多应用散点透视,将平时的观游转为移景环游,在园林中设有空阔区域可以览景,山体与水涧环绕。明清园林可谓流动的空间图,具有起伏的小型山脉、湍急的小溪流水,自然地貌与植被、楼阁小筑相辉映。山水画是纸上的静态墨痕,而园林是空间动态建设艺术,具有时间、空间的特殊性质。山水画透视法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能使园林更具动态感。

3.画技在明清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的画技会直接影响到画面的整体美感,画笔的勾勒效果完全依靠画技凸显。山水画与园林设计同是艺术创作形式,山水画线条赋予的形态审美在于笔锋走转,画技在明清园林设计中可以形成水体柔美流线、山石叠峦、藤柳缠绕以及曲径长廊的设计。可以说,画技不仅可以赋予山水画作生机,而且可以赋予园林生命活力。如勾勒、擦、皴、点等,可以用墨线展现事物的轮廓和质感。又如,空云法注重留白,园林设计也可运用此法进行留白,创造不一样的意境,借用梅、竹、兰、柳等植物建造视觉的色彩、形态画意审美。园林设计中植物种类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山水画影响,凭借植被本身的自然生长特点,加上园艺加工,可以形成行云流水的线条之美。明清园林以色彩点缀,体现不同的艺术文化,这一点和山水画同出一辙[11]。

结语

山水园林是古代文人的设计成果,融合古典美学,以山水画画意显景,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内涵。魏晋时园林山水画作兴起,到明清进入鼎盛时期,画家以画寄情,园林设计者移画入景。园林建设可以凸显画意和画境,展现个体的人格意识。古代文人寄情于山水园林之间,解析园林艺术、建造风格以及审美转变,展现山水园林之美。园林设计与山水画密不可分,人们应通过了解明清园林与山水画的联系,分析明清园林设计,研究明清园林设计中的山水画运用,传承山水画艺术与园林设计艺术。

参考文献:

[1][4]陈衡.基于传统中国山水画理论的古典园林动线和节点空间构成研究[J].建材与装饰,2020(10):95-96.

[2]钱瑶,李元媛.中国传统山水画在苏州园林假山艺术中的运用——以环秀山庄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18):52-54.

[3]邰杰.明清古籍版刻插图中“园林图像”的空间形式与图绘结构研究[J].艺术设计研究,2020(2):87-94.

[5]廉毅,韩可骞,孙楠.当代景观设计对“明清私家园林”精髓的继承——以拙政园为例[J].居舍,2019(27):101.

[6]黄慕晗.园林设计与生活方式——以明清江南与岭南私家园林差异为例[J].工业设计,2018(1):76-77.

[7]佘月,吴越滨.清代扬州园林中的“三远法”实践研究[J].艺术研究,2020(2):10-11.

[8]左诗琴.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营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9(5):198-199.

[9]马晓晓.论明清江南园林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内在关联性[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9:15.

[10]赵凤砚,杜雨星.探析文徵明山水画中的园林空间美学观[J].国画家,2019(1):73-74.

[11]熊平.中国传统山水画空间创作与古典园林空间设计的共通原理及应用[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26.

作者:马春林 单位:甘肃省东乡县文化馆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