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

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入土方能得到安宁。在早期西方就已经将墓园当成了社交的场所,并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墓园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人们在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适,墓园是兼具文化与景观的场所,在这里生者与逝者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灵魂与自然融合。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墓园主题、立足墓园文化、划定功能分区,注重道路的等级划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上海福寿园东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路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墓园“公园”。墓园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作出贡献。墓园规划应考虑基址的基本场地情况,例如水文气候、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不破坏现有山势和植被,坚持因地制宜的景观原则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建设[4],各功能分区在地形处理和平面布置都考虑了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布局,如生态休闲区应以植物群落造景为主,形成密林景观,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小气候生态的作用。

墓园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墓园景观人文化、公园化、生态化三大指导思想,将墓园分为接待服务、休闲游憩、生态墓葬三大区域,规划设计对墓园内各区域功能及景观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使得它们有机协调的形成一个整体。接待服务区位于整个墓园的东面,包括入口广场,墓园接待区,以及神道。入口处设置一牌坊传达古典传统的氛围,宽敞明亮的入口广场给人以明朗温馨的感觉,使人们一进入墓园,便感觉不再是阴森恐怖的传统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布置时令花卉的花坛与神道、广场一起位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道是护送逝者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神兽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入口,狭长的空间以及整齐有韵律的安置神兽,突显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创造了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将整个墓园入口同墓葬区联系起来,同时让前来祭奠亲人的人们提前酝酿对亲人的哀思。休闲区与神道紧连,位于整个地块的山腰,地势较平坦,开阔。规划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开阔的草坪随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衬托下丛植稀疏树林、点缀花卉色带,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风景林地。区内设置游步道、坐凳、凉亭、花架等游憩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忠义广场”是整个休闲游憩区的景观序列起点,广场上的景墙刻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展现出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广场上种植天竺桂树阵为前来观光祭祀的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周边种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缅桂花,纯白芬芳的缅桂花也象征了已故亲人纯洁高尚的情操。“二十四孝雕塑园”位于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园路沿途倾斜摆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雕塑这一现代艺术的设计语言传达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场所精神。人们在此纪念之余,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韵”,千年之“孝”,纪念之“灵”和休闲之“趣”,使得休闲区景观精神化和纪念性兼备。

墓葬区是墓园的主体,坐落在整个墓园的西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墓葬多数建直立的墓碑,在过于追求经济的趋势下墓葬过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破坏了环境,而在本案设计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园”的文化性以及生态性,根据实际需要将墓葬区分为名人名园区、高档墓葬区、中档墓葬区以及大众墓葬区,而根据地形以及植被现状分别规划了以下几种墓葬形式:传统墓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塔葬。名人名园区———位于墓葬区中部平坦地域,紧邻主干道两侧,该区域主要以艺术葬形式为主,如使用艺术墓碑等艺术手法,使得景观具备更多艺术性,另外景观设计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去瞻仰、学习,墓冢不设明显边界,增加人们的参与性,让人们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迹,从而学有所获,思有所得。高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南面,主要是树葬及花葬形式。区域处在较安静地带,墓葬景观根据每个墓主人的生前爱好或意愿,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合,并结合景观置石、理水的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表达对主人的思念中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为主。墓葬摒弃传统墓葬碑与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为生态的平躺于草丛的形式,而墓碑的独特性在此墓葬区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墓碑便选用琴键、乐器等艺术性形式来展现。大众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西面,以传统葬、壁葬、塔葬形式为主,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城市,节约用地必不可少,除了传统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较方便,也体现了这种葬法更为集约、生态,使整个墓区原有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面貌。整个区域主要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有万古长青之意,形态上端庄挺拔,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入口主要由高大乔木配置花坛以及有色叶植物形成入口景观;神兽大道外侧种植珊瑚树绿墙,内侧列植圆柏,彩色灌木带衬托神兽,追求统一和谐中的多变;服务区设置水池景观,铺设木平台,池边与木平台围合处铺以细沙石,里面的三块置石为佛教园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营造安静、祥和的气氛与庄重、淡雅的墓园景观相协调。区域尽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种类,考虑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常绿与落叶之间的搭配,增加该区域的植物季相变化,选用银杏,垂柳等落叶树种以及红枫等有色叶植物,金秋树叶变黄变红增添墓园的纪念气氛。整个区种植设计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传统葬区内,园与园之间种植松柏常绿林相隔,区域区之间种植花、灌相连,墓与墓之间植常青树相衬;树葬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城市绿地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生态性结合成为趋势,在公园化墓园中人们感受到的将是温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墓园景观将在这些新内涵,新形式下发挥其生态、文化、教育、游憩等重要作用,在城市园林景观背景下创造更丰富的园林空间。(本文作者:尹郭铭、刘扬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