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明代园林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明代园林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明代园林艺术论文

一、壶隐神话悲情退

一拳芥纳容五岳而时至明代,壶隐文化依然存在,只是已经渐渐失去了文人墨客的悲情色彩,转而与拳石勺水一样融入园林艺术中来。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发端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当时,以自然环境中的景色为园开始大规模出现。至唐宋时,园林艺术形式发展成摹写山水自然、效仿名山大川,园林工匠磊土石、凿水池,将自然环境缩小至一个固定的园子中来。特别是自从拳石勺水的审美价值在宋代被广泛认可后,即便是方圆尺丈之内亦可造园,实现了园林艺术从摹拟自然山水的写实到效仿名山大川的写意间的完美过渡。明代万历年间,以好搜集奇石闻名的林有麟撰写了四卷《素园石谱》,在自序中他说道“:吾曾尝法书名画,鼎彝金石足以自远。然石近于禅,虽于九州外,亦可以一拳芥纳五岳。”[2]73由此可见,宋代的拳石勺水到明代更上一层楼,正恰如“石中藏机锋,拳石纳五岳”。虽然如神话般的壶隐文化在明代已经褪色,但隐逸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人文现象并没有消失,而且对明代园林艺术依然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纵观世界历史,隐逸现象唯有在中国波及历代封建王朝,尽管这一现象于历朝历代隐显不一、轻重有别,但客观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必然影响到了明代的方方面面。例如明代文人画家非常热衷于隐逸山林的绘画题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园林艺术匠人的审美趋向。

二、服务园主抒抱负

公共园林自然成明代园林艺术作品繁多,要一一记述恐“罄竹难书”,唯有对其进行分类,以类别记述为宜。明代园林艺术可分为皇家园林艺术和文人士大夫园林艺术。尽管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中,相互之间的经济地位差异性很大,但属于他们的园林艺术依然有其共性。这类园林所服务的对象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受教育的程度都比较接近,所以他们的造园品味比较高,与他们的身份也比较相符。更重要的是,这类园林大多是他们抒发抱负情感的场所。而不同园林之间的区别无非只是奢简程度、园林形式和园林规模等表面工程不同罢了。皇家园林艺术,是为皇家服务的,因此供皇帝居游的皇家园林也往往透射出一种权倾天下的霸气[3]155。事实上,皇家园林也是明代一些有作为的皇帝效仿先贤、附庸风雅、高谈阔论的场所。除了上述两类明代园林外,还有一种园林被称为公共园林。这种园林没有固定的属性,皆因其所有权没有明确指定。它不像文人士大夫园林和皇家园林明确归属私人所有,且只服务于园林主人,它是对公众开放的,服务对象不止一人、也不确定某一群人。明代公共园林的构成比较复杂,它可能是上述两种园林中的公共游赏区,可能是寺观园林,也可能是某个不知名、但景色秀美以至游人如织的场所,当这一场所长时间对公众开放时,就形成了惯例,成为天然的园林艺术形式。但这种形式在明代并不会存在太长时间,因为它逐渐会被人工兴作所发展、代替。明代其他种类的园林艺术形式还有衙署园林、书院园林等,甚至还有幻想出来的纸上园林,不一而足。充分反映了明代园林艺术文化的兴盛。

三、江南名园依经济

阳明心学促新艺江南一带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温暖。到明代时,江南成为全中国最重要的粮仓,商业和手工业繁荣,经济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在物质条件充裕的大背景下,江南辈有人才出,文人墨客皆喜聚集于此,造就了江南文化教育水平的全国领先地位。更何况,江南历来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文人士大夫首选的造园之地[4]174。与南方优越的气候条件相比,北方的气候比较干燥,雨水不如南方那么充沛,很多农作物并不适宜在北方生长。尽管如此,中国北方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从来都不失文化色彩,而且文化特色气息独具。例如北京在明代时是国都,自然明代的皇家园林要在此选址。此外,经济、文化的发达,让文人、商贾同样也云集于此,所以也有不少文人士大夫以及富商巨贾在此造园。明代园林艺术有比较强的经济依赖性,这就决定了明代经济发达的地方其园林艺术也比较繁荣的历史事实。园林艺术以经济为基础,但却绝对是以文化为内涵的,所以历朝历代的园林艺术风格直接源于该朝代的文化趋向。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大约出现在两宋时期,所以这一时期的园林数量多、质量高、分布广,对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变化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当明代中后期私造园林之潮兴起时,无论是园林的布局还是园林的意趣审美,皆有比较明显的宋代痕迹。然而,明代园林与宋代园林并非简单的继承关系,明代园林也绝不是宋代园林的复制,而是有与其文化特色相一致的独特艺术魅力。特别是在王阳明心学发展的思想文化影响下,没落的复古思潮与不断崛起的竞陵派、公安派性灵说形成了鲜明对比。沿着这种文化的发展轨迹,明代园林逐渐走出宋代园林的影子,演变和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特色。例如明代私园,其占地面积与宋代私园相比逐渐缩小,从两宋时期的壶中天地变幻成芥子须弥;在建立了三教合一理论后,明代园林中藏书楼、丙舍、精舍共处“人作天开”的景致巧丽环境之中;逐渐深入人心的王阳明心学,让明代园林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多出了不少主观审美的内容;至明代晚期,思想界、文化界以个性高扬为潮流,反映在园林艺术中同样也是意趣高远,园林个性极为突出。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明代园林与明代文化一脉相承的关联性,也证明了明代园林并非对前代的简单继承,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艺术发展。

四、园居受道涤志气

陶醉园林助诗兴与其他很多艺术作品偏重鉴赏轻于实用相比,明代园林艺术对两者均有兼顾。在明代,园林不仅是赏景之地,也是赏玩之所。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明代园林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文人士大夫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的创作欲望。因为,说到底,园林艺术首先是封建专制社会和政治的产物。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地位,逐渐形成了这个群体的双重人格。在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都以道自任终身,若意合则出仕,反之则于林下隐居,以自爱守道明志。生活于明代末年的文学家张鼐曾说“:园居可涤志气,观事理。若以蓄其大,施其用,园居可成事业矣。”像张鼐这样的文人士大夫在明代还大有人在。他们以园林为精神寄托和生活寄托,努力于园林之中保持独立人格,坚守道统,不辱文人士大夫之历史使命。在他们眼中,园林除了是环境优雅的栖身之所外,更是守道明志的一种标志。而园林对他们的意义其实更侧重于后者。由此可以看出,明代园林的生态意义远不如它的政治意义。也就是说,明代园林的细微精致景观自然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容纳大批文人士大夫万千思绪的文化、政治实用功能。具体而言,文人士大夫赋予园林的实用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园林活动上。首先是藏书活动。明代有很多私园都设有专门用于藏书的堂楼。例如祁彪佳寓园中的八求楼,楼内有藏书数以十万计,是明代越中地区最远近闻名的藏书楼。其次是赋诗宴游活动。明代用来赋诗宴游的园林一般都比较大,例如梁家园、李皇亲新园、谐赏园、寓园、弇山园等都是面积较大的自然山水园,园中可行舟共游,其环境很能激发文人士大夫的赋诗雅兴。此外还有啜茗博古活动也是明代园林的重要活动之一。制茶品茶和收集古玩文物是明代文人士大夫的两大高雅爱好。除了藏书之外,很多园林还兼藏古帖名画、古器古物。文人士大夫在园林中品茶之余,还鉴赏文玩、摩挲钟鼎,陶醉于园林的奇峰灵水、鸟篆蜗书之中。

作者:张强 单位:平顶山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