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利用触觉教具提高盲生语言能力探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利用触觉教具提高盲生语言能力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利用触觉教具提高盲生语言能力探究

【摘要】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触觉教具,有助于营造直观生动的语文学习环境,帮助盲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形象知识,建立正确的词语概念,提高盲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盲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盲生;触觉教具;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指掌握语言的能力,包括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由于视觉缺陷,盲生的听觉功能、触觉功能部分代替了视觉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补偿了视觉缺陷。[1]《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盲校语文课程应特别注重直观教具、学具的开发和利用,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自制各种教学辅具,支持学生的语文学习。[2]直观教具是盲校教学中帮助盲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形象知识的教学用具。触觉教具是直观教具的一种,让盲生通过触觉获得感性认识和形象知识,包括实物教具、动植物标本、触觉图册、自制模型等。物体的形状、大小等视觉属性都可以由触觉教具表现出来。[3]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使用触觉教具,可以帮助盲生认识客观事物,建立正确的词语概念,提高盲生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加深感性认识,丰富语言积累

课程标准提出,应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扩大生活经验范围,丰富形象思维,形成完整的概念。盲生的生活经验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许多事物及现象都很陌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利用触觉教具来补偿盲生的视觉缺陷,丰富形象思维,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词语概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教学儿童诗《小小的船》时,教师首先带领盲生读诗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然后让每个盲生充分触摸月亮、小船的模型教具。盲生通过触摸模型教具,比较月亮和小船的外形特点,明白了月亮和小船的外形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逐步建立起“弯弯”“两头尖”两个词语的概念。在盲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形象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他们朗读、背诵诗句“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加深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儿歌《比尾巴》时,教师给盲生带来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等动物的玩具模型,让低视生观察这些动物尾巴的色彩与形状,全盲生触摸这些动物尾巴的形状,充分了解这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接着,师生合作,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诵读儿歌。盲生通过触摸模型产生了对尾巴的感性认识,更容易掌握“谁的尾巴怎么样”的语言表达形式,把课文中的语言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二、创设教学情境,注重语言感悟

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学生的视觉表象,帮助学生理解词义,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教师可利用触觉教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盲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与作用,感受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帮助他们构建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世界。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教师首先让盲生触摸“井”的模型,说说“井是什么形状”“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从整体上认识井,正确理解“井口”“井沿”“井里”各部分的关系,为读懂课文和理解寓意作铺垫。然后引导盲生围绕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思考“它们的对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以此作为本课的探究问题,让盲生分组开展情境体验活动。教师用一个大纸箱模拟一口井,创设教学情境,让扮演青蛙的学生蹲在“井里”,扮演小鸟的学生围着“井沿”与“青蛙”展开对话。盲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体验“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最后,教师引导盲生展开想象,续写故事,逐步揭示课文寓意,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首先播放乌鸦找水喝的视频,让低视生观看、全盲生倾听,从乌鸦的嘶哑叫声中体会“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的焦急心情,引导盲生探究问题:“乌鸦为什么找水喝?它喝到水了吗?”然后让盲生触摸乌鸦模型和瓶子实物教具,了解乌鸦嘴巴短扁、瓶子口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使盲生理解句子“瓶子里的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接着,带领盲生分组做实验,往装着红色水(便于低视生观察水的变化)的瓶子里一个一个地放石子。通过触摸观察和实验操作,盲生对“一个一个”“渐渐”等词语的理解更加透彻,明白乌鸦为什么能喝着水。借助触觉教具创设教学情境,本课的教学难点“开始,乌鸦为什么喝不着水”“后来,乌鸦为什么能喝着水”便迎刃而解,原先平白、单调的语言学习也变得更具趣味性、有效性,充分调动了盲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由于盲生难以感知蝌蚪演变成青蛙过程中的四种形态,对文字内容的理解停留在比较浅的水平上。为此,教师设计了触觉图册,创设故事情境,让盲生通过触摸触觉图册,了解蝌蚪演变成青蛙过程中四种形态的特点,提高阅读兴趣。设计触觉图册时,充分考虑低视生、全盲生以及多重障碍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利用触觉图册阅读故事。同时,运用点读笔和贴纸制作音频材料,让摸读盲文能力较弱的盲生也能使用点读笔来听录音,了解图册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盲生可以根据图册的故事内容,选择不同形态的蝌蚪模型,利用魔术贴贴在对应的图片上。盲生通过阅读触觉图册,理解了“大大的脑袋”“长长的尾巴”“长出两条前腿”“长出两条后腿”“尾巴消失了”等词组,在了解蝌蚪演变成青蛙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利用触觉教具创设教学情境,引导盲生入情入景地体验语言、感悟语言,培养了盲生的语感,为运用语言奠定了基础。

三、练习写作表达,加强语言运用

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倾听、触摸等多种方式,观察周围世界,扩大知识面,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盲校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应贴近盲生实际,引导盲生关注生活,让盲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教学《岭南佳果———荔枝》习作时,教师首先让盲生阅读《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了解文章如何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然后端来几大串带有枝叶的荔枝,让低视生观看、全盲生触摸,了解荔枝的枝、叶、果的外形特点,并让盲生动手剥开荔枝壳,用鼻闻、用嘴尝荔枝的味道。盲生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由表及里的顺序,通过“眼看、手摸、鼻闻、嘴尝”来了解荔枝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为盲生提供一些用于写作练习的语段,让他们进行仿写:1.荔枝是____的,它的壳遍身长着____,摸上去有些____。2.荔枝的外壳先是____,随后变成____,最后变成____。用手剥开它的壳,____扑鼻而来。轻轻咬上一口,嘴唇上舌尖上同时____,让人____。在这节写作课中,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引导盲生通过触觉、嗅觉、味觉等去观察实物。从《岭南佳果———荔枝》的片断仿写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教师引导盲生以品读为主要方式,以观察实物为起点,以仿写为落脚点,环环相扣,循序渐进,集语言文字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为一体。在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中,盲生对文本语言不只是简单地消化吸收,而是积极地建构与运用,使语文核心素养真正得到提升。由于盲生触觉感知速度慢,教师在指导盲生使用触觉教具时,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盲生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反复感知,更全面、更透彻地认识与理解事物。此外,教师应尽量准备多份同样的教具,避免出现一人使用,多人等待的现象。在盲校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盲生提供触摸教具,遵循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引导盲生发挥多种感官功能,补偿视觉缺陷。教师还应抓住“语言的积累、感悟与运用”这一语言能力发展的核心,引导盲生深入学习语言文字,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促进盲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经华.盲校直观教学理论的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4):81-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盲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6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钟经华.教具在盲校直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5(5):47-51.

作者:邝敏慧 曾江 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启明学校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