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山水画对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山石

叠山堆石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最典型、最独特的造园手段,它从传统山水画中借鉴了许多理论依据,造园者以丘壑为笔墨、以山石为皴擦,创造了江南园林深远如画、质感丰富的意境。下面笔者就分别从皴法对叠山的影响和山石画法对堆石的影响两方面对此进行详细分析。首先来看中国画皴法对叠山的影响。皴法是中国山水画中描绘山石结构、质感、纹理与立体感的绘画技法,其依据笔墨运动变化及用笔方式的不同衍生出30余种笔触形态各异的皴法。江南古典园林艺术借鉴了皴法强大的表现力对叠石方式进行丰富和改进,如江南园林中假山堆叠的“压掇法”就是来源于山水画中的“折带皴”、“拼掇法”来源于“斧劈皴”、“随致乱掇”来源于“乱柴乱麻皴”等。以素有“假山王国”美誉的苏州狮子林为例,设计者借鉴了元代画家倪云林创始的皴法“折带皴”对湖石假山进行堆叠——层次结构明显的方解石和水层岩纵向叠砌,或含蓄、或弥蒙、或苍劲、或厚重,极富艺术魅力。其次来看山石画法对堆石的影响。中国山水画技法图谱《芥子园画传》曾提到在画石时,石头要大小有别、距离适度,既不能将石头单独置放,又不可将大小相近的石头置于同一景别中,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石头的奇趣和生动。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江南园林艺术,造园者在置石时,大多会“两块、三块拼叠,上大下小……或数块掇成,得两三大石封顶(计成《园冶》)”。这种三五参差、大小各异的置石章法令山石似有飞舞之势,倍添山林野趣。除此之外,中国画技法中“瘦、漏、透、皱”的山石美学原则也对江南园林的堆石产生了极大影响,造园者以“瘦漏生奇,玲珑安排(计成《园冶》)”的总体思路对山石进行挑选和布局,使之最大限度呈现出传统山水画的稚拙美。如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就选用了“瘦”山石——孤崎无倚、当空兀立的太湖石如同一位秀挺傲立的女子般散发着清新脱俗之美,十分富有意趣。

二、理水

山是园林的骨骼,水是园林的血液。《画论》曾云:“水令人远,石令人古”“水因山转,山因水活”,这明确指出了山水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也非常重视理水,尤其是江南园林更是有着“无水不成园”之说。由此可见,传统山水画与江南古典园林对“水”的态度是同根同源的。下面,笔者就分别从师法自然的意趣和开合变化的形态两方面详细分析山水画对江南古典园林理水的影响:首先来看师法自然的意趣。中国山水画讲求“师法自然”的意趣追求对江南古典园林的理水风格有着深刻的影响。造园者们将湖、池、潭、湾、瀑、溪、渠、涧等自然界中存在的水体经过模仿与再造置于江南古典园林中,力求使园林理水展现出“虽由人造、宛自天开”的情趣。以苏州拙政园为例,造园者引苏州河网的活水入院,水池均建造为不规则的形状,水体驳岸曲折、迂回、婉转,于梧竹幽居、远香堂、小沧浪等位置形成湖、池、潭、溪、瀑等景观,其水体如同一幅山水画清逸恬淡、自然和谐,十分富有传统意趣。其次来看聚散开合的形态。聚散开合是传统山水画中的一种画水章法。画家往往通过笔墨聚散、松紧的形态来表现“水”的形态,使整个画面中形成开与合、聚与散的对立,从而令整个水体景观既有起落变化,又能协调一致,达到恰到好处的变化统一。江南古典园林就借鉴了这一章法对理水方式进行了丰富,其以“大分小聚”为基本原则对水体形状进行自然式改进,使得水面有开有合、有聚有分。以网师园为例,园中水体从四面八方萦回环绕、迂回曲折而来,最终于水光潋滟、开阔明朗的濯缨水阁汇聚,变化万千而又和谐统一。

三、植物

植物是园林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素材,其不仅可以单独构成充满生机、繁花似锦的花木景观,还可同山石、水体、建筑等要素相搭配,作为整体景观的前景或背景美化、点缀园林。在江南古典园林艺术中,植物无论是作为主体还是配景,均呈大小有别、疏密有致的培植布局,这同山水画中忌整齐、忌对称、忌规则的章法原则相一致。下面笔者就分别从两方面展开进行详细分析。一是宾主有序。中国山水画在植物描绘方面非常注重宾主关系问题,其讲求“配景烘托”“主景突出”的原则。江南古典园林受其影响对植物的主宾选择和培植形态进行了规范,造园者一方面将松、柏、桦、槐等植物作为“宗老”植于园中形成主景,另一方面在同种植物配置的空间层次上遵循宋代画家米芾《论山水画》中所言的“主树欹,客树直;主树直,则客树不得反欹矣”的配置原则。以沧浪亭为例,造园者既在中心位置栽种了挺拔的柏树,又在四周墙下和亭边种植了低矮、蜷曲的龙爪槐,两种植物配搭一直一弯,颇有山水画恣意、洒脱之感。二是“孤”“丛”适当。江南古典园林中孤植和丛植的方式参考了中国山水画中“古树四枝”和“二株、三株”画法。具体来讲,孤植时,造园者通常会使用修剪、缠藤、断根等手法对孤树的枝干进行造型,以突显其姿态潇洒,虬结苍劲的美感;而丛植时,造园者则会借鉴《山水画论》中“一俯一仰,一欹一直,一向左一向右”的二株画法和“二株宜近,一株宜远,近者宜曲而俯,远者宜直而仰”的三株画法对多棵树木进行布局。以耦园为例,织帘老屋墙角处就采用了类似于三株画法的丛植法,三棵树中较小的两棵枝条呈横向展开状位于近景处,较高的一棵枝条挺立位于远景处,三棵树左右互让,穿插自然,带有浓厚的山水画韵味。

四、建筑

厅、堂、轩、亭、台、楼、阁、廊、榭、舫等江南古典园林建筑不但要满足一定的园居需要,还要具有可望、可游、可赏的艺术属性。为此,古代园林设计者们借鉴了大量山水画的造型与构图方式对建筑的结构与布局进行完善,使其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奇巧、优美而富有绘画意趣的风格。下面笔者就从位置与体宜、框景入画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首先来看位置与体宜。《芥子园画传》曾提到:“凡房屋画法必须端详山水之面目所在,天然自有结穴,山水有人居,则生情。”这一因地制宜的章法策略影响了古典园林艺术的建筑布局手法,促使其形成“贵在位置,精在体宜”的风格。在江南园林中,造园者会根据园林的整体格局以及园林的历史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客观时空条件对总体建筑布局和细部景致安排进行规划,使建筑融于山水之中,达到“天人合一”的造园境界。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造园者采用弧形廊桥将两边的亭台连接起来,使游人从远处望去,廊桥架于水上宛如彩带飞虹般美丽。这一建筑设置既增加了区域景致,又为游人提供了更多的观赏路径,完美诠释了“贵在位置,精在体宜”。其次来看框景入画。中国山水画散点透视的绘画方式使得我们将画面中各部分截取出来都可单独成画。这一思想对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建筑门窗设置起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造园者多将门窗开于景观前方与侧方,方便人们以门窗为画框,从中领略景观的最佳构图。以艺圃延光阁为例,造园者将门窗开于水景侧方,这样,人们从室内望去就能看到观水亭位于左侧、假山位于右侧、水景正在中央,再搭配前景、中景的水岸植物,窗中之景就呈现出了意趣盎然的山水画气质。中国传统山水画同江南古典园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都是借自然山水抒发情感与精神的艺术形态,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和情景相融的意境美。作为当代艺术工作者,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探求二者的相通之处,同时借鉴其他姊妹艺术的精华,以自身实践将古典园林艺术发扬光大。

作者:袁军 单位:西京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