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文化视角下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内容摘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在进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同时,设计者要遵守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和聚焦性等原则,聚焦城市的街巷、城市边界、城市节点和城市标志性建筑等重要区位节点,把握好公共艺术品的视觉表现效果、体量与尺度、材料与色彩等设计要素,构建出能够体现城市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艺术品。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公共艺术品艺术设计

一、城市文化的本质特点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主要原则

城市空间之中的公共艺术以城市环境为主要背景,与城市的其他要素一起,是城市文化的具体的反映。公共艺术作品在选定内容、确定大小、设计形态等方面都要考虑好城市的历史文化要素。那么什么是城市文化呢?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市文化是每一个城市在其特色地理环境、交通环境和历史环境之上所形成的具有自身特点文化内涵,这种城市文化不仅包括精神文化还包括了大量的在物质方面的积累”[1]。具体而言,城市文化具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聚焦性。城市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文明的储存、散射、创造和聚合的作用,历史上各大文明的都市都证明了城市文化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2]。西方工业革命后,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从小城市转入大城市。城市的这种人口上凝聚力逐渐的形成了文化上的向心力,每一个城市都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如上海以便利现代的都市文化著称,成都以娱乐旅游的休闲文化著称,合肥以科技技术为主的现代化文化著称,各个城市都凭借着自己的文化特色而吸引外来人口的进入。二是多元性,随着生产力和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城市的聚焦作用也就越来越明显,与此相应的是城市中旧的文明惯例不断发生结构重造,文化以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形态进行呈现,城市在凸显一种特色文化的同时也同时在满足着不同人群的更多元的文化需求。以深圳为例,改革开放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国家的政策红利下,短短数年间从一个小渔村一跃而为一个工业高度发展、科技高度发达、文化高度包容的移民城市。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深圳对境外投资者和境内优秀人才的吸引,在新时代号角下爆发出新的生命力。三是地域性。城市是在历史长河中一点一滴的积累发展起来的,很多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受到过损害,但仍能依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延续至今,这些城市无疑都具备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例如山西特有的三晋文化、青岛特有的齐鲁文化、成都特有的巴蜀文化、重庆特有的荆楚文化、杭州特有的吴越文化等,这些城市的文化特色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所沉淀下来的宝贵财产。由此,可以看出,城市不仅是居民生活的场所,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在时代和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这种历史文化特征理所当然地应反映在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之中。也就是说,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和聚焦性应该成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主要原则。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区位要素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人们对一个城市的整体的感知和综合的评价,这种感知往往是剔除了具体分析后对城市的直接性经验。城市形象的主要部分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部分,包括城市的代表性建筑、绿化系统、公共博物馆、公共艺术场所等,这些也都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核心要素。一是城市的街巷。街巷是人们进入城市、感知城市的主要地点,同时也是公共艺术放置的主要场所。游客在进入某一个城市中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街巷,街巷的延续性使游客能够在观赏城市景观的同时获得对城市整体性的把握,而在街巷中设置公共艺术品则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游客感受到城市文化的特色和内涵。二是城市边界。城市边界是人们进入城市前会特别注意的地方,在这一区域设置公共艺术品会增加游客对城市的印象,与其他城市与众不同的城市边界设计是提升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在城市边界设计上做的都还不够,普遍的运用千篇一律的某某城市欢迎您的口号标语,此外,由于很多城市都将工业厂区迁移到城市边境地区,这些厂区使得游客一进入城区就感觉到十分的不适。三是城市节点。所谓城市节点指的是城市主要街道的交汇处和主要区域的毗连处,这些节点往往是一个广场、一个商区等,这些节点基本上是城市人流的聚集处,同时也是外来游客的主要游玩的场所。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些地区设置具有标识性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3]。例如,成都市春熙商圈红星路上巨型“大熊猫爬楼”的景观设置就别具一格地凸显出成都的大熊猫这一旅游资源。四是城市标志性建筑,每一座城市都应该有标志性的建筑,这些建筑往往会成为该城市的地标,并且在整体上与其他建筑构成对应关系。这些建筑物在凸显现代化的城市律动的同时还需要凸显出城市的文化特色,例如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悉尼的歌剧院、武汉的黄鹤楼、上海的东方明珠塔。这些代表性建筑都能直接彰显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帮助人们感知城市在历史和现代交接口上的独特魅力。

三、公共艺术品设计的具体要素控制

可以看到,公共艺术品的设计既要注意到城市文化的地域性、多元性和聚焦性,同时,也要注意到街巷、城市边界、城市节点等区位因素。而在具体的主题选择、功能控制、体量尺度以及材料与色彩等要素的控制方面,城市的公共艺术品设计应该注意哪些要素呢?一是要注意公共艺术品主题和内容选择。公共艺术品的主题的选择要注意到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精神,选择与城市精神相契合的主题。这些公共艺术品往往通过具有纪念意义的雕塑、主题公园等形式反映。例如,北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通过写实和浪漫主义相互结合的方法,展现了共和国建立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同时也凸显出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重要地位。武汉的武昌首义文化园区则以辛亥革命的文化遗迹突出的表现了武汉人民敢于斗争、敢于创新的大无畏精神。武昌首义文化园在改造升级后还讲生态理念、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利用蛇山与紫阳湖的自然景观打通了游客的视线走廊,让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自然景观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打造出了一张具有武汉特色的靓丽的公共艺术名片[4]。二是要注意公共艺术品的视觉表现效果。公共艺术品的表现形式是极其多样的,除了具有突出文化特色的作用外,还具有装饰、象征的作用。公共艺术品在设计的过程之中通过空间形式、艺术表现和构造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视觉表现效果。人们在对公共艺术品设计的同时,需要注意根据游客观赏角度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步行的近观公共艺术品设计要注意在外形上凸显简单简洁的特点,同时要刻画好公共艺术品的各项细节。在乘坐游轮、车辆进行观赏的公共艺术作品则不需要对细节过于强调,但是需要凸显出鲜明的主题特征,表现出恢弘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要注意与周围景观的相互融合。以自由女神像为例,其地点纽约海港内自由岛的哈德逊河口附近,整个雕像高达46米,恢弘巨大的气势极具冲击力地向游客表现纽约这座城市追求自由、平等的城市精神。三是要注意公共艺术品的体量与尺度。公共艺术品的设计尤其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确定好自身的比例大小。这是公共艺术品能够人审美享受、准确传达文化内涵的关键要素。在较为开阔地带、表现较为宏达主题的场所应该设计尺寸较大的公共艺术品,例如,里约热内卢的基督像和四川乐山的佛像,这些表现宗教主题且以群山为背景的公共艺术品可以选择较大的体量。相反,像武汉江汉路步行街的卖热干面的老人像这种反映市民文化的公共艺术品则应该选择适合较小规格的材质,显得有亲切朴实的感觉。四是要注意公共艺术品的材料与色彩。公共艺术品长期暴露于外部环境之中,极容易受到风雨的侵蚀。然而,公共艺术品作为城市文化的象征必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表现城市文化的历史沿革。因此,公共艺术品的材料与质地也非常重要,要选择那些既有艺术表现力同时也耐腐蚀的材料。在以往的条件下,多采用石质材料为公共艺术品的主要材料,如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特农神庙,这些延续至今的建筑物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重要地标。近代以来,招合金、不锈钢、混凝土、陶制品、玻璃纤维等新材料的快速发展,公共艺术品材料的选择也越来越宽。例如,法国巴黎的活跃之泉就采用了不锈钢球材料和水体,于古老的宫廷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整个艺术品在光线的照耀下迸发出迷人的光线,整体营造出了如梦如幻的色彩效果[5]。

结语

城市公共艺术在我国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概念。总的来说,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将抽象的城市文化具象化为艺术品的过程中,设计要充分尊重城市文化的本质特性,既聚焦又多元地表达出城市文化的内在含义。同时,设计师还要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考虑艺术品的视觉表现效果、体量与尺度、材料与色彩等设计要素,让艺术作品能够成为承载城市文化、传播城市现展脉动的重要象征。

参考文献:

[1]李琳.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6).

[2]任思敏.浅谈城市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表达[J].现代装饰(理论),2014(3).

[3]汪臻.失落与回归——对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中的思考[J].美术观察,2015(4).

作者:王秋晨 单位: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