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国画园林设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国画园林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国画园林设计论文

一、以“文”生色

“文”在中国画中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画面本身所体现的文意,这种形式的绘画也叫文人画;另一种是在画面上作诗题词。通常文人画家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营造。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强调画面表达诗意,以体现“郁郁乎文哉”。而南宋画院考试时更是以诗句为题令考生作画,如“满院落花帘不卷”,“深山藏古寺”等。着重于从书面诗词中寻求画意,以有限的场景、对象、题材和布局,传达出非常浓厚的诗情画意来。元代由于政治原因,文人画的发展达到了顶峰,画家在画面上作诗题跋,诗书画相互补充,互为融合,表意达志比以往更胜一筹。中国园林是立体绘画的表现,其“文”主要是以匾额或对联,使园林中体现着浓浓诗意与文学意境,而匾额和对联也使错落有致的几栋建筑、花草树木、禽鸟鱼虫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说园》曾指出“有时一景,想看好处无一言、必藉境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所以说题词起到点“景”之笔。苏州拙政园里因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而命名的“与谁同坐轩”,就是“文”“景”结合的典范:在此小坐的游人,抬眼望,或牵动一缕诗意,勾起串串遐思。这一带有歇后语性质的题额,凭一个“谁”字,吸引着前来游人的思索,而词中自问自答的“我”,却把作为游人的“我”,不觉引入了诗的境界,即成了在此抒情的主人公,举杯邀明月清风,共赏天水一色。造园者凭着灵慧的诗心而思接千载,我们在赏游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诗人豪迈而清高的品格。

二、虚实相间,移步换景

园林设计和绘画常主张在“虚”和“实”的结合中营造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以及体现中国山水画的巨大魅力,力求达到“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并在造园中借助建筑小品散发出许多细小的民族特征,让后人在游园中回味无穷。如园林里池塘的建造,在使用自然物体的同时,池里荷花和各种鱼类的加入,增添了园林的生气,动与静两景的组合,使园林中“虚”“实”意境达到一定境界。另外,为了达到移步换景,虚实相间,在园林设计中还经常运用“掩”和“隔”的手法。“掩”是用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比如临水而建的建筑,除厅堂前的平台,为使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营造意境,不论廊、亭、榭、阁,其前部大都架空挑出水上,水似自其下流出一般,用以打破岸边的视线局限;或临水载苇植树,造成池水错落无边的视觉印象。隔是指在水面筑堤作横断,或借廊通幽,或架曲折的石板、木质小桥,或涉水落以步石,恰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这样就可增加景深和景点中的空间层次,使水面有幽深之感。廊由于狭长而通畅,弯曲而空透,除用来连结景区中的各个景点,更使观赏者在廊中行游时,达到移步换景的目的。中国山水画讲究“有笔墨处为实,无笔墨处为虚”的虚实结合的空灵之美,因而常利用留白来产生丰富的艺术形象,“空而有物”、“以空寓情”,给人以遐想。它可以表示山体周围的水面、天空、云雾,使画面产生空间联想和运动。正如汤贻汾在《画荃析览》中所说“人但只知画处画,不知两汉时期汉,画之空出全局所矣,即虚实相生法。”具体的手法主要表现为虚景、借景、框景等。

三、经营位置

中国绘画美学强调章法布局,东晋顾恺之称作“置陈布势”,南朝谢赫在“六法论”中叫做“经营位置”。所谓“经营位置”,也即构图或者叫章法,它主要的要求是画家在作画之前,要对所画物象进行宏观的控制,用艺术的手法把握大局。《山水画论》中指出“山水布局,先从整体出发,大局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穿插细节。”而如何才能做到这种审美的宏观控制呢?清代邹一桂《小山画谱》中有“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然后下笔,则疾而有势,增不得一笔,亦少不得一笔”,所以,中国历代画家从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得出结论,认为在作画落笔之前,必须先有腹稿,即意在笔先,才能一气呵成,完整地把握画面大局。而园林意境的创造亦是如此,计成在《园冶•借景》中写道“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可见,园林在建构施工之前,也必须全局在胸,然后再将胸中丘壑化为园林。中国园林设计者既是画家又是哲学家,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中国园林在建造手法上汲取中国画的精髓——题材、文意、虚实、经营位置等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传统绘画的熏陶下,中国园林体现的是一种在有限的空间中营造无限的意境设计理念,呈现的是一幅“人在画中”的中国画,所以说,中国园林和中国画存在艺术上极强的共性,其意在赏心、理在作画。

作者:靳祺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