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言艺术的电视表达浅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言艺术的电视表达浅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语言艺术的电视表达浅谈

一、用主观性的未知进行提问使采访具有吸引性

何谓“主观性的未知”,这里的未知,其实是已知的,主持人只是假设的未知。我们知道,一档节目,对于要采访的对象,节目组事先可能会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获知对方大量的资料,以寻找节目中的谈话点,这些点应该就是观众感兴趣的,想知道的内容——兴奋点。主持是准备的艺术,对采访对象已经相当了解了,这个时候,主持人就可以获取到他做节目时所需要的资料,此时他应当已经心中有数了,今天要问什么,希望对方回答什么和说什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持人必须有一定的问话技巧,用主观性的未知提问就是其中的一种。普通人的对话可能是想说什么说什么,但是电视节目里的对话,都是有技巧的,特别是主持人的提问,那真是字斟句酌,句句都有深刻的含义在里面。虽然此时主持人已经知道答案,但仍当作未知来问嘉宾,就是引导嘉宾说出这段话,此时的主持人其实也是代替观众问出了他们心中的问题。董卿在《朗读者》中曾经采访了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主持人提问不多,谆谆诱导式的提问,让嘉宾慢慢叙述出在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琐碎却温暖,此时,只需聆听与关注,便是最好的表达。当然,有的时候,主持人需要非常直接地问,仿佛每个嘉宾都是自己的老朋友,问得再直接也没有关系,但其实,被采访的对象没有几个会是你真正的朋友,所以,双方之间,既要问出精彩的内容,又要刻意地保持距离。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话的方法——“追问”,什么时候要追,什么时候要停,什么时候要穷追不舍,什么时候要蜻蜓点水,一笔带过?这也是一门学问。

二、用转述性的已知进行追问使谈话具有深刻性

“追问”,就是对于尚不清楚和事实和观众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刨根问底地问下去。我们这里要讲的对转述性已知的追问就是根据采访对象前面讲过的内容或者观众都广为熟悉的事实再进行更深的挖掘,以期获得被采访者内心更为真实的感受。这样的内容往往比询问一个事件本身更能打动人心。比如《鲁豫有约》曾经在香港采访当时还在世的沈殿霞的时候,有一段令人难忘的对话,鲁豫就沈殿霞一生那唯一一次爱情和婚姻提问,她问她:“你曾经在自己的节目里问过郑少秋,问他曾经爱过你吗?他说爱过。这句话一出,是不是感觉心中大石落地,这么多年的孤单也好,委屈也好,都不那么重要了?”这一问,几乎是问到了肥肥的内心深处,那个男人,几乎是她爱了一生的男人,也是负了他一生的男人,这一问,是对她一生爱情的发问,她回答道:“我相信他这么说是真心的。”短短几个字,也道出了肥肥的真性情,以及她对那段爱情和婚姻的留恋。那是沈殿霞生前接受的最后一个电视访问,那时的她已经非常虚弱,但是电视机镜头为观众把这一刻永远定格,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沈殿霞。那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谈话节目,因着人物命运的特殊性,几乎已经成了沈殿霞回顾自己重要人生经历的总结。谈话节目能够做成这样,当然有着一定的机缘巧合,但是也与主持人清晰的思维和敏锐洞察捕捉能力分不开。因为“追问”其实完全靠的就是主持人现场随机应变的急智。因此说,追问是一种技巧,什么地方要问?什么时候应该问,可以问?怎么“追”才最有效果,这里没有一、二、三的定式,只能依靠主持人自己的判断和把握,因此,这恐怕是很能体现主持人功力的一种提问方式。

三、用无序变有序的叙述使访谈具有流畅性

我们知道,在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是整体掌控者,是引导者,但是观众期待的,或者说能让节目出彩的,是嘉宾。我们总是希望嘉宾是一个健谈的嘉宾,是一个能和主持人一样伶牙俐齿的嘉宾。但是,当嘉宾真正健谈到滔滔不绝,难以控制,往往容易造成无序状态,“开无轨电车”,恐怕这节目要搞砸。特别是对于那些特别健谈的嘉宾,我们事先更是要多做功课,理清自己的思路。道理很简单,即使是和普通人对话,盲目打断对方的谈话都是不礼貌的行为,如果对方说到兴头上,更是不能粗暴打断,更何况是那些上电视节目的嘉宾。那么在谈话节目录制过程中,怎么办呢?我以为,首先是绝对不能盲目打断,影响嘉宾的情绪,其次是自己的思路要非常清楚,知道嘉宾说的哪些话是节目需要的,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哪些又是彻底不需要的,掌握这些要素之后,在嘉宾滔滔不绝的时候,可以适当地插入一些简单的评论,然后为他重新起个谈话的头,把内容引上每次播选题的主题。当然,很多主持人可能会觉得,现代电视制作技术并不怕嘉宾滔滔不绝,电视的剪辑技术可以从大量的谈话出筛选出好的精华的内容,呈现给观众。但我以为谈话节目还是要控制节奏,如果嘉宾滔滔不绝,势必影响后面节目的状态,也会造成嘉宾只选感兴趣的说,其他不愿多说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节目录下来,人的状态是割裂的,谈话内容也是不完整的,因此,如何理清谈话的思路,巧妙地控制嘉宾的谈话节奏,将无序变有序是谈话中一门很重要的技巧。

四、用叙述中有态度的议论使谈话具有意味性

主持人的态度和立场,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里还是要说,主持人是节目的主导和掌控者,一个节目中的嘉宾,无论他说什么,都应该是受主持人的引导而说,主持人要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就像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主要旋律,称之为基调。一档节目,自然也要向受众传递某一主要精神,表现一种基本情调,这是节目的基调,它是节目各个部分思想情感的总和,体现着节目思想感情的整体,节目主持人责无旁贷地要运用语言为节目确定基调,让它在整个节目过程中起到激发、引导、制约受众思想情感的作用,目的是行为的方向、思想情感的本源,因此主持人了解明确了节目的宗旨,就能以自己个性独特的语言确定节目的基调,准确整体地表现出节目思想情感的总和。而基调亦离不开情感,语言有无情感,必定直接影响着整个节目的基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凡是艺术都与情感相连,主持人设法调动自己的情感,以自己情感的强弱、色彩去感染观众,而语境的感受、语调的把握、语体的选择则更是在不断变化的情况中,主持人随机应变,呈现出自己语言的超凡功力。因此,用叙述中有态度的议论使访谈具有意味性。观众收看电视节目的目的,除了放松娱乐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获取资讯,如今是一个资讯发达甚至泛滥的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大众想得到的绝大部分资讯都可以从网络上获得,而且这种获得是主动的,可筛选的、可跳跃的、可掌握的;而相比较而言,收看电视节目来获取资讯往往是被动的,不可筛选,不可跳跃、不可掌握的。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大众还需要收看电视呢?我想在这个时候,电视节目的个性魅力就显得尤为关键了,受众基本上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关于谈话对象的所有信息,但他们不能预知“他”在谈到某个话题对于某个人、某件事的态度,“他”的情绪,“他”的表露,以及在访谈过程中“他”所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的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讯息。因此观众对访谈节目的期待与热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持人在节目中“怎么问,问什么”,问出观众不知道却很想知道的内容,在问的过程中,嘉宾人性的光芒,人格的魅力就此凸现,这才是观众最最期待的,也是他从其他大众媒介中得不到的信息,这吸引着他们紧握住手中的遥控器,一直看下去。杨谰曾在她的《我问故我在》一书中提到过她当年在北外就学时的经历,一位教授历史的美国教授在讲完课后,问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可是一直没人举手提问,于是这位教授从兜里掏出一张美元钞票大声说“谁能提出一个问题,任何问题,我就奖给他一美元。”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被训练着双手背后认真听讲,长大后开始记笔记,谁记得全,背得好,考试就能拿高分。提问的通常是老师,他期待学生们还给他曾授予学生的正确答案。是的,我们都非常善于对付老师的提问,而轮到自己提问时却不知所措了,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则必须非常习惯提问,甚至可以说“以提问为生”了。节目中不明白的,由主持人问,有时明白的,还要明知故问,因为电视机前的有些人也想明白。许多访谈节目中的访问对象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答卷,有辉煌的篇章,也有痛苦的教训。当他们回答主持人的提问展示人生的荣辱成败时,生活的意义变得清晰,受众可以从中得到不同的启示。美国著名的演讲学家托尼杰瑞曾提出过“人生是一系列的表述”的观点,表述是人类语言和行为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表述,表述的目的就是以个人力量影响他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影响别人的力量,主持人则更是通过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着广大的受众。托尼曾提出完善表达技能的八大要素方法——I-P-R-E-S-E-N-T,这其中包括的有效途径有I(Involve)使听众参与互动;P(Prepare)准备;R(Research)调查;E(Explain)解释“为什么”;S(StateManagement)达到适当的情感状态;E(Eliminate)消除“未知”转其为“已知”;N(know)了解你的听众,T(Tailor)调整表述方式,保持听众关注度。在谈话节目中,以上每一项都是极其关键,不可或缺的,因此很多节目主持人以创作优秀的谈话节目为职业生涯的最高目标。这就是主持人的魅力,更是语言的魅力。

作者:翟佳 单位:上海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