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论文

1道家思想园林艺术的相通之处

1.1道家思想与园林艺术精神的相通之处

1.1.1“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中国造园艺术对自然态度的总概括是“道法自然”,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总的艺术法则。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思想和审美法则源于哲学思想和宗教思想,它主要源于道家的“道法自然”。由于在这一哲学思想引导下园林设计的元素有不同的形式美法则。受这种“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造园艺术就视自然为师为友,“师法自然”。这里庄子尊崇“天道”、贬斥“人道”的倾向异常明显。所谓“天道”,就是自然无为的状态。它是与“人道”相对立的,因为“人道”是一种非自然、人为的状态。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特辟“自然”一品:“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因为道是自然的,如春花之自然开放,如年岁之自然流转,艺术创作也就要“妙造自然”(《二十四诗品•精神》)。文学如是,园林更应如此。因为文学创造的世界只需在心灵展开,而园林创造的世界还要在现实展开,要能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它必须给人一种真实的山林印象。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只有这样的园林,才能符合人们寄意山林的初衷,“凡尘顿远襟怀”(计成《园冶•园说》)。因此,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园林著作,《园冶》高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园说》)的大旗。这一思想贯穿全书,略举几例以佐证:掇石莫知山假,到桥若谓津通。(《相地》)岩、峦、洞、穴之莫穷,涧、壑、坡、矶之俨是。(《掇山》)有真为假,做假成。

1.1.2“无为”明代计成的《园冶》中出现的“无否”与“虽由人作,宛如天开”这一美学命题,其精神内涵便是道家思想。道家重自然,抑人工,这一命题其实也说着了园林文化的“无为”本质。园林本为“人作”,倘不是“人作”,这世界上本来就不会有园林这种广义建筑文化,从这一点看当然并非“无为”。但是,园林文化与宫殿、坛庙建筑文化相比,一主退隐休憩、澹泊冲淡,一主功名进求,灼华热衷;一在出世,一在人世;其哲学一为儒,一为道是很显然的。道是“无为”。离宫殿、坛庙而就园林,便是心理思想上的“无为”。因此,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虽由人作”,其哲学与美学底蕴却在于道家的“无为”思想。

1.1.3“贵柔”与“尚曲”中国古代无论讲什么园林文化,都离不开事物的曲线之美,也揭示了“道”的这一文化节底蕴。“道”性至柔,柔则必曲,古代园林文化当中的“曲”,确是道家“阴柔”、“贵雌”文化哲学思想上的表现。在中国古代园林,都以曲线见长,无论是园林中的建筑物,还是山水道路、草树花卉,都具有丰富的曲线之美。一般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其曲线美更强烈、更婀娜多姿,显得理逗人。曲线代表着柔和、流动感和丰富性,这样的特点在苏州园林中的桥、廊、墙,以及驳岸处、建筑、花坛等处处都有。中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线都顺应成自然的曲线;山峰起伏、河岸湖岸弯曲,道路蜿蜒,植物配置也避免形成规则的直线,总要高低错落、左右参差,形成自然起伏的林冠竖向线和自然弯曲的林冠投影线,即使是亭台楼阁等人工的建筑,也把其屋顶起翘形成自由的曲线。

1.1.4“有与无”“虚与实”虚实相生。虚实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不可缺少的造园手法,遵循着“实者虚之,虚者实之”的规律,因地而异,变化多端。通过叠石的山峰、曲径的廊檐、层叠的树林、灵动的水域,以实代虚。假山实体的坚实有力,峰上的“漏、透”使得假山实而不死;曲径的廊檐,在墙体上广开漏窗并造型各异,墙外景致若有若无;林中置径,植物高矮错落,疏密变化,丰富了景点的层次和意境;园中置水,以水面倒映衬托庭园,若隐若现,飘渺虚幻等等。同时还通过影、风、色、香、光等来共同完善了中国古代文人园林艺术的意境美结构,对园林中意境的构成起了重要作用。如“留得残荷听雨声”、“云破月来花弄影”、“粉墙花影自重重”等这些诗句在中国古代文人园林中都是形象写照。而“远香堂”、“留听阁”、“烟雨楼”、“月到风来亭”、“荷风四面亭”等更是应用虚景而形成意境的代表。

1.2道家思想与园林要素运用的相通之处

1.2.1理水中国园林景观设计讲究“无水不成园”。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元素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中国古代园林景观设计还是国外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倍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水景的塑造在古典园林中,一般不以宽阔冗长见著,水域边沿自然延伸,若断若续,曲折婉转,似尽无尽。有些古代园林原本就是自然之水,并不是人工平地挖掘而成,也是要通过一定的人工手段,来改变它自然的形态,让它与自然之水更为神似。这里面的水景平面布局的曲线是到处可见。也是中国的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苏州网师园中的水体又似花园以水置景,精巧秀美;各具特色,疏朗典雅,保持了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古韵,“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道家思想。

1.2.2叠石掇山中国园林中的石山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构景元素,它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艺术特点是:根据错综复杂的自然山势,随形随势,把自然美和人工美和谐地融为一体。中国古代园林的平面布居为自然山水式,而不是西欧古代的几何式。叠山理水,模范自然,以曲致为上。以叠山而论,无论苏州环秀山庄的假山、扬州片石山房的假山、个园假山、小盘谷假山,还是常熟燕园的假山、上海豫园的大假山,莫不尽然。陈从周说,比如上海豫园的大假山,“其下凿池构亭,桥分高下,隔水建阁,贯以花廊,而支流弯转,折入东部,复绕以山石水阁,”这是说大假山位于曲折蜿蜒的园林环境之中,其“山路泉流纤曲,有引人入胜之感。(陈从周《园林谈丛》)

1.2.3植被植被在园林要素中是非常重要的,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其进行艺术性的加工是不可免的,然而这种加工是以不损害其自然风韵为基础的。或者可以说,通过人工,使花草树木显得更像自然,无论就其空间安排还是平面布局以及其与园林其他景物的因借得宜等等,都要经过美学构思,不露人工痕迹2.2.4亭在中国园林的亭,或玉立于小丘之巅,或濒水而建,或隐显于藤萝掩饰之际,或凝伫在幽草深处,既是园景的重要点缀,又是游众休憩之处。亭有独立亭,半依亭之别,前者俏然独持,后者与廊、壁相连;亭之平面有圆形、扇形麦收梅花形;亭之顶以攒尖式为多见,歇山顶也很普遍。“重盖峨峨,”多少曲线组成了美的“合奏”。又如曲廊、波形廊或回廊、爬山廊等,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水廊、网师园的曲廊、射鸭廊,沧浪亭的复廊以及颐和园的长廊等等,透逸多姿,依势而曲,又能为游人作引导作用。

1.3道家思想与园林空间布局的相通之处

1.3.1有无相生,虚实结合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老子的“有无相生”理论应用在古典园林中,可以体现在实体的“有”与抽象理解上的“无”。这里的“有”是指“门、窗、墙、廊”等,通过“有”的表述营造一种主观上的“空无”。虚就是空,是空灵,是“无”;实就是实在,是“有”。在空间处理上,中国古典造园“命意在空不在实”,在某种意义上虚比实更重要,只有虚空的存在,才会有灵气的氤氲流动,才可以“有器之用”“有室之用”。中国古典园林运用虚实对比的手法来突破有限空间,使空间曲折变化,虚实结合。

1.3.2化有限为无限古典园林“有限之无限”的空间意象来源于道家美学。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是通过现有结构元素的合理组合来达到视觉无限的景观感受和精神超越。在有限的园林空间里,通过各要素的分隔、穿插融合,扩大了有限空间的视觉效果,趋向于实现园林空间的无限性效果。造园时往往通过远借远山、天际等悠远之景,拓展视域,远化空间。这种手法突破了园林自身基地范围的有限界域,突破了山水的有限形质,使人的观赏目光从园中景物伸展到无穷远处,从而启发审美者在观赏中从“有”导向“无”,从“实”导向“虚”,从视觉感受导向心灵的欣赏与体悟。

2结语

道家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影响、浸润着园林,成为园林创作的主导思想、造园实践的理论基础之一。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参与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生与发展历程,且对西方园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西方造园家对道家哲学思想百学不厌的原因。目前,重人文、重环保的设计趋势也与道家“朴素自然观”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启发我们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并适当地运用到现代园林设计中。对于中国园林景观设计,在今后的道路上,围绕着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道家哲学思想的借鉴和应用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易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