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文化融合风景园林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文化融合风景园林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文化融合风景园林设计

[摘要]设计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停改变,对于当代的风景园林设计,如其他的艺术设计一样,主要面临2个问题:一是纵向地对传统的传承和向着未来的创新,二是横向的学科开放和借鉴。文化对于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设计师如何对待文化、如何创新成为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风景园林;文化;设计;创新

1什么是文化

1.1定义

谈到文化,想必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从文化的本质来说,文化分为两部分,“人化”和“化人”。“人化”即指人类根据自己的意愿、想法来改造物体,一块普通的石头,通过雕刻、修整成为置石,最后形成了流派,也就成了一种文化。而“化人”就是指人们改造后被赋予了文化含义的物体反过来又作用于人类。形成流派的假山置石展出后又能带给其他人文化的感受。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角度来说,人们创造出的各种各样的园林场所服务于人。通过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可以改造自然的园林场所,使之更符合人的审美,使用植物、小品、山石等可以更加增添场所的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对于中国传统园林来说,传统文化元素在其中的体现更为明显,如亭阁楼榭、山泉小石,创造出来的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美是世界独有的[1]。

1.2特点

认识文化,应准确把握文化的特点。

1.2.1“有而无在”。文化是真实存在,你我都知道文化的存在,都感受了文化带来的影响,但文化却看不见、摸不着。

1.2.2“差异性”存在。“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受影响于人本身的天赋,也受影响于每个人的独特经历和所在环境。例如,在同一公园同一景点中,虽然欣赏的景点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当时心境的不同,对场地的感知也就有所不同,对景观的看法也就不同。

1.2.3“渗透性”存在。因为文化“有而无在”的特点,文化对于人们的影响往往都是渗透性存在的。在具体的场景中,不用把“文化”两个字明显地展示在景观小品上,设计师只需要通过设计的表达,如线条的运用和材料的选择,就会让人感受到文化的影响[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设计的影响深远,风景园林设计一直都需要传承文化内涵。而要想传承传统,首先要了解传统,了解其为什么出现、怎么出现、具有什么特点。

2文化的传承

中华历史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5000年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内涵,在每个时代都需要具有其时代特点的景观,也有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运用各种技术,可以营造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环境,可以创造出有生态价值的园林。此外,更应注重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如何体现中国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现代园林的出现对中国传统园林有着一定的冲击,现代园林也在很多地方有别于传统园林,在21世纪怎么对待中国传统园林、怎么更好地传承中国文化、怎样找到景观设计与文化的契合点是大家需要思考的问题[3]。怎样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笔者有以下观点。

2.1找到传统文化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语言,对于这些设计语言,需要在其中提炼当代设计元素,这也是中国元素融入世界文化的一个出发点和立足点。传统文化在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表达不是简单的传统元素的堆叠[4]。在当前的设计作品的表达中出现过一些状况:只要是需要体现中国特色的设计,就采用一些脸谱、书法、熊猫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象元素;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滥用假山置石,在西式建筑上堆叠中式建筑。这些情况的出现都是因为设计师陷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的追求。

2.2运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当代风景园林设计的探索

针对设计本身来说,无论是什么设计,其都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形式。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前一个状态为后一个状态打下基础,后一个状态是前一个状态的跃迁,是随着时代改变而发生的。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才一次次得到了传承,文化元素才会慢慢渗入风景园林的血液中。要想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就要不停地将传统元素应用到当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形成永恒的文化价值,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

2.3以发展和创新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与当代风景园林设计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特定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借鉴传统文化时,拿掉不好的,留下好的,把精髓应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需要将传统的使用方式、造型特点、心理感受做全新的符合现代的表述,不断创新,把握好其精神实质,用新的观念把传统艺术应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

3文化的创新

新时代讲究文化创新,文化创新了,文化的载体也会随之更新换代,设计出的作品才会在保持原有传统优点的同时具备新时代的特征。那么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需要从3个方面着手。

3.1挖掘、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元素

传统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其所代表的精神是不会变化的,外在的改变并不会影响传统文化精神的表达。例如,靳埭强先生的“画字我心”一系列作品,保留中国山水、泼墨、书法等经典元素,再将立体、几何等与山水糅合,通过更加丰富的色彩表达来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效果。因此,通过挖掘、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采取现代的艺术设计手法,能获得更具有时代性的效果[6]。

3.2设计融入民族,民族的才是最根本的

我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对国际的影响以及创新程度,均与国际优秀风景园林设计作品有一定的差距,我国仍在不断学习。在新时代,新设计不仅要求具有生态化和信息化,还强调加强国际交流来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融合[7]。

3.3用现代的新设计思维重新审视传统

以前的作品有的经典永流传,有的却已经不符合现代的审美。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也要求有现代的设计视角,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重要的是创新,只要创新才会在大环境中脱颖而出。但需要注意适度,不能矫枉过正,要遵循风景园林设计和技术的自身发展规律[8]。

4案例分析——以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经典作品,贝聿铭先生向世界展示了怎样将苏州经典园林与现代设计完美结合,从技术、材料、方式等方面对之后的风景园林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原则定位为“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从风景园林设计的角度来看,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有以下几点。在置石假山上,贝聿铭先生认为狮子林里的假山已经做到了传统园林中的极致,其另辟蹊径,从北宋画家、书法家米芾的画作中汲取灵感,以水墨画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构图、创形,以白墙为背景,与摆在前面的山石形成了立体山水画。在理水上,在新馆中水的比重占1/4,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贝聿铭先生在新馆中创造出面积不同的平面,与周围的建筑、假山搭配,创造层次感,大水面显得更大,小水面则显得更悠远。在建筑风格上,苏州博物馆新馆保持了苏州当地传统的粉墙黛瓦,但在屋顶瓦片的选择上,选择与粉墙黛瓦形式、颜色相适合的深灰色花岗岩。在植物配植上,贝聿铭先生摒弃了传统的理念,多处采用独植,突出单棵植物的观赏性。造园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在面积不大的空间中栽种过多的植物或许反而不适。在门和窗的处理上,用现代材料显得更为大气磅礴,合理地与整体进行搭配。同时,借鉴了苏州传统园林中“借景”“框景”,让人抬头便可见窗外的景色。苏州博物馆新馆在传承和创新上可谓做到了极致,在21世纪的中国园林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贝聿铭先生曾说:“中国建筑的根可以是传统的,而芽则应当是新芽,这也是中国建筑的希望所在。”对于风景园林来说,何尝不是。

5结语

现代的风景园林设计师要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了解历史,传承文化,创新时要敢于变革,追求传统园林设计语言新的表达方式。景观设计的方向必须是坚定的、多元的,打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式现代景观是未来中国风景园林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2):1-8.

[2]姜海燕.美的蕴育: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契合[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0-92.

[3]滕玲.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代设计[J].大众文艺,2011(9):101-102.

[4]孙许方,付小莉.设计中的传统文化传承[J].包装工程,2007(12):227-229.

[5]王存志,杨茂川.为公众的转型设计: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设计中渗入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2(10):88-89.

[6]曹炜芳,徐德嘉.园林景观的传承与创新:以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J].园林,2012(9):80-83.

[7]周亚玮.中国传统园林的创新手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J].现代园艺,2015(6):123-124.

[8]傅晓霞.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苏州博物馆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0(S1):93-94,150.

作者:莫康俊 龙岳林 李轶璇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