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环境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环境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美始终抱有不懈的追求,在一代代人的创新与再创造之下,凝聚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美学。新时代,生态环境背景下的美学观念变化促使环境设计学科快速发展。基于此,该文通过分析传统造园理念,探究如何运用环境艺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讨论环境与景观艺术及园林设计的发展新模式。

关键词:造园理念;环境艺术;景观;园林设计

在园林设计工作中,设计师运用环境艺术能够为游客提供和谐、优美的生态园林空间,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彰显园林独特的魅力。以苏州园林为例,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一方面,苏州园林营造出匠心独运的空间构成与造园情境;另一方面,苏州园林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人文艺术理念,营造出圆融的美学境界。两者的有机统一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且给人心灵上的深层次震撼。艺术的表现空间是有限的,而艺术的深刻内涵和美学追求是无限的。园林设计者在环境设计规划时,应当充分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园林环境和受众群体,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效结合,实现生态与美学的平衡,满足受众对城市生活美的需求。

一、传统造园理念

1.中国古典园林传统造园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世界园林的瑰宝。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基于现实的切实考虑,在与自然的接触下,通过感悟,将人工创造与自然天成融合,形成了与其他文明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模仿与再造,而是追求园林美学,回归自然,以获得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就造园而言,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诗经·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1]。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三大特色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皇家园林的发展主要围绕皇权展开,蕴含皇家对山川自然的崇拜,布局仿若仙境,追求通达神明。起初,园林建造规模庞大,但是仍然保留对自然的敬畏,由于缺乏审美意识,难以形成高于自然的创造,形成了一种“模山范水”的造园手法。而后,魏晋南北朝更加注重园林的皇家气派,这为后期封建皇权发展下的建筑建造提供了借鉴。魏晋南北朝时期局势动荡,思想、文化、艺术活动异常活跃,中国古典园林也得到了重要发展,前期规模化、粗鄙化的造园手法向精细化发展。在文人雅士追求情趣的推动下,园林的艺术性逐渐增强,园林文化开始追求诗画互渗的写意风格。此后,写意山水也成了唐朝文人墨客建造庭院的一大标准,对于山水的处理、对于花木的布置都顺应自然,饱含自然趣味,用人造或天成的自然之“形”表达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之“神”,以求“形神合一”;同时,园林还寄托着造园者和园林主人的“情”,以达到自然的形神和人的情感的有机结合[2]。寺庙园林则是宗教世俗化普及的结果。一方面,宗教园林景观的布局能够吸引香客和信众;另一方面,通过园林景观的建设,可以使宗教建筑与景观建筑在更高层次上得以结合,在现实之中获得了思维的超越。此外,“超乎天地之外”的美学观念也对后世写意园林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西方传统造园理念

西方园林深受数理美学思想的影响,大多以几何、线性等关系表示对自然的掌控,与中国古典园林寻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区别,体现了一种理性的自由,认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存在。西方园林可以上溯至古埃及王朝建造的园林,以立面正方为基础,中央架设葡萄架,四周灌溉绿荫为点缀,构成了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小园,又以中间的凉亭、水池为连接,形成了“建筑师和灌溉师的园林”。而后,西方在不同时期形成了意大利贝尔维德勒园、法国凡尔赛宫、英国斯陀园,英国园林家德里克高度赞扬了这三座园林的艺术成就。以英国斯陀园为例,西方造园家尝试从人文景观布局朝着生态环境景观融合布局转变,依托环境的地势,一改西方传统改造自然的美学观念,在顺其自然的基础上,以几何秩序打造了这座具有浪漫主义理想的自然园林。造园家布朗采用极简式手法,就地取材,不再一味追求地面与环境的铺设,而是通过平静的水面和自然景观植物的栽植形成层次差。如,以形态自由的树丛替代了曾经规则的绿化丛,绿化更注重视觉上的自然美,避免雕琢过分、排列层次不清等问题让园林布局显得闭塞。无论是人工还是自然,都在追求变化的有机统一。西方造园理念的传播影响了中国现代园林的造园理念;同时,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理念也影响了西方现代造园理念,体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园林作品背后体现的是设计理念,从而使环境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得以和谐发展。

二、环境与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环境理念弱化

园林设计是造园者对环境艺术的把控和艺术美感的传达。一件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不仅要为受众带来视觉方面的享受,而且要为受众提供舒适的解压环境。部分设计师片面地追求环境美感,未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与受众需求,仅从建造前期的视觉、运营等效果出发设计园林,实际上难以满足造景的多元化、层次化以及后期环境管养平易化等需求。园林的环境艺术设计本质上是为人服务的,要充分考虑园林建设的安全性、实用性、舒适性等。如,山、石、水、景的空间构成要在保证人们安全的情况下完成构建,景观植物的选择可以在确保观赏性的同时增强一定的趣味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增添园林的活力。如果仅追求环境体验的园林设计,往往会给园林事业的发展带来阻力。

2.景观配置不佳

园林设计对景观配置与环境层次有很大的需求。大自然变化丰富,将园林咫尺方寸之地的景观布置做到和谐共生难度较大。一旦配置出现错误,往往会影响园林的整体协调性。如,在环境设计时片面追求颜色与层次感会导致搭配混乱,而如果忽视颜色与层次感,则会导致搭配单一。

3.景观种类较少

在园林设计中,由于社会、区域、经济、纬度、气候、地貌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师在选取环境景观种类时往往具有局限性。部分设计师往往不加深入调研便偏向于选择适应力强的常绿乔木等,同时加入过多的山石布局,使园林无“林”,成为一种假山式环境,这间接放大了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

4.生态理念缺乏

如今的环境设计不仅要达到舒适、美观的标准,而且要融入生态理念、绿色理念、多元化理念、人文关怀理念等。设计师应当根据当地的地域文化环境,有针对性地提出现代环境设计理念,在园林建设中促进地域文化与时代发展的有效融合。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部分设计师往往片面地追求市场与成单率,园林设计方案没有明显体现以往环境心理学、植物文化价值等[4]。同时,部分设计师未能从不同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影响方面展开分析,以致生态理念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较为缺乏,园林设计水平有待提高。

三、环境艺术与园林设计协调应用

1.将环境心理学融入园林设计

设计师在园林空间设计中,要立足于环境心理学角度拓展设计认知,及时与受众沟通交流,切实立足于游客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做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园林设计。在园林设计前期,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市场与受众需求,对当地生态环境开展调研,做到因地制宜、造园适宜。对于园林的整体布局,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安全感,使山、石、水、景要与游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廊桥、平台等阻隔设施建设中,依据安全心理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如加装护栏、打造玻璃防护隔板等;同时,要根据游客不同的心理需求,在安全区内设立休息区,合理错峰,满足游客生理与心理上的安全需求,使游客更全面地了解园林的景观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故而也应考虑到实用性方面的需求。一些典型的特殊园林应当予以保护与生态修复。如,苏州的拙政园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而对于新兴的人工设计园林,设计师应当考虑游客观赏性需求外的实用性需求,如划分一定的园林区域,开展山石堆叠、绿植修剪等园林活动,提高游客的参与度。一件优秀的园林设计作品只有被受众接受,其价值才能够得到完美展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园林设计的落地与发展。园林是为人服务的,在确保安全性与实用性的同时,必须以观赏性为第一原则。设计师应当结合当地文化和受众人群分析园林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通过有限的空间展示无限的意蕴,在一定范围、空间、景物的组合之下,将自然美学的理念徐徐道出。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选取恰当的植物种类,考虑植物造景分布的协调性,从颜色、层次、数量等诸多方面与环境结合,为人们提供舒适的园林观赏环境[5],使人们踏足园林后,能释放快节奏生活下的沉重压力。不同游客的社会经历、情感等不同,面对相同的园林景观,往往会联想到不同的意境。同时,部分游客更喜欢安静、舒适的环境,独自欣赏园林景观。如,部分园林中玄关、岩洞等的设计就恰到好处地满足游客对于环境私密性的需求。虽然是公共空间建筑,但应确保公共空间的合理布局,避免拥挤、繁杂化。以老年群体为例,设计师可以适当在园林中增加岩洞式景观房、林边休息室,满足老年群体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设计师要在园林设计中融入环境艺术心理学,在构思、设计、选材、施工的过程中,基于环境艺术的特殊性,找到最合适的设计理念,运用专业知识,从环境设计、受众心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价值等角度出发,尝试建立专门的园林设计方法,形成更加专业化的理念,从而对整个园林设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2.将艺术美感融入空间设计

(1)景观种类和功能

一件优秀的园林作品往往不是单一的,景观的空间分配能够体现出立体感。设计师在园林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园林整体布局的分析,选取合适的植物种类和景观位置,利用景观配置弥补人文景观的缺陷,确保从整体上掌握空间,做到种类丰富、内容丰富、层次丰富,依据不同空间配置不同种类、数量的景观。如,园林小径以山石为伴,将常绿性小品作为搭配。设计师可以通过对园林小品的应用,将各区域内具有差异的不同景色联系在一起,使建筑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同时应当考虑将当地的气候与四周的风光相结合,体现出园林设计的整体性,从而达到一种自然的生态协调。如今,国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环境设计在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也应当考虑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效益。植物造景布局要确保景物之间的和谐共生、互依共存,以充分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实现绿化作用[6]。在景观布局时,设计师要尽可能地确保园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成长,助力改善城市环境品质。

(2)环境景观布局

园林设计应当依据当地地形展开,山、石、水、景的布局应当注重整体性和灵动性,从而使环境景观布局与建筑布局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者通过抑、透、对、障、框、露等手法,使园林景观在一藏一露中体现若即若离的美感。多元化的围合设计不仅为游客带来了视觉冲击力,而且增强了环境景观布局的艺术感。东晋王羲之将山水之美与自身之情相结合,于感怀之中进行艺术创作,促进了园林艺术的兴起。而后,曲水流觞成了文人会友的一项园林游乐活动,逐步成为我国传统园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景观。根据《水经注》等文献的记载,华林园在园林造景时,对于水、山、石等空间布局处理巧妙地借鉴了《兰亭集序》的造景,主体水域以天渊池作中心,为保留曲水流觞的特性,从各小水域分别作呼应,强调建筑的亲水性[7]。山石与水体的合理空间划分让园林景观变得更加生动,增强了环境的协调性。

(3)以人为本思想

园林设计必须遵循为人服务的根本理念,为人提供安全、实用、舒适的城市生活空间。设计师在设计园林时,要充分做到以人为本,应当注意以功能性与设计性为前提,在保障设计的最优化处理下,有效构建物质空间的布局,合理配置设计资源,从而实现设计美感、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多要素的统一。如,设计师根据场所的客流量配置公共卫生间与休息区,使游客在获得视觉感官的享受后,进一步实现身心放松。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考虑人性化标准,使人的需求与景观分布、建筑空间设计等达到多元平衡的状态。

3.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物质文明发展

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在设计之前就树立整体的规划设计意识,明确设计要点,全面实施因地制宜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园林设计是否具有合理性与舒适性,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之下开展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设计师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为确保人们的身心健康,设置游览、娱乐、休息等建筑场所,全面考虑各区域人群的年龄层次,使游客各得其所。在构成要素方面,设计师要借鉴中国传统园林建筑,依据各功能区的建设展开铺地、景观、台阶、园林小品等方面的设计,优化环境艺术在园林设计之中的应用。同时,设计师不能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享受,更要注重设计对于深层次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私家园林在设计之初,就是为了营造能净化心灵的天然氛围,使人们通过园林与自然相连,寄情于山水,忘却得失、荣辱、悲欢,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从园林美学角度出发,设计师要将自身的设计理念融入自然风光,将自然意境融入建筑、山石、溪水等具象的艺术符号,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念支撑下追求文化内涵[8]。新时代环境要求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更多地引入人文关怀思想,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元素,增强园林设计的影响力与吸引力,以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促进园林设计和环境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环境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师要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传统造园理念的分析,讨论环境心理学在增强园林建设的安全性、实用性、欣赏性等方面的应用。环境艺术景观布局的合理优化提高了园林设计的整体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地域文化特色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使园林环境更加协调,并为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蓉.园林景观设计与环境可持续发展[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1.

[2]沈梦婷,曹磊.雅俗共赏下的古今园林之美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1(21):94-95.

[3]黄文龙.园林设计中小品与环境的关系探讨[J].建材与装饰,2020(19):70-71.

[4]周建新.园林建筑小品与环境协调性设计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6:17.

[5]邵诗文.环境心理学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江西建材,2021(7):104,107.

[6]陈扬,钱可敦.古典园林与城市公园中的植物配置[J].艺海,2020(4):98-99.

[7]董璐.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园艺,2020,43(18):110-111.

[8]顾恬恬,王芳惠,王玉立.苏州园林艺术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艺海,2020(7):108-109.

作者:陈翘楚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