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孔耶相似的教学语言艺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孔耶相似的教学语言艺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孔耶相似的教学语言艺术

摘要:教育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过程,是知识传播和发掘内在潜能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之一。那么教育过程细化到具体实践当中就转化为教学活动。在教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语言运用就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管教育是示范还是引导,都需要教师们突出的语言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与教师的教学语言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教育;教师语言运用;教学语言技能

如果将孔子和耶稣作为中西教育家的代表人物来研究,二者通过成功的教学活动使其思想得以流传至今。要深入探析其背后的缘由和内涵,就不得不提孔子和耶稣的教学语言中修辞的运用。

一、对偶的运用

对偶是孔子和耶稣常用的教学语言技巧之一。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15:34)。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13:25)。“君子”和“小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二者的使命不同:不能让君子做小事,而是让他们承担重大的使命。而小人则反之。孔子从人性本质的角度将“君子”和“小人”划清了界限。《论语》进一步记录了二者其他的不同之处: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2: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13:23)这是二者在处世哲学态度上的不同之处。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4:1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4:16)二者对待仁义、道德标准的不同态度也颇具偏差。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7:3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12:16)这是从二者不同的人物内心性格角度阐明了二者不同的为人和作为。作为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能够通过这些鲜明的对比分析,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进行了简明且充分的表述。这种务实的教学实践也涉及孔子的其他教学领域。耶稣在教学中也同样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和福音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马可福音8:35)耶稣认为当人们陷入金钱、权力和面子的追求中时,往往搞错和失去了生命和生活的含义。耶稣的门徒要有一种忘我、舍我的精神。做事和思维方式也不能仅依照个人想法来做,而要依循神的旨意。如果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在得到所谓的“生命”的同时,最终失去的恰恰也是“生命”。耶稣的教学思想也曾被现当代很多学者所引用,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提出的“马太效应”这个术语就是根据耶稣的一个对偶句:“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马太福音25:29)耶稣最早用这一对偶句教导他的门徒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要有一颗虔诚追求的心,越是想明白真理,人越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若一个人没有追求真理的心,他所知道的一点点真理也会随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在社会心理学中,“马太效应”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在教育方面,心理学家基思•斯塔诺威克用“马太效应”来形容早期成功获取阅读能力,通常会导致学习者成人后的成功这一现象,而如若没有能在头三年或四年中获得阅读能力,将可能造成长期的、学习不同新技能的困难。由此可见耶稣这一教导在当今社会教育的影响。

二、反问的运用

反问是一种教学语言策略。适当的反问或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学生同化和反省信息提供机会。这一教学方法备受孔子和耶稣的推崇。《论语》开篇就用了孔子的三个反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将教学内容鲜明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供他们思考、揣摩并加以内化。

三个反问句将关于学和习的态度、惺惺相惜的友情和个人的崇高情怀深刻地勾画出来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2:10)孔子对人的品行的评价来自于对其做人做事的态度上。更体现在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教学态度上。他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将道理与思想言传于他的学生们,更是身体力行地以身作则,孜孜不倦地用行为来印证他的教导,使他的学生们在他的亲身影响下真正领悟他所教导的真理,真正地做到了他所推崇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情,宰予白天睡觉,孔子对他非常地不满,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孔子对于不上进,对学习内容不善于良性内化的学生宰予非常的失望致使他不想再去责备他。由此看出,孔子认为教育应是双向的,老师一味地灌输,学生却不消化吸收,这种教育是不行通的。正如孔子一样,耶稣也将他的教导蕴含到反问当中来引起他的门徒们的共鸣。路加福音记载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么?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罢。”据说古时犹太人妇女们喜欢在前额上戴一串银币做成的仙迷蒂。这串饰物代表订婚或结婚的信物,虽然本身价值不大,但在佩戴它的妇女心中则意义非凡。所以一旦遗失,她们会极力寻找。失而复得的东西反而比从未失去的东西更能给人带来喜悦。耶稣认为神对人也是如此。“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马太福音7:23)。好的教导就会使人们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蛊惑人心的教导却会将人们带到腐败黑暗的道路当中。这种突出教师、环境影响学生发展的教导与当代教育理念非常相符。从孔子和耶稣的成功教学实践来看,培养当代教师的教学语言技能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关乎学生的知识层面的学习效果,也在学生的行为修养、价值观形成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玥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文章阅读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