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论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论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论现代墓园的规划设计

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人们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之后躯体要入土方能得到安宁。在早期西方就已经将墓园当成了社交的场所,并且形成一种习惯,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几乎所有的墓园都像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人们在其中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心理的不适,墓园是兼具文化与景观的场所,在这里生者与逝者共存,历史与现代交织、灵魂与自然融合。在国内也有很多公墓顺应这一发展趋势,确立墓园主题、立足墓园文化、划定功能分区,注重道路的等级划分及布局、植物文化的选择与应用等等。上海福寿园东园,通过墓碑的合理摆放、园路的曲折、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造一座墓园“公园”。墓园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原始自然的野趣,还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调节城市小气候作出贡献。墓园规划应考虑基址的基本场地情况,例如水文气候、地势地貌、自然资源等生态要素的特征,充分结合场地现状,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不破坏现有山势和植被,坚持因地制宜的景观原则利用各要素,注重景观设计的生态化建设[4],各功能分区在地形处理和平面布置都考虑了因地制宜,结合现状地形进行布局,如生态休闲区应以植物群落造景为主,形成密林景观,能很好的起到调节小气候生态的作用。

墓园总体规划设计根据墓园景观人文化、公园化、生态化三大指导思想,将墓园分为接待服务、休闲游憩、生态墓葬三大区域,规划设计对墓园内各区域功能及景观进行统一安排、合理组织,使得它们有机协调的形成一个整体。接待服务区位于整个墓园的东面,包括入口广场,墓园接待区,以及神道。入口处设置一牌坊传达古典传统的氛围,宽敞明亮的入口广场给人以明朗温馨的感觉,使人们一进入墓园,便感觉不再是阴森恐怖的传统墓地,而是生者精神的寄托之地,逝者灵魂的安息之所。布置时令花卉的花坛与神道、广场一起位于整个墓园的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神道是护送逝者通往极乐世界的必经之路,神兽犹如忠诚的士兵守护在墓园入口,狭长的空间以及整齐有韵律的安置神兽,突显了庄严、肃穆的气势,创造了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起到良好的视觉引导效果,将整个墓园入口同墓葬区联系起来,同时让前来祭奠亲人的人们提前酝酿对亲人的哀思。休闲区与神道紧连,位于整个地块的山腰,地势较平坦,开阔。规划尊重地形地貌的自然形态,开阔的草坪随地形自然起伏,在原有植物群落背景的衬托下丛植稀疏树林、点缀花卉色带,形成亲切宜人的自然风景林地。区内设置游步道、坐凳、凉亭、花架等游憩设施供人们休闲、娱乐。“忠义广场”是整个休闲游憩区的景观序列起点,广场上的景墙刻以“忠孝礼义”为主题的浮雕展现出儒家崇尚“礼乐“”仁义”,提倡“忠孝“”中庸”之道。广场上种植天竺桂树阵为前来观光祭祀的人们提供休息场所,周边种植象征佛教精神的缅桂花,纯白芬芳的缅桂花也象征了已故亲人纯洁高尚的情操。“二十四孝雕塑园”位于通往墓区的道路两侧。园路沿途倾斜摆放刻有二十四孝故事的石板,一旁的雕塑生动地讲述着中国传统的慈孝文化。雕塑这一现代艺术的设计语言传达出公德普及、美德教育的场所精神。人们在此纪念之余,感受到中国文化之“韵”,千年之“孝”,纪念之“灵”和休闲之“趣”,使得休闲区景观精神化和纪念性兼备。

墓葬区是墓园的主体,坐落在整个墓园的西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墓葬多数建直立的墓碑,在过于追求经济的趋势下墓葬过密使得“青山白化”,造成了严重的视觉污染,同时破坏了环境,而在本案设计中一改“公墓”形象,注重“墓园”的文化性以及生态性,根据实际需要将墓葬区分为名人名园区、高档墓葬区、中档墓葬区以及大众墓葬区,而根据地形以及植被现状分别规划了以下几种墓葬形式:传统墓葬、树葬、花葬、草坪葬、艺术葬、壁葬、塔葬。名人名园区———位于墓葬区中部平坦地域,紧邻主干道两侧,该区域主要以艺术葬形式为主,如使用艺术墓碑等艺术手法,使得景观具备更多艺术性,另外景观设计要表述名人生前的事迹,教育后人去瞻仰、学习,墓冢不设明显边界,增加人们的参与性,让人们去了解墓主人生平事迹,从而学有所获,思有所得。高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南面,主要是树葬及花葬形式。区域处在较安静地带,墓葬景观根据每个墓主人的生前爱好或意愿,结合地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合,并结合景观置石、理水的造景艺术手法,创造出独特的园林景观,表达对主人的思念中档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北面,以花葬、草坪葬形式为主。墓葬摒弃传统墓葬碑与碑“排排坐”的形式,而采用更为生态的平躺于草丛的形式,而墓碑的独特性在此墓葬区体现尤为明显,例如墓主人生前爱好音乐,墓碑便选用琴键、乐器等艺术性形式来展现。大众墓葬区———位于墓葬区的西面,以传统葬、壁葬、塔葬形式为主,在人口众多的现代城市,节约用地必不可少,除了传统葬以外,壁葬、塔葬形式使得骨灰的寄存比较方便,也体现了这种葬法更为集约、生态,使整个墓区原有区域最大限度的保持其生态面貌。整个区域主要配置以常绿植物为主,有万古长青之意,形态上端庄挺拔,表达了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入口主要由高大乔木配置花坛以及有色叶植物形成入口景观;神兽大道外侧种植珊瑚树绿墙,内侧列植圆柏,彩色灌木带衬托神兽,追求统一和谐中的多变;服务区设置水池景观,铺设木平台,池边与木平台围合处铺以细沙石,里面的三块置石为佛教园林中最典型的“三尊石”,营造安静、祥和的气氛与庄重、淡雅的墓园景观相协调。区域尽量保留原有植物群落,增加植物的种类,考虑慢生树种和速生树种、常绿与落叶之间的搭配,增加该区域的植物季相变化,选用银杏,垂柳等落叶树种以及红枫等有色叶植物,金秋树叶变黄变红增添墓园的纪念气氛。整个区种植设计因地制宜、选用乡土树种,传统葬区内,园与园之间种植松柏常绿林相隔,区域区之间种植花、灌相连,墓与墓之间植常青树相衬;树葬区最大限度保留原有植物,按照自然生态植物群落的配置模式进行植物景观的营造。

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城市绿地的功能性,以及景观生态性结合成为趋势,在公园化墓园中人们感受到的将是温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憧憬。墓园景观将在这些新内涵,新形式下发挥其生态、文化、教育、游憩等重要作用,在城市园林景观背景下创造更丰富的园林空间。(本文作者:尹郭铭、刘扬 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