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山水画特色园林艺术论文

一、构图布局的山水画特色

在古代山水画中构图布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郭熙言:“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又如北宋的李成《画山水诀》云:“凡画山水:先立宾主之位,决定远近之形,然后穿凿景物,摆布高低”。根据画面的需要,取一大山为主峰,其余则是次峰,取景主次非常明确,有了明确的主次取景,并且运用诸多对立法制,包括主次关系、虚实关系、繁简关系、参差关系、疏密关系等,进行画面内容的布置,从而确保有良好的构图意识。在山水画的绘画中,第一步是构图过程,第二步是布局过程,这是在确立构图后,进行布置整体布局的,最后一步是调整局部。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对山水画中山石的配置和建筑的安排也有深刻的研究,尤其是在他的《山水诀》中体现,有“主峰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回抱处僧舍可安,水陆边人家可置”。也就是说山水画中,山水就是主,而云烟、房屋、人物、树石、禽畜和楼观都是宾。主次构图问题研究对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山水画的构图和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布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性,因此,传统园林造园借用了大量传统山水画中的构图手法。如在王维在《山水诀》中的造园手法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较为理想的造园环境,在造景布局时山水为骨架,把主体山水进行突出,其次是配景用植物屋宇、道路桥梁来点缀山水,众多景物高低错落、层苑叠嶂,实而不塞,虚而不空,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厚实得当,进退变化的层次关系。在统一中求变化,把山水画美的效果表达的淋漓尽致,暗合了山水画画论。

二、意境的山水画特色

所谓“意境”是超越了具限的物象,到达了一个无限的四维空间,展现出那种即景生情、错落有致、虚实相生和灵动着生命律动的风韵无穷的诗意环境空间,以此对人生、物象和历史等各个方面获取一种具有一定哲理因素的感触和领悟。著名画家钱松在《画语》中曾说:"从意境上用功夫——从'神’从‘气韵’上用功夫……好画总是意味深长。"所以说在我国山水画中往往赋予了花草植物以不同的特色和品质,例如梅花象征着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而牡丹花则代表国色天香和雍容华贵的特质,竹子的高风亮节和刚直不阿的民族气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和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在一幅画中,只能通过情景中才能有,这常常用来作为品格的象征。在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意境追求已是久远的,借助于山水、草木和建筑构成的,可以说中国园林和山水画是相生相长一同发展的。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与诗境、画境在美学上的共同之处,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或者是一片有限的风景,也不是自然景象的简单再现,而是赋予情意境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意于景,都是“境生于象外”,是要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来。傅抱石先生在《谈艺》中指出:"缺乏隽永的意境、缺乏感人的艺术魅力,只能是风景说明图。”在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造园者在造园时,他们有自己的设计,种植花草、叠梁架屋和堆石凿水也不是随意地进行,他们更多的是用智慧与情感在构造园林的景观。我们就会发现某些小型山石、水体会不知不觉地给人以"咫尺山林”"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的意境心理反应。如苏州园林对景物旳安排可谓巧夺天工,借用亭台、楼阁、假山、漏窗等景物作为天然的屏障,构建出“步移景异"的意境,人们步入园中,难以将园林全貌一览无遗,而只能看到园景一角,随着观赏位置的变换,观赏到的景致亦发生变化。独特山水画特色在苏州园林中的运用,使观赏者在原本极为有限的空间面积中体会更为丰富的景观及深远的层次,拥有极大的空间感受。又如苏州留园的入口处利用漏窗、云墙、月洞和曲廊等这样时闭时开的变化,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还能能引发游人"庭院深深几许”的思想感叹,强化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意境美感。

三、虚实结合的山水画特色

《易经》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也就是说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都是阴与阳相互对应的作用,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好比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虚与实、强与弱、男与女等。“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山水画讲究的意境之美,山水画中的空白和实染构成了流动的一虚一实、一静一动、一明一暗、一阴一阳和相互转换的结构空间,一般有形为实,无形为虚。虚就是留白,留白处具有代表云、水和天等不同物象,或白云缥缈,蓝天清澈,让人产生无限宽广的想象空间。留白在中国山水画空间布局中是一种艺术的手法,在山水画中往往会体现出流动而又婉转的“虚"(阴)和“实"(阳)的空间意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阴一阳谓之道”旳观念,也是画面气韵生动的因素。中国山水画章法中的留白,看似什么都没有画,其实却有一种笔墨经营,空白就是画面,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画比实体更加具有意味,即所谞形象的延续。我国山水画和传统园林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我国传统园林造景十分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可以说我国传统园林在发展上很大程度受中国山水画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和传统园林在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上具有相互之间的影响。而富有诗情画意、文人气息的山水画的园林艺术特点,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园林艺术就是山水画的模仿与翻版程。在园林艺术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受到山水画的影响,同时也很大程度上促进山水绘画的不断发展,并形成"以画入园、因画成景”的过程。明末时扬州望族郑元勋的园林,在建筑风格上朴素而简洁清淡,扬州文人茅元仪看到郑元勋新筑的"影园”后,就生发感慨,觉得自己虽然藏画多,但是都不及郑元勋园林之入画。虚实对比在中国传统的造园上使用非常普遍,以空间的处理及布局为例,中国传统园林不仅需要运用建筑、山石、道路、植物等实体要素表达空间,而且需要运用水体、水面等虚景要素烘托实景,体现变幻莫测的诗情与画意,扩展园林空间。如杭州西湖最大的岛屿三潭印月,环湖四周围是环形堤埂,岛中有湖,水面划为“田”字形,景观迂回曲折,山是实,水是虚,水中有岛,岛中有地,岛上有石塔鼎足而立,球形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山光水色美不胜收,有"月光映潭,塔分为三"之说,更是烘托出一种空灵、宁静的意境。游人在游园中可以找到理想的世外桃源,使得自己的思想得到更好的放松,有脱离社会、远离尘嚣之感,达到内心的安适、精神放松的境界。可以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是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作者:任秋钢 单位:宜宾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