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视觉文化语言中的动画艺术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视觉文化的定义正变得越来越宽泛和复杂,美术、设计、时装、广告、电影、动画等都可囊括在内,甚至于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包含在视觉文化中。但是,无论哪种形式,它们都试图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一面,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向公众施加影响。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与快速发展,动画艺术在视觉表现方面,无论是前期设计还是镜头语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表现形式相较于传统表现形式给予我们的视觉冲击会更强烈。在时代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保留传统动画中的优秀形式,再运用当今的视觉文化规律,动画艺术才能更加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视觉文化;动画;视听语言;角色;光影色彩
随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视觉文化呈现出多样性,推动了整个动画行业的改革,更加注重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视觉需求,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创作手法也得到了迅速提升。动画作为传播视觉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角色设计、视听语言和镜头运用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创新。
一、当今动画视觉艺术分析
动画作为运动的视觉艺术影像,早在19世纪,就已经初具雏形,只不过那时是一种运用视觉图像的互补连接来让人观看不同运动阶段的图形的玩具而已。直到温瑟•麦凯运用动画语言讲述故事,才拉近了动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动画如今之所以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艺术文化,是因为不断在电影中吸取营养,同时不断结合自身动态创新画面特色。
二、中国动画艺术的视觉文化语言体现
(一)角色设定中的中国民族性视觉文化语言体现历史故事往往能展现出相应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精神,这是我国人民世代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在设计动画角色造型的时候,可以更多地应用中华传统的古典视觉文化语言,这样既能够为动画造型设计注入新的活力,又能够继承与发扬我国的民族文化。我国举世闻名的《大闹天宫》动画片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万氏兄弟以民族元素为武器,创作出了带有中式特色的孙悟空。在这个世界文化彼此交流碰撞的时代,孙悟空作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载体,大大地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这成为了2015年最正能量的口号之一,《大圣归来》塑造了“反英雄”的大圣形象。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经典动画作品《骄傲的将军》(如图一),其主要角色的造型是来源于中国京剧艺术。将军面部用到了“霸王别姬”中项羽的脸谱元素,服装也同时借鉴了京剧服装中的设计,角色的动作设计中也有京剧的特有动作。我们不难看出,在20世纪50年代这段时期,中国动画在各个方面都借用了戏曲中的元素,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以戏曲为主要娱乐方式,将戏曲艺术和动画艺术相融合,既能展现出传统神话故事的深刻内涵,又能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因此受到大众的高度认可。视觉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丰富且具有多变性特点,使得我们对视觉文化的选择变得越来越挑剔,因而在动画影片的创作过程中,面对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想要吸引观众,在动画形象的设计方面,必须设计出有内涵、有特色、有辨识度的动画角色。动画角色不仅是一个视觉符号,也是角色性格和造型动态的结合体。因此,在进行动画角色设计时,一定要在设计上精准定位,在设计前深入挖掘角色的个性,这样才能设计出成功的动画形象。2019年,国漫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在角色的设计上运用了神话故事中的经典形象哪吒的基本造型,红色莲花肚兜、风火轮、红绸等这些民族元素纷纷融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今审美趣味,以哪吒外貌形象的“独特”反衬出心灵的正义之美(如图二)。
(二)景别视点的视觉文化语言体现在当今中国动画的视觉语言中,景别大小跨度较大,不仅仅只是运用远、全、中、近、特这些基本景别,而是逐渐呈两极化发展趋势。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合理转变,给观影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在动画电影《哪吒》的结尾段落,利用二、三维动画合成手段表现天雷将灵珠和魔丸同时摧毁时释放巨大能量的场面,景别变化深刻而震撼。当天雷劈下,滚滚能量被一个弹丸大小的原子吸收时,给人们的感觉已不是简单的动画科技体验,而是由连续变化的景别带来的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视觉效果。同样从客观到主观的视点让动画作品的视觉语言更加丰富,同时又体现了不同视角的不同立场,使得动画中的故事具有辩证色彩,人物表现更加丰满,使观众通过视觉体验产生深入的思考。在美国动画片《别惹蚂蚁》中,视点的变化也对观众的视觉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蚂蚁的视角中观察人类,看到人类非常强大而且数量很多。在影片中,观众可以进入微观世界,比如进入人类的头发中观看一场精彩的人蚁大战,人类和蚂蚁的比例以及周围的环境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视觉享受,在微观的世界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三)光影色彩中的视觉文化语言体现动画作品中的光影色彩并不是实际存在的,而是创作者通过更强的主观情绪表达追求和影片的视觉画面相统一而形成的。动画作品中的光影色彩处理在表现场景气氛和刻画人物性格的同时推动着故事的发展节奏。光影是硬朗、自然、柔和的,色彩冷暖的变化会对影片中角色、场景表现的效果产生本质性的影响。中国动画影片《大圣归来》,由于整个影片的主线是充满希望与憧憬的,是清新温情的,因而在光影的处理上多采用多影调、阶调并存的方式,调和场景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从而突出主情绪基调,增强画面效果。在色彩设计上,以主角大圣为例,从落魄、渴望自由、斗不过妖王的“无名小角”到彻底解开封印变身为英雄的过程中,角色本身的色彩设定也产生了变化。虽然整体的色彩设计一直明度较高,但在大圣落魄时,色彩中添加了中性色调,面色浅淡,衣服褪色泛黄。在解印后,面部使用浓烈的油彩,借鉴了中国戏曲艺术元素,黑红色胄甲、大红色披风、金箍棒,颜色纯粹,结合高亮的“火光”影调,带给观影者强烈的视觉冲击,调动了观众的情绪,也暗示了胜利的结局。
(四)动画场景中的视觉文化语言体现动画视觉文化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动画场景。动画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都是在动画场景这个虚幻的空间中存在的,角色的动作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是在动态的场景中表现的,可以看出,动画场景不仅仅是单纯的静态的背景,也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是动画语言表现力的组成部分。在镜头设计中,要根据视觉文化语言的排列组合来表现主角的性格和故事的进展。经过镜头语言的排列组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故事背景,否则再好的动画片也不过是一些琐碎的片段。视觉文化语言在中国动画影片中,体现出了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在国际文化交流碰撞的大环境下,在动画创作中,带有中国元素的视觉文化应该放在首要位置,这既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视觉文化传播体系下动画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经典动画《九色鹿》,是根据敦煌壁画的故事改编而成,充满了敦煌壁画的传统艺术特征,流畅动态的线条勾勒出角色的轮廓,背景也体现了敦煌壁画色彩淡雅唯美的特点,完整地再现了中国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如图三)。而《哪吒闹海》的主要场景体现了水墨画的运笔特色,山峰、水流都有写意的韵味,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其中还夹杂着具有民间特色的门神壁画元素,增强了造型感和生命力。这些中国动画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正是由于创作者对中国特有的视觉文化语言的巧妙运用和深刻理解。近年来,国产动画在中国特有的视觉文化语言中加入了更多的三维技术,突破了原本的镜头限制,越来越接近真实,动画场景与人物角色更为统一,这是国产动画的又一进步之处。
三、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技术的革新和新媒体的发展,视觉文化语言也在不断创新,动画艺术在角色、镜头和光影色彩等方面都得到了更深入的发展,视觉表现力更强。动画艺术在这个大环境下,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动画艺术的对外传播。动画艺术和视觉文化密不可分,视觉文化丰富了动画艺术,而动画艺术的创新也充实了视觉文化的内容。相信中国动画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参考文献:
[1]徐敏慧.<哪吒之魔童降世>:细节着力为国漫崛起助力[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8-07(008).
[2]肖东圣.浅谈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J].神州,2016,(5):125.
[3]孙立军,张宇.世界动画艺术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作者:李曧 单位:山西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