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研究

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语言以其精辟、生动而又循循善诱的艺术特征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作为小学的数学教师,如果在遵从数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将数学语言艺术化,必定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吸取数学知识,拓展数学学习思维,达成课堂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利用语言艺术达成精彩的数学教学效果呢?现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准确的语言,体现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教师的语言指导也必须准确、具有逻辑性,不能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而忽略了数学的科学性。例如这样的题目:给二年级学生发跳绳,每班发2根,共8个班,一共要发多少根?学生在讨论交流后列出以下几种解答方法:(1)8×2=16;(2)2×8=16;(3)8+8=16;(4)2+2+2+2+2+2+2+2=16。对于第(3)种答案,教师提出了质疑。师:你认为这样对吗?生1:我认为是对的,先发给每班1根,一共发出去8根,再发给每班1根,又发出去了8根,即8+8=16。师:可题目规定的是每班发2根。其他学生也提出质疑。生2:这道题目是求8个2是多少,相同加数是2,而不是8。生3:每班分2根,是说一次就拿2根,不是1根1根地分。在这个案例中,学生8+8=16的答案出现了逻辑错误。8+8=16表示的是2个8是多少,意思是说有2个班,每班分8根跳绳。这样就有悖于原题目的要求,随意变换相同的加数,混淆了科学概念。教师这时应该继续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理解“每班2根”,通过交流做到语言准确,使逻辑错误得以纠正。

二、幽默的语言,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活跃课堂氛围,可以将一些数学知识幽默化、生动化。例如,讲解“长度单位的进率规律”时,学生对“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以将他们的关系比作祖父、父亲、儿子和孙子,其中经常应用到的“1米=100厘米”知识可以比喻为隔一代的“祖孙关系”。如此幽默与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欢笑中理清了长度单位的进率规律。

三、巧妙的导入语言,优化数学思维

1.针对性的导入语言,启发思考方向

教师的导入语言应体现指向性。如二年级下册“统计”的一则案例,教师出示动物运动会场景图,目的是引导幼儿运用统计概念算出运动服共有多少件。但这位老师一开始是这样引导的:“你们想从图中知道些什么呢?”这种指向不明确的语言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有的说想知道谁得了冠军,有的说想知道谁是最后一名,没有从图中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如果换一种直接的导入语:“每位长跑运动员需要一件红色运动服,每位跳高运动员需要一件绿色运动服,红色和绿色的运动服分别需要多少件?”这种导入语言明确、清晰,学生自然就会思考:要知道红色和绿色的运动服分别需要多少件,就要数一数分别有多少只小动物参加了长跑和跳高比赛。

2.直观的语言,导入学习情境

如在导入“循环小数”知识时,教师让学生跟随“先拍一下后拍两下”的拍打节奏进行击掌,而后语言引导:“像这样不停地拍下去要拍多少次?”学生答:“很多次,或者说无数次。”老师问“: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答“:是无限的。”老师说:“如果限定3分钟内,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回答“:是‘有限的’。”在如此直观而又情境性的语言中,学生层层递进地理解了“循环”“无限”“有限”等知识点。

四、鼓励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增强信心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评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进步与教师的鼓励性评价语言是成正比的。有的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有些犹豫不敢举手,细心的教师注意观察并请这类学生来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就立即给予肯定与表扬,并鼓励他们以后要更加勇敢,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后,学生就会变得大方又积极了。如果回答不完整或回答错误,也要鼓励:“你虽然只做对了一半,但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继续努力,我相信你一定能够赶上!”或者说“你的答案虽然和正确答案有点不一样,不过没关系,能勇敢地站起来就已经很棒了。”在教师的语言感染下学生深受鼓舞,自信心倍增。总而言之,教师的语言艺术是丰富多彩的。小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增加课堂情趣,激发学习兴趣;精炼语言,传播数学知识,巧妙导入,扩展数学思维;鼓励性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语言艺术的魅力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作者:刘长德 单位:江苏东台市五烈镇广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