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3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3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

一、想方设法让学生知晓提高语言表达艺术的意义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也总在做普通的阅读去品味语言艺术的事儿,但是囫囵吞枣式的读书也大有人在。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有学生自身品味语言艺术的能力因素的制约,发现不了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美,也有学生品味语言艺术受时空限制。所以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我们的学生去看到语言艺术的实在意义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教学时笔者经常穿插一些妙用语言的故事,如古诗中贾岛的推敲等。尤其是一些重要场合下一些名人义正、思敏、词锋的答问艺术,更能激发学生去探究语言艺术的兴趣。李肇星曾担任过我国驻美大使和外交部长,他的应对艺术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还记得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轰炸我驻南使馆却不以为然,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还公然发难于李肇星。当一女记者提出带有严重的发难性的问题后,李大使在巧妙的语言交锋中,达到了心灵磨合,情感交流的绵中带强、柔中带刚的影响效应。应当说在这样的情境下,我们的学生就会深深地感到:语言虽看似平常,但当语言出现在一定的环境中,则可绽放出亮丽的光彩。

二、想法设法挖掘语言潜在内蕴,碰撞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火花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很早就这样说过:“带领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让学生从文章中走个来回”的实质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细心的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那么我们也必须引导学生去对语言进行重锤敲打,挖掘出语言中潜在的内蕴,使学生的心灵和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来。这就需要我们想法设法引导学生通过挖掘语言的潜在内蕴,去与文本作者的心灵碰撞出火花。挖掘语言的潜在内蕴其途径亦比较多,需要我们灵活掌握,有的文学作品以环境的描写去进行衬托,我们只要联想环境描写即能感悟到作者的情感,作者情感的流露有时也正是蕴含在环境的描写中。有的文学作品则是以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去表露作者的情感,如《孔乙己》一文,鲁迅先生运用量词时就显得十分匠心独具,不说“孔乙己排出九个大钱”,而说“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用于掌柜时反而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同样用于钱,作者却用了两个不同的量词,一“文”一“个”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了两者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的鲜明对比。从对比中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好吃懒做却假装斯文的人物形象,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人物的怜悯和同情。由此可知,文学作品中字字重千钧,需要我们认认真真而又踏踏实实地去掂量出它们的份量。

三、想方设法让学生读识语言表达的艺术

古人认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古人之言,让我们感到诗歌之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但细细思考,何只诗歌如此,古往今来,凡经典名篇,都在情、言、声、意方面立其标杆,引领于文坛。通过读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去识出无穷无尽的情、志、理、趣、境、韵之美。应当说让学生读出的方法亦是比较多的,我们必须随文而异。很多文学作品侧重于人情世故,有的则侧重于山川风景,有的则侧重于家国天下,也有的是相互之间的交互。要使我们的学生读识,必须让学生去与作者一同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所写的琐碎具体却又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我们还必须充分看到作者所处的时代,其生活世界非常丰富,精神世界亦显得十分广阔。古往今来,社会与人生超出了我们的问题、大问题甚至是终极问题,往往使得文学作品变得无比厚重,也同时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无比凝重,不是有作品在深层思考着生死的问题吗?这些问题我们的作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艺术将其表达出来的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方法的读,才能真正去识。如果读的方法简单,单调,那么则会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作者:鲁金民 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港上中心中学

(二)

一、形象的语言,便于学生记忆词汇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思维偏重于形象思维,对于感性的物象比较敏感。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尽可能生动形象,课堂教学中注重选择富于感情色彩的词句,化抽象内容为具体,化深奥的内容为简单,选择学生便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如猜谜语,编故事等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记忆。如教学“碧”字时,可以编谜语“王老师,穿白衣,坐在石头上”,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住了“碧”字。教学古诗《咏柳》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闭上眼睛想象,倾听教师的诗意表达:“你看那高大的柳树,像碧玉打扮起来的,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下来的万条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色的丝带!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的柳叶,细细尖尖,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一定是二月春风这位能工巧匠”。如此的诗意表达,要比逐字逐句的枯燥的解释效果更好。让学生在陶冶情趣的同时,理解了诗句的美妙,进而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卷。青翠欲滴、随风摇曳、能工巧匠等词语都是之前学生学习过的,这里运用起来既复习巩固了旧知,又使教师的课堂语言生动形象。

二、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幽默、诙谐是人类智慧和机智的表现。东西方人都存在着幽默,只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把幽默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地调节气氛,消除疲劳,保持兴奋。小学生听课注意力集中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很容易思想开小差。如果教师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不时地吸引学生,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故乡的杨梅》时,先请同学读课文,其他学生想象文中的情节。读完后,于老师幽默地评点说:“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有的同学都入迷了。我发现他使劲咽了两次口水。”学生笑了起来。“文中描写的事物太诱人了,我敢断定,他看到了诱人的杨梅,看到了大吃杨梅的场景,才不由自主地流出了‘哈喇子’。”学生哄堂大笑。“如果都能像他这样朗读,边过电影,边还原成画面,那就证明你读进去了,就证明你读懂了。老实说,刚才我都流口水了,只不过没让大家发现罢了。”学生笑的更厉害了。于老师的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了气氛,消解了学生学习的压力,既肯定了朗读的精彩,又点明了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其效果要比一般的说教好出很多。

三、感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新课标认为,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而文本饱含着作者与编者的深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浅,与文本存在着差距,其理解感悟能力还有待于培养,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还需要教师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感染,来熏陶,来升华。教学《歌声》一课时,文中一句“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比较适合涵咏品味。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找到此句,伴随着播放海浪汹涌的声音,明示:“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师生齐声反复朗读此句,不断涵咏品味。课件展示凶猛的海浪铺天盖地,宛如眼前,教师饱含深情的语言,一遍又一遍渲染着气氛,引领着学生仿佛置身在茫茫大海的惊涛骇浪之中,呈现出一幅真实的画面。在反复涵咏中,学生为小女孩的坚持而感动,学生与小女孩融为一体,自然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之中。

四、激励的语言,树立学生的自信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已被很多行业采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激励语言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拉近师生的距离,从而构建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更为深远的会影响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发展。当然,课堂上激励性语言要有针对性,恰到好处的评价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增强自信,否则诸如“回答的不错”、“很好”等语句空洞乏力,效果不明显。实际教学中,不妨斟酌一下教师自己的语言,努力让回答问题的学生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其他学生知道我要向该生学习什么。一般常用的激励性语句有:“真了不起,你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了”“;真勇敢,你读书时声音很洪亮!”“你已经知道读书要边读边想了”;“你已经读懂了课文,那你试试把你的感情读出来”;等等。这些语句极具导向性,指向目标明确,学生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提问时,教师的一句“谁可以、谁能、谁来试试”,极富中国语言色彩,激发出学生表达意愿的欲望,给了学生更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当然,体态语如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运用到位,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绝不会换来学生的横眉冷目,相反课堂气氛就会变得活泼、融洽,特别是学生通过察言观色,心灵放松,思维快捷,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得以拓宽与拓深。教师充满自信的目光,学生也会受到感染,师生目光的交流胜过千言万语,把胆怯赶跑,给错误机会;习惯性的手势如两个大拇指的肯定、“请”的手势语等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自信心大增,想要开小差也不那么容易。

五、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新课标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小学语文课堂开放性越来越强,教师的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多媒体已经普及,承担着多项教师自身无法完成的任务,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其作用和地位无人能替代。要想成为合格的担负历史使命的语文教师,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锤炼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里轻松地学、快乐地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赵广志 单位:泰州学院人文学院

(三)

一、善于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提升授课的趣味性

在课程教学中,若一直运用较为严肃的讲授方式,不但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在教学过程中,若适当运用幽默的艺术,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授课的趣味性,同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其全身心投入课程学习中。具体针对语文教学而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运用方式,它能够将语文教学中较难理解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哲学道理更加清晰化,将原本生涩难懂的道理更加简明化,同时能够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学习情绪,调动其学习热情。据相关调查统计,有超过98%的学生更加愿意在具有幽默感的教师的课程上进行学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幽默性的教学语言的功效,将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俗语、成语等穿插于语文教学过程,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将复杂的知识通俗化、趣味化,使语文课堂更加生动化,让学生更加愿意学习语文知识,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另外,老师还需把握幽默的度,若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交流为课堂主题,忽视了知识的讲解与回馈,则也是无效的幽默艺术。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进一步落实,传统的老师主导、权威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于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趋势,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地开始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做到教与学相结合。同样,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也需要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老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将知识进行合理规划与整合,将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作用的发挥,适度地将难点进行有效点拨,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将学生导入课程思考中,同时针对较难的理解性语文知识,老师需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将关键思路予以启发点拨,帮助学生逾越思维障碍,使之能够有效地理解文章内涵,从而达到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

语言具有其强大的感染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如果恰当运用鼓励性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的激励是学生学习信心的来源。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重视鼓励的作用,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扬学生的课堂作用,鼓励学生个性的展示,聆听学生的独特见解,并对其给予肯定。语文课堂上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处于成长过程中的每个学生均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的重点及模式也不尽相同,因而,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需要多角度思考其考虑方向,针对不同学生提出的答题方案予以不同程度的肯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运用富含激情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语言学科,教学语言是教学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老师需要充分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功能,通过从保持教学语言的精简性、发挥幽默的语言艺术、注重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及恰当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语言等方面出发,去提升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启发性,让学生愿意充分投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在语文学习中调动自己的全部学习热情,敢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进而从整体上提升语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姜平 单位:四平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