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灰雀》教学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探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灰雀》教学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探寻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灰雀》教学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探寻

《灰雀》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笔者循着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着力于探寻语言训练的生长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教学,以实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双线并进。

一、熟悉,培养说话能力

经调查发现:学生对鸟儿并不陌生,能说出一些鸟的名字和特点,但对于灰雀这种小动物的形态、习性并不熟悉。为了使学生了解灰雀,对鸟类产生喜爱之情,教学伊始,教师先出示当地经常出现的不同类型的小鸟图片,再提问:屏幕上是什么动物?你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学生看见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小鸟都非常兴奋,纷纷举手发言:生:我喜欢第一只小鸟,因为它很漂亮。师:为什么漂亮?生:因为它头上的羽毛是红色的……翅膀是……胸脯是……生:我喜欢第三只小鸟,因为它很可爱。它的嘴巴长长的,眼睛……脚……生:我喜欢第四只小鸟,因为它小巧玲珑,非常灵活……师:是啊,小朋友们都说出了小鸟的可爱之处,有的颜色漂亮,有的长相可爱,有的轻快灵活……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灰雀。(板书)以上教学是对学生说话能力进行训练。教师为学生说话提供必要的依据和支撑,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小鸟,再加上老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小鸟插图,他们表达的欲望更强烈了。他们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及时跟进评价、小结,使他们不但会说,而且说得更有层次。所以,在设计让学生乐于表达的说话练习时,既要为教学服务,又要为训练考虑,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逐步提高。

二、聚焦,体会词语含义

课文的第1自然段写灰雀的可爱和列宁很喜欢灰雀。在教学时,聚焦“可爱”和“喜欢”这两个关键词,借助图片,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展开课堂教学。

1.一画二圈三说

出示灰雀图片后,请学生从文中画出描写灰雀的句子:“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huà)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xiōng)脯(pú)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wǎn)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接着指名读,引导学生圈画并思考:课文从哪些地方写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学生在交流时关注到“粉红、深红、跳动、歌唱”这些词语,并在教师的追问下逐一说出了这些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如:“粉红、深红”写出了灰雀的颜色漂亮;“来回跳动”写出了灰雀的动作轻快、灵活;“婉转”一词写出了灰雀叫声动听。最后,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结,帮助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这些关键词,从颜色、动作、声音三方面写出灰雀的可爱的。

2.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在指导学生理解列宁喜欢灰雀时,再次引导学生聚焦词语,创设语境,了解列宁内心对灰雀的喜爱。如,学习“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zhā)和谷粒”这句话时,提问: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列宁喜欢灰雀?为什么?生:“仰望”这个词的意思是抬头向上看。列宁抬头看那三只灰雀。师:偶尔看还是经常看?通过哪些表述可以知道?生:经常看。从“每次……都……”“停”可以看出。生:从“经常”一词可以知道列宁不止一次给灰雀送食物。生:“面包渣”就是一种食物。师:“面包”和“面包渣”有区别吗?生:“面包渣”是吃剩的面包撕成的碎片。师:是啊!列宁为了让灰雀吃面包方便,撕碎了喂它,说明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在教学这句话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列宁喜欢小灰雀,指导学生紧紧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如,“每次……都……”“仰望”“经常”等。不但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更要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真正作用和含义。

三、共情,指导朗读体会

课文第2~10自然段主要通过对话来反映列宁和男孩的心理。要想感受彼此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变化,需要用心朗读,这就首先需要共情。可先让学生理解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之后的心情,然后出示句子“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了解到列宁当时着急的心情,朗读自然声情并茂。列宁在和小男孩的对话中觉察出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了。但他不动声色,想通过自己对灰雀的担忧与爱怜,唤起男孩的同情心。于是,列宁用自言自语的口吻说了两句话:“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列宁说这句话的含义,可以请学生尝试读这两句话,看看谁能使小男孩回心转意,主动把小灰雀送回来。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都主动尝试朗读。经朗读体会,学生知道了列宁是用担心和惋惜的语气来说这几句话的。正因为如此,小男孩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了而极度担心以及灰雀的可怜,才决定把小灰雀送回去。朗读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方式。小男孩回心转意的过程如果只依靠老师讲解,是起不到好的效果的,只有让学生朗读体会,产生共情,才能悟出文中的人物情感,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才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四、设疑,培养感悟能力

这篇文章的重点和难点是探究人物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针对列宁自言自语的话,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列宁真的是说给自己听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让学生体会到列宁这样做是不愿直接拆穿男孩,是对男孩的尊重和呵护。对于列宁的内心想法和男孩复杂的心理活动,三年级的学生不能一下明白,所以,第一步先让学生了解灰雀是谁捉去的。笔者先提出问题:“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聪明的小朋友,你能告诉我吗?并说说你的理由。”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进行交流。生:我是从男孩的“没有……我没看见”的说话语气看出的。因为他说话吞吞吐吐,说明他做了坏事,心里有些紧张。师:男孩做什么坏事了?生:把灰雀捉去了。生:我是从“不敢”这个词知道的。因为男孩想说出灰雀是他捉的,怕列宁责怪他,所以没敢说出来。生:我是从“会飞回来的”知道的。因为男孩不捉灰雀,他怎么会知道灰雀会飞回来呢?经讨论交流,学生能从文本中有关的词句、男孩说话的语气和神态理解灰雀是男孩捉去的,但事情的结局如何?为什么?需要学生进一步研究,所以第二步,再提出问题:“男孩会主动把灰雀送回来吗?起初他是怎么想的,后来他的心理有什么变化?”继续组织学生讨论。生:男孩说话吞吞吐吐,说明他此时犹豫不决。不敢讲,是因为担心列宁会责怪他。但列宁的担心和惋惜使男孩受到了触动,让他鼓起勇气下定决心,一定要送回灰雀。生:男孩因为喜欢灰雀才去捉的,后来听了列宁的一番话,知道了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所以男孩决定把灰雀送回来。从“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这些句子的反复,说明他决心把灰雀送回来。通过交流学生知道,起先男孩捉灰雀只是因为喜欢,后来听到列宁的“自言自语”,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最后决定改正错误,主动送回灰雀。第三步,继续提出问题:“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男孩捉去的,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他是怎么想的?”通过学生再次热烈讨论,了解到列宁这样做目的就是不愿直接拆穿男孩,不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体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呵护和关爱。这一片段中列宁的心理活动和男孩的心理变化较为复杂,如果不铺垫设疑,不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容易一知半解。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对话背后丰富的内心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教师没有把自己的理解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调动学生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细细咀嚼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既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心理轨迹,又能领会课文主旨。张庆老师曾指出:语文课要“堵住烦琐分析的路,迈开语言训练的步。抛开粉饰雕琢的‘秀’,走上‘简单朴实’的路”。在阅读教学中,一字、一词、一句……都可以成为语言训练的生长点。教师只有不拘泥于教材,教有策略,教学内容才会更丰富,学生的视野才会更广阔,语言训练也会向更深处漫溯。

作者:姚佩元 单位:上海市青浦区白鹤小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