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职校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职校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职校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探讨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职校语文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熟练驾驭教学语言,使其具备示范性、引导性、教育性,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语言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和重要工具。著名捷克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优美自然的教学语言熏染下,学生能感受到舒适的语言氛围,得到愉悦的体验,从而流连于知识的殿堂之中,获得宝贵的财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因此,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要求比其他学科来得更高,且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职校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问题,很难实现用自然妥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他们的年龄刚好又处于青春叛逆期,对稍有“逆耳”之言便有抵触情绪,这便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有示范性

常言道: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要准备一桶水。作为职校语文教师,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语言方面就要有示范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语音标准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标准、符合学科特点,说标准的普通话,发音精准、字正腔圆、表达流利,成为学生语言运用的典范,让学生在规范优美的课堂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愿意开口朗读课文,也不愿意坦然自如地在课堂上表示自己的看法,更多情况下,他们回答问题也是唯唯小声。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引领、鼓舞他们愿意大声表达,提升语言素养。(二)节奏恰当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写到他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说他的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极有抑扬”,后来多年后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依然感到他“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见,在语音标准的基础之上,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的把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知。对不同的文本应该做不同的节奏处理,或舒缓、或明快、或低沉、或高昂,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构建出的千变万化的意境之中。如《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其节奏主旋律是高亢的;《荷塘月色》勾画了一个安静、朦胧、恬淡的意境,可用舒缓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国殇》展现了将士们为国作战而全部牺牲的壮烈场面,应用慷慨悲壮的节奏来表现。(三)用语规范作为职校语文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用词规范性,尤其是在课堂中。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许多网络文字和用语一旦流行起来,就爆炸式地开始蔓延,对传统文字产生不小的冲击,如“酱紫”“不明觉厉”“我伙呆”“好基友”等。职校的学生都处在十七八岁的年龄,虽然对新生事物接受快,但缺乏是非分辨力,对很多粗俗的网络语言他们从来不去思考是什么意思就妄加使用,造成污言秽语满天飞却不自知的局面。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坚持使用典雅规范的语言,就会对学生有正确的引领作用;相反,如果教师也去赶这个“潮流”,后果更不堪设想。

二、教学语言要有引导性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使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的助力激发出来,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用恰当的语言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简明扼要,明确目标

语文因其自身学科特点,在思维理解方面主观性较大,语文教学目标设定也不像其他学科那么精准,但也因此语文教学有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语言表达确切简洁,从教学功能上讲,有极大地激发思维、启迪智力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啰嗦模糊的语言会对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产生干扰作用,教师应使用精练的语言,尤其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时,要做到句句话说在点子上,不拖泥带水。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能力有所欠缺,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设置较为单一的学习目标,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职校语文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围绕学习内容,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教师善于驾驭逻辑清晰的语言,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师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三)评价精准,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反应要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的语言要具体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应明确告知他们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朗读时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来呈现;当学生顺利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时,教师不能笼统地说“很好”“还行”“你们真棒”,而应肯定到具体的某个点,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因哪里做得好而受到表扬,从而在下一环节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相反,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说“错了”“这么做不行”“你们不聪明”,而应该落实到问题本身,而不是给学生莫名其妙地当头一棒。评价精准,让叛逆期的学生明白教师的批评针对的是事而非人,有利于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从而充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要有教育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可见,文章是倾注了作者情感、凝聚了他们心血和生命的东西。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应运用好语言这一强大的工具,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理性天空,以情打动人,以理说服人,以幽默感染人,才能编织出语文教学中最美的华锦。

(一)以情打动人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名家于漪擅长在课堂上运用充满丰富情感的语言,她在导入朱自清散文《春》时阐述了一段极具感染力的话:“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如此富有激情的话,创设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情境,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耳朵,“声音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夸美纽斯),怎能不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学生的情感被教师所牵引,课堂氛围便会和谐融洽,师生良性互动,更好地实现课堂效能。职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薄弱,心理上和教师存在隔阂,不愿意主动和教师沟通,也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抓出契机,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以情感打动学生,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扇窗,让学生从心理上“亲其师”,从而“信其道”,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汲取课堂涓涓细流中的知识。

(二)以理说服人

语文的学习依托于课文,许多课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教育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职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在对文本进行常规解读后,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讲授荀子《劝学》,解释“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时,除了让学生了解该句的翻译———“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不同,善于借助外物(学习)罢了”以外,还可联系学生自身的情况,观照他们的内心情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并不“低人一等”,相反,只要坚持学习,努力进取,一样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创造一个令人惊叹的未来。在解读《今》这篇课文时,除了将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还可以结合当今的新形势去感受,“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职校学子,成为鞭策他们珍惜时间、勇敢前行的满满正能量!

(三)以趣味感染人

近年来,一直提倡教师授课要“寓教于乐”,“乐学”对教师语言层面便提出了趣味性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心境密切相关。教师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便能学得轻松愉快,学习效果明显;相反,教师语言枯燥无趣,一味照本宣科,学生上课便会味同嚼蜡,学习效率低下。讲授《工商文明的基因》一课时,“商本位”和“官本位”进行对比中插入一段用故事性语言陈述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红楼梦》(第四回),既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不同,又汲取了文学经典的养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职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教师在上课时,发现学生瞌睡,简单生硬地批评“某某同学,上课怎么能睡觉呢!”远不如“嘿,赶紧把口水擦一下!”来得效果好。然而我们在强调语言趣味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分寸,如果“喧宾夺主”式的趣味过多,整堂课笑声不绝,也会影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总之,职校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是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刻苦锤炼、辛勤劳动出来的结晶。教学实践不断启示着教师们,精彩的教学语言才会有教学的圆满成功,每一位职校语文教师都需再接再厉,在语言艺术之峰不断攀登。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王北生.教学艺术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许为菲 单位:张家港开放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