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乡村振兴下语言能力情况调查浅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从语言能力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系出发,在乡村振兴视域下,调查河南省语言能力情况并分析其现状,对语言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助力乡村振兴事业进入新征程。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农业占比较高,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庞大,但人均收入较其他地区尚有一定差距。而“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建设和提升乡村语言能力,特别是让低收入农民群体和欠发达乡村紧跟新时代步伐,不掉队,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共同发展,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要去思考、去解决的重要课题。
1调查基本情况
本课题是以形式语言学的语言能力理论与语言经济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并结合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展开的相关研究。语言能力指个体的语言知识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能够体现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基本情况。其中,掌握语种的数量、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可以为语言资本增值,因此以上两点是本次调查的重要内容。本课题通过实地走访、网络调查、样本分析等形式,调查河南省18个乡村振兴示范县市(区)内民众所掌握语言的情况(既包含通用语和方言,也包括外族语言)。每一个典型地域为一个单元模块。依据课题背景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展开河南省语言能力情况调查,调查对象为乡镇公务人员、普通市民、乡村村民等群体。
2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82份,回收26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256份;走访人数为78人次,电话采访56人次。确定的调查对象分为三类:乡镇公务人员、普通市民、乡村村民,基本覆盖了本次调查所需的群体。年龄大约在15—65岁,各个年龄段人数分布基本均匀。调查对象一般都有在乡村工作或生活的经历,绝大部分具有义务教育背景,都曾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约占30%。调查内容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通用语言的普及和使用情况,方言及次方言的使用情况,双语或多语的掌握和使用情况;乡镇公务人员和村民掌握多语的情况;具体职业岗位、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从总体调查结果来看,经济较为发达的乡镇掌握多语的群体所占比例较大,多语一般指的是通用语与方言,但同时掌握通用语、方言、外族语言的群体占比较小,掌握语种数量从乡镇公务人员、普通市民到乡村村民依次递减;同时掌握通用语、方言、外族语言的群体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或者有外出工作的经历,掌握多语的情况从乡镇公务人员、普通市民到乡村村民依次递减,其中乡镇基层组织的工作人员同时掌握通用语和当地方言的比例较高,满足乡镇居民需求的语言服务类型涵盖日常普通交流、日常事务性交流和工作交流等方面;掌握多语的群体在日常工作中的获得感、成就感、满足感较高,视野也更为开阔,经济情况相对较好,同时对未来的期待值也较高。
3乡村振兴视域下语言能力的提升路径
3.1语言能力是一种经济价值
语言作为交流的主要工具,在社会建构中是不可或缺的,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语言的经济价值属性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被发掘,并日益得到重视,因此语言能力提升与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受到国家和个人的高度重视。从理论层面来看,语言附着在个体身上表现为语言技能,构成了一种潜在的人力资本,能够形成具有持续经济价值的语言能力,并给拥有者带来收益,这已经在学界达成了共识。从实践层面来看,着眼于提升老少边贫地区贫困人口的通用语能力,进而提升其就业和发展能力,并以摆脱贫困为目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推普脱贫战略的实施发挥了极大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毫无疑问,语言能力是一种无形的人力经济资本,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非凡的经济价值。
3.2语言能力提升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伟大事业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已经进入新征程。如何长远着眼,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有关工作,消除绝对贫困,提高乡村事业的发展水平和高度,建立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亟待深入探讨。语言能力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因素,它的提升必将关系到乡村振兴“升级”,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以及各地域、各个层面的发展;构建健康、和谐、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离不开多样化、高质量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提升在乡村振兴前进的道路上无疑会是一个特殊的角色,成为激发乡村潜能、释放农村生产力的内生性要素。这表现为乡村百姓所具备的双语或多语能力,能够拓展事业范围,增加经济收入渠道,拓宽接收信息的来源;而扎根在乡村的基层工作人员,通过掌握多语,可以提升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为基层百姓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双向奔赴”提升语言能力的群体,必然会为乡村振兴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3.3乡村振兴视域下语言能力提升路径
1.语言能力提升应大力推广和普及民众掌握双语、甚至多语语言能力系统地体现出个人复杂的物理、心理和生理机能,其获得时间的先后、水平的高低、语种以及数量均存在着差异。由于目前河南省乡村仍然存在贫困地区、偏远地区,而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不仅在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历史人文等方面存在差异,经济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与语言使用者对待通用语的态度息息相关。乡村普通百姓尤其是50岁以上的人群,受教育程度与生活环境的影响,使用普通话的理念和技能有着较大差异,同时掌握通用语与方言的比例与年轻一代相比明显较低,而经济情况也与之基本呈正比。这也影响了他们后续交际使用国家通用语和为个人发展赋能增值的能力。虽然经过国家和各地区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各方面努力,目前通用语普及率已达到80.72%,但仍存在地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得到彻底的解决,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1)做好语言规划,大力宣传、推广和普及通用语
语言能力作为人力资源要素,可以显著地影响劳动者的收入,这点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乡村居民通过对普通话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融入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可以获得并提升社会融入感、个人自信心,发展动能也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但通过对河南省内18个地域的民众调查,民众普遍认为当地方言是其第一语言,是日常家庭生活、与人交际所用的主要语言,而50岁以上的人群,当地方言甚至是他们使用和掌握的唯一语言,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工作和生活的空间,进而影响到其个人和家庭的收入。而同时掌握通用语和方言的群体,可以把通用语作为其外出务工工作和生活的主要语言,同时掌握多语也有利于获得较高的劳动收入。综上所述,各地语言文字部门应调整语言政策,做好语言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好前期调查研究,有的放矢,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大力宣传和推广通用语,引导各地域民众通过学习通用语,逐步提升习得能力和使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能力,尤其要多关注50岁以上只掌握方言的群体,他们仍然是重要的社会劳动者和建设者,仍然具有较为强劲的发展动能,因此应为其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打下良好基础;加强城市、城镇以及农村地区的互动交融,帮助各地域民众全方位提升,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可以说,推广通用语仍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语言能力提升的重要基础。
(2)完善语言政策,逐步拓宽多语的使用群体和领域
教育部、国家扶贫办、国家语委联合印发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基础上,继续巩固推普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果,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语言文化在振兴乡村、浸润乡村中的作用。“语言与贫困的关系、语言经济价值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均充分揭示出语言具有经济能力、经济功用和经济价值。这是语言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且在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中呈现出来。”国家语言政策的调整完善和语言理论取得的成果已然为语言能力提升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在乡村语境下,由于受到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普通话和外语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尤其是外语,大多数时候用于涉外场合,在乡村的使用机会和频率较低。但是,从部分民众对个人及其后代使用语言的期望来看,他们又特别希望自己和后代能够学会使用通用语以及外语等多语言和其他人进行交流。人们的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够积极正确地看待通用语和外语,两者之间呈现正向关联,即受教育程度高的民众,对通用语和外语的认知理解及其社会作用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而受教育程度低的民众对此的态度明显不如前者。除此之外,居住在城市、县城和农村地区的民众,他们对通用语和外语的认知和评价依次递减。因此,语言文字部门在认识语言经济属性的基础上,应宣传和推广外语的应用价值,引导民众正确认知外语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提升其认知能力。
2.语言能力提升应与新产业、新模式紧密结合在新时期,“互联网+”等领域的新技术、新手段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民发展结合日益紧密,这也必将给农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
(1)提升村民语言能力要与农村新产业新模式的需求相结合
基于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为了衔接多层次、精准化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乡村往往通过大力发展特色鲜明、能带动当地持续发展的绿色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等来发展乡村经济。在目前新形势下,通过政府主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模式依托网络进行企业化管理、系列化加工、规模化建设和专业化生产,促进城乡需求、城乡人员的良性互动,形成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在此背景下,村民使用通用语言进行沟通交际、理解政策条例的能力都显著提升。但是部分地域的民众因语言能力差而不会上网、不会使用智能移动设备,因而无法适应农村新产业、新技术的变化,也就无法享受到智能化服务带来的巨大红利。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着力培养新型农村人才,要使其语言能力适应农村新产业、新技术和新的生活环境,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提升村民语言能力要与乡村智慧治理新模式相联系
目前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突破传统的产业模式,出现了新产业、新模式,需要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环境建设等与之配套,也需要相应的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数字技术与其构建的智能治理工具,能帮助乡村振兴决策更加有科学性、有针对性地实施。涵盖公共网络平台、社交软件和公共服务软件等在内的开放式网络互联新平台系统,提升乡民的收入信息渠道与收入来源;不断通过实地数据调查民众对乡村治理和发展的满意度与需求,从而为乡村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形成良性循环。鉴于村民本人及其家庭在乡村基层治理中同时具备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双重身份,需要村民通过智能终端和移动设备广泛参与到乡村治理的过程中,从而对村民使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因此,语言类培训服务必须紧随其上,同时提供语言教育、语言文化和语言经济等服务。通过对河南省语言能力情况的调查,指出目前语言能力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指出语言参与国家治理,就是要把村民的语言能力建设和提升放在核心地位。我们可以从由语言文字部门制定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与新产业、新模式的发展需求相结合等方面,逐步提升民众的语言能力,助力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卫国,苏剑.语言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赫琳,张丽娟.语言经济功能再认识[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70(06):105-110.
[4]杜敏,刘志刚.论语言扶贫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可持续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2):95-105.
[5]姚欣,杜敏.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的语言能力建设[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26-32.
作者:宋丽苹 单位:郑州西亚斯学院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